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比较Ca_3(PO_4)_2模拟磷胁迫条件时3种氮处理(NO_3~--N、NH_4~+-N、NO_3~--N+NH_4~+-N)对玉米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KH_2PO_4处理相比,磷胁迫处理时,硝态氮、铵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玉米整株生物量分别降低38.1%、17.4%和20.8%;与此同时,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及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而硝态氮处理时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显著降低,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与硝态氮及铵硝混合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的玉米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下降幅度最小。因此,本试验中,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更耐磷胁迫,表现为增加了氮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增强可溶性蛋白降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茶树吸收氮素,不仅与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含量有关,而且与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态氮含量有关。为了改进施肥技术,提高施肥效益,作者在施用有机肥的火山灰土壤茶园上,研究了土壤中可给态氮素含量与茶叶产量、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基施、基施加追施、速效氮缓释氮配施3种氮肥调控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植株氮累积分布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增施氮肥土壤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生育前期硝态氮含量高,成熟期低;而基施加追施和速效氮缓释氮配施两种处理,生育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低,成熟期维持较高的水平。与氮肥基施相比,成熟期速效氮缓释氮配施处理中,氮向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而在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呈增加趋势,荚果产量、氮农学效率和氮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因此,速效氮控释氮配施处理可以维持花生生育后期耕层土壤的氮素供应,显著提高花生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木薯具有产量高、抗贫瘠等特点,为了了解其耐贫瘠的作用机理,提高木薯在贫瘠土壤中对氮素的利用率,以培养20 d的"华南5号"木薯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获得一个高亲和硝态氮转运蛋白(NRT2)基因,命名为Me NRT2.1,该基因含有1 593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3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木薯Me NRT2.1与苜蓿、拟南芥、可可、杨树等物种的NRT2.1同源性高,其中与可可树Tc NRT2.1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性达到9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e NRT2.1在木薯组培苗的根中表达,并且在NO_3~-浓度为0.2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高,NO_3~-浓度为10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低,NO_3~-浓度为0时几乎不表达;Me NRT2.1在茎、叶中也几乎不表达,即该基因具有诱导型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发现Me NRT2.1定位在细胞膜上。此研究为进一步通过NRT2基因提高木薯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的氮素一般有80~90%为非有效性的有机态氮,但是,化肥氮施到土壤后常常导致土壤有机态氮的矿化,促进有机态氮的有效化,从而增加土壤有效氮的含量,这个过程称为土壤氮的激发效应。近年来,同位素~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氮的激发效应普遍存在,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取代和转换效应外,还有渗透压效应。此外,还与植物根际效应及植物生理功能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降低0.09~0.19 g/cm3;土壤比重增加19.82%~29.49%;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8.23%~22.26%。过腹还田处理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和腐解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低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和无秸秆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过腹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和腐解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因此,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微生物菌剂,结合先进的栽培方式是增加土壤有效氮素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退化黑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李玮 《玉米科学》2013,21(6):101-106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麦田氮素平衡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水平氮肥下麦田的氮素平衡状况,在夏玉米秸秆全部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的氮肥处理,测定了小麦植株全N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氮肥氨挥发量和籽粒产量,分析了麦田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效率和麦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含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加氮肥使氮素养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与播种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相比,成熟期硝态氮含量降低,且施氮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积累量高于不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主要分布在麦田土壤表层,与施氮量成正相关关系。施氮量为0、160、220、280kg·hm~(-2)时,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5.04、13.10、17.10、37.26kg·hm~(-2)。氮肥的氨挥发速率在施肥后第一天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遇到降雨或灌溉迅速降低至不施氮处理的氨挥发水平,氮肥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及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60、220、280kg·hm~(-2)施氮量处理下,氮肥氨挥发量分别为0.65、0.77、1.01kg·hm~(-2)。从麦田氮素平衡来看,不施氮肥处理耗竭土壤氮素资源;施氮量为160kg·hm~(-2)时,有消耗土壤氮的风险;施氮量为220kg·hm~(-2)时,氮素投入与氮素输出保持平衡;施氮量为280kg·hm~(-2)时,有大量氮素损失到环境中的风险。为有效控制氮素淋溶和氨挥发损失,兼顾产量和节约生产成本,该区推荐施氮量为220kg·hm~(-2)。  相似文献   

9.
咖啡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对根外追肥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体内法测定小粒种咖啡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分析其对根外追肥反应的结果表明:①漂浮于低浓度NO_8~-诱导液中的咖啡叶片,NO_8~-积累量少,硝酸还原酶体内测定的活性是保温介质中NO_8~-浓度的函数,硝酸还原酶米氏方程模拟良好,双倒数作图在高底物浓度下近乎直线(r=0.9396)。②直接从田间采样的咖啡叶片,不需经硝态氮诱导就有可测定的酶活性。沙培的咖啡籽苗通过根部进行硝态氮诱导,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以根中为最强,叶和茎中次之,移栽了3个月的小苗,其根、茎、叶中酶活性的强弱相差不大;2—3年生成龄植株的酶活性以叶中的为最强,而且植株外围成熟阳叶的要比内层阴叶的强,枝梢幼叶的最弱。③施用钼酸铵和螯合稀土钼能增强田间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但对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没有增益效应;施用硝酸稀土也能增强田间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而且对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仍有增益效应;施用尿素对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都不具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选用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壤分层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剖面中上下层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测定和分析了小麦根系长度、直径、分布等形态学特征及植株氮素含量和累积量。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上层较低、下层较高时,小麦植株根系总长和表面积在上下土层中分布比值降低,根系趋向下层土壤生长。上下层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均较高时,上下层土壤中的根系总长和表面积比值较大,根系趋向上层土壤生长。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中硝态氮供应非均匀条件下,小麦根系发育呈现明显的可塑性反应。小麦根系总长和表面积以及直径≤0.15mm的细根长(占整个根系的比重很大)与植株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氮源配施对小麦花后氮代谢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5个肥料处理(100%无机氮、25%有机氮+75%无机氮、50%有机氮+50%无机氮、75%有机氮+25%无机氮、100%有机氮)对小麦旗叶和籽粒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氮素利用效率、产量、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及0~100 cm土壤各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施无机氮和纯施有机氮相比,三种配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和籽粒的GS活性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其中以50%有机氮+50%无机氮处理的籽粒产量(11 124.08 kg·hm-2)、蛋白质积累量(1 231.70 kg·hm-2)和氮素利用效率(46.381 g·g-1)最高。随着有机氮施入比例的提高,收获期各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逐渐下降。与纯施无机氮相比,不同氮源配施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减少了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综合分析认为,5个肥料处理以有机、无机等氮量配施效果最佳,是豫北的环保型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前言水田氮素是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子,早已为众所周知。对此,通过围绕着有效态氮素的测定方法及其形态变化等很多试验已取得並积累了许多新知。另外,肥料氮素在土壤中一部分被有机化,也是  相似文献   

13.
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形态和含量呈现季节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早期施肥后橡胶园土壤中氮素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土壤中矿质氮素的运移特点有所不同,但均以垂直运移为主;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层次的水平迁移主要在30 cm以内;各施肥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均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铵态氮主要迁移至40~60 cm深度,常规施肥、减量20%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达到209.43 mg/kg、133.32 mg/kg;硝态氮主要迁移至20~40 cm深度,常规施肥和减量20%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7.21 mg/kg和114.29 mg/kg;不同施肥处理无机氮向下的迁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减量40%施肥的无机氮在深层土壤中低于常规施肥和减量20%施肥处理,进一步减少了无机氮的向下淋溶损失;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施肥增加了硝态氮的占比,这可能与氮肥输入以及土壤pH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无机营养中,N是唯一既能以正电荷NH_4~+态,又能以负电荷NO_3~-态被玉米植株利用的元素。尽管玉米生产中氨基肥料几乎独占鳌头,但在温暖、通气良好的土壤中,NH_4肥料迅速被NO_3肥料代替(Hageman,1984)。因此,人们认为在玉米大部分生长季中NO_3-N是适  相似文献   

15.
0011夏肥的施用时期及其氮素形态对茶树氮素吸收代谢的影响保科次雄用重氮标志的(~(15)NH_4)_2SO_4和Ca(~(15)NO_3)_2,以水培法研讨了二茶的氮素形态和施肥时期的影响。在短期中没有看到由于两种氮素形态的不同对生育上产生的影响,但施肥氮素的吸收量,氨态氮约为硝态氮的2.5倍,两种氮素形态至开叶期被吸收的占全吸收量的70—76%。施肥氮素进入二茶茶芽的比率,以氨态氮为高,在开叶前(前期)  相似文献   

16.
缓释尿素对滴灌玉米农田土壤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基施比例的缓释尿素与滴灌玉米土壤氮素供应、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相互关系,明确缓释尿素在滴灌玉米上作基肥施用并探讨其施用的适宜基施比例。结果表明,基施缓释尿素对比普通尿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缓释尿素处理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表现为富集现象,不施氮处理则表现为负积累效应;土壤氮素含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缓释尿素基施比例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大均先降后增。以缓释尿素50%作基肥的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较高,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炳华  吴洵 《中国茶叶》1994,16(2):16-17
氮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茶树所吸收的土壤氮或肥料氮绝大部分为无机氮(铵态氮或硝态氮),施入土中的铵态氮肥常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由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极强,因而淋失率很高。茶树具有明显的喜铵性,对硝态氮的同化利用率很低(仅为对铵态氮的1/4左右),因此,增强茶树吸收同化硝态氮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茶树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利用率。 硝酸还原酶被认为是硝态氮吸收同化过程中主要的限速酶,尤其对于喜硝态氮作物,硝酸还原酶在氮素同化营养中起着关键作用。Wickremasinghe(1680)、Barua(1984,1986)和王湘平、苏金为(1991)等的研究业已证实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茶叶产量及氮的吸收效率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调控因素,旨在揭示茶树的氮素营养特性,为寻求提高茶树氮利用率的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给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栽培中的合理施氮提供参考依据,设置0、150、300 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施氮量对垄作春小麦土壤水氮动态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垄作春小麦播种到收获,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越大,土壤硝态氮累积越多,且在垂直方向上施氮30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累积下界面由60 cm土层下移到200 cm深处,施15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累积下界面由60 cm土层下移到140 cm深处。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施氮30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残留率分别为21.14%和73.84%,而施氮150 kg·hm-2时分别为25.80%和51.93%,两个施氮处理间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氮素残留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见,适量施氮有利于垄作春小麦生长,而过量施氮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而且会使大量氮素残留在土壤中,从而加大硝态氮淋溶及污染地下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了解小麦生产环节中土壤-作物-大气三者之间的氮素循环系统对于获取高产、优质小麦是很必要的。本文旨在确定氮素的循环并观察土壤和大气氮素的吸收与排放所造成的氮素盈亏的影响,确定植株体内氮素的转运数量。在测取土壤、植株和小气候中氮素数据的同时,还确定了这三者间的氮素转运状况。测定发现,在营养生长初期,植株氮含量达到最大;其后,直到成熟,尽管植株从土壤中持续吸收氮,但植株氮含量仍呈下降趋势。从叶片向籽粒运转的总氮量要比从茎秆转运的多而且转运的也早。同位素全氮研究表明:籽粒中约有一半氮素来自开花后叶片中和茎中,另一半则来自土壤。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有机质矿化氮所占的百分率越来越大。施肥之后及衰老期间,氮以挥发态氨的形式从植株逸出。作者观察到:开花前当土壤氮暂时不能被利用时,植株可从大气中吸收氨;植株逸出氨损失的氮量约占施氮量的21%;在土壤氮不能被利用期间,植株从大气中吸收的氨中的氮量相当于施入氮量的1%。  相似文献   

20.
过去研究报导,花生根部根瘤菌能固定氮素,施用氮素肥料不适量,就会影响根瘤菌固氮能力,影响土壤供氮最佳水平。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氮素作为花生主要的养分已由许多研究材料报导指出了氮在花生生理中的重要性。为了摸清高产花生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最佳水平和整株组织液中硝态氮最佳浓度,并从中寻找出美宜指标,以便更好的为花生高产的时候施用氮素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