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桉树对青枯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及同工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7个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桉树品系的叶部和根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对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桉树各品系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根部。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7个桉树品系,其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对青枯病抗性较弱的F11和E13品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显著比其它抗性品系体内的酶活性低。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桉树对青枯病不同抗病性品系之间的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和各条  相似文献   

2.
桉树抗青枯病品系筛选技术的初步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出用新的WFC接种方法,对生产上应用的桉树优良品种品系进行苗期人工接各测定其抗病力,结合林区实际发病调查,认为室内用WFC法接种发病率低于25%的品系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接种发病率高的品系应用前要经过选育。本研究选出的编号为D-1,C-2,E-2的三个抗病无性系,经重病区试验其抗病力强,具推广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3.
AM菌根化的两种桉树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M菌对桉树幼苗接种可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在有AM菌存在的情况下,桉树幼苗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对两种桉树幼苗进行青枯病菌的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无菌根苗的发病率降低10%~40%,而幼树的高生长可增加12%~39%;AM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外生菌根(即ECM)的效果,其中以AM6008和AM9004菌株的效果最好,而AM3006的效果较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AM菌根化的幼苗对青枯病的抗病作用较强,发病率可下降10.0%~17.5%。  相似文献   

4.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桉树(Eucalyptus)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是青枯假单孢菌引起的。我国引种桉树已有百年历史 ,由于当时引种的桉树种类抗性强 ,又多为零星分散种植 ,青枯病没有造成危害。近年引种速生丰产、砍伐期短的尾叶桉、巨桉及其杂交种巨尾桉和尾巨桉等。这些桉树种类极易感染青枯病。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桉苗期、幼林期青枯病严重危害 ,发病株率由20%到50 %不等 ,少数严重发病的1~2年生的桉幼林 ,一片青枯死亡 ,需要重新造林。因此桉树青枯病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桉树对青枯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7个桉树品系叶和根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带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所有品系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根部,具有不同抗病性的桉树各品系之间其多酚氧化酶存在着显著差异。对青枯病抗性较强的桉树品系内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比抗病性弱的品系高。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不同抗病性的桉树品系之间,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及各条带的相对强弱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与桉树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测定桉树品(种)系对青枯病菌抗性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筛选桉树抗青枯病品系,通常采用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菌液接种技术,探索研究出的WFT新的接种技术。通过3种中技术的对比试验表明,青枯病菌对桉苗致病力因接方法不同而不同,与桉树林分青枯病病自然发生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8.
桉树无性系抗青枯病性能的测选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 ,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 ,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 ,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 ,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 ,经生产实践证明 ,其中MLA、ZU6、W5、LH1、LH2、LH3、SH1、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 ,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 ,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植物青枯病抗病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植物抗青枯病的抗病鉴定方法、抗病机制、抗病遗传、抗病育种及诱导抗病性等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韦爱梅  王军  丁志烽 《广东园林》2007,29(Z1):46-47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11种化学药剂对桉树青枯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绿乳铜和世高。用百菌清和世高预先处理尾巨桉196幼苗2h后接种青枯菌,结果表明,经室内毒力测定有效的杀菌剂在预防桉树青枯病方面的作用效果非常小。  相似文献   

11.
桉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桉树青枯病是我国华南地区严重危害桉树的细菌性枯萎病,已成为桉树生产的严重障碍。文章在总结桉树青枯病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青枯病的防治,包括加强检疫,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工程,诱导抗性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述了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拮抗细菌、内生菌、益生菌防治桉树青枯病等方面。指出了桉树青枯病的生物防治一方面应加强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高防效稳定性;另一方面应加强林间应用技术的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生物因子,以期高效、简便、经济、安全地防治桉树青枯病。  相似文献   

13.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 1,属生理小种1号.文章对采用化学药剂灌根处理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灌根次数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采用添加抗生素的俄罗斯复合肥溶液灌根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营养状况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从广东省阳东县采集了3块不同健康状况样地的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桉树青枯病发病状况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在不同发病程度的样地间呈现健康林地<中等发病林地<严重发病林地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4个成分的含量可能是反应桉树林地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广东、海南及广西是桉树青枯病流行区.此病在该区流行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大面积推广尾叶桉及巨尾桉易感病树种,是青枯病流行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3a生植株发病较重,且易造成多年流行,7~9月内为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桉树青枯病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所取得的进展。包括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生物防治如拮抗细菌、菌根真菌、植物诱导抗病性以及抗病基因转导技术的研究进展;桉树抗病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控制桉树青枯病的营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18.
从广东、广西、海南桉树青枯病流行区采集病菌标样51个菌株进行病菌和生物型的鉴定.结果表明:3个省(区)的桉树青枯病菌主要是小种1号;在广西、海南的菌株中,还有小种2号和3号病菌;生物型主要归属Ⅲ号,Ⅱ号和Ⅴ号出现频率较少;有的菌株生物型鉴定结果难归入Hayward的5个生物型中,可能有其他生物型.  相似文献   

19.
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在改良的Kelman平板培养基上,1~20mmol的阿魏酸、香豆酸、香草酸、肉桂酸、磺基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钠对青枯病菌的生长没有影响,因此在用水杨酸钠淋根后,植株抗病性的增强是由于桉树苗木产生诱导抗病性的结果,而不是该化合物的直接毒性;浓度为5~10mmol的水杨酸钠均可以获得较强的诱导效果,并以接种前5~7d处理桉树苗的诱导抗病性最强;其它的芳香酸对桉树抗青枯病没有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20.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