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宁南黄土区4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固定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比较分析了宁南黄土区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地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群落种类组成在不同林分中总体呈现多年生草本与1年生草本伴生,且多年生草本优势较明显;(2)4种林分下重要值综合分析也表明不同人工林地植物群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林分类型对草本层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其重要值变化差异明显;(3)4种林分下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即生态优势度表现为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桃林山杏×柠条,均匀度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林山桃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桃林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4)4种林分下植被的总盖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2016年高于2017年,主要受区域降水量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半湿润丘陵区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黄土高原半湿润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群落的现状,为该区森林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黄土丘陵区(延安)的林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统计并计算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小叶杨、白桦、油松、油松+小叶杨、油松+白桦林地林下植物生活型谱均以高位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白榆、刺槐、沙棘、茶条槭和侧柏林地则以非高位芽植物为主。(2)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刺槐林(22.22%~22.65%)>油松+小叶杨林、白桦林、白榆林(9.78%~14.11%)>侧柏林、沙棘林、茶条槭林、油松+白桦林(3.72%~5.20%)>油松林(2.38%)。(3)林下灌木层优势植物种类因地而异,并以苦糖果(Lonicera standishii)、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e)、杠柳(Periploca sepium)和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最为常见;林下草本层优势植物种类以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占绝对优势,其次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野棉花(Urena lobata)和蒿类植物(Aremisia)。(4)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7.29)>刺槐林、白桦林、油松林(6.03~6.61)>侧柏林、油松+小叶杨林(5.72~5.90)>茶条槭林、天然草地、油松+白桦林(4.44~4.85)>白榆林、沙棘林(3.49~3.50)。【结论】该区林下植物群落盖度及其物种多样性普遍不高,多数阔叶乔木树种林下植物群落要比针叶树种和灌木林丰富,所以在针叶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盖度及其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章古台地区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方法]以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aeformis)、彰武小钻杨(Populus×Xiaozhuanica W.Y.Hsu et L.cv.Zhangwu)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生物量等,分析其在物种组成、生长状况、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种人工林林下分布草本植物共21科36属39种.不同树种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及分布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樟子松林、赤松林、油松林下形成了以马唐为主要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樟子松林下盖度和生物量最大,彰武小钻杨的盖度和生物量最小.通过比较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认为彰武小钻杨林下草本植物群落中没有绝对优势的草本植物,不确定性较高,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樟子松林下形成了以马唐和虎尾草为主的、稳定的、分布均匀的草本植物群落.[结论]从4种人工林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看,要加强对赤松林、油松林和彰武小钻杨林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陕西靖边)人工林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计算了林下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盖度、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结果】(1)林下植物一般以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34%~88%。(2)林下植物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旱柳林(26.18%)>小叶杨×油松林、刺槐林(8.76%~11.77%)>小叶杨林、小叶杨×柠条林(2.77%~3.16%)>油松林、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天然草地(对照)(1.06%~1.57%)>小叶杨×沙棘林、紫穗槐林(0.72%~0.77%)。除小叶杨×油松林和小叶杨×柠条林地外,其他林地的草本层总盖度都大于灌木层。(3)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且以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为主。(4)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大小顺序为:旱柳林、刺槐林和小叶杨林(6.00~7.18)>小叶杨×柠条林、小叶杨×油松林、油松林(4.87~5.38)>沙棘林、油松×柠条林、柠条林、小叶杨×沙棘林(4.06~4.49)>紫穗槐林、天然草地(2.15~2.76),且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大于灌木层。【结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盖度及其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且阔叶树种林下植物群落一般比针叶树种和灌木林丰富,在针叶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广西东兰县退耕还林模式板栗林下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研究,并以未退耕地(玉米地)作为对照。[结果]板栗林下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为0.283 2~0.431 4,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75 1~0.838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042 0~2.771 2;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24 5~0.737 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15 2~2.471 5。未退耕地(玉米地)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为0.202 3~0.226 1,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543 3~0.572 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89 6~1.318 8;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382 3~0.436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106 0~1.164 1。板栗林下生物量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灌草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大于地下部分。经方差分析可得,6~9年生板栗林下灌草多样性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差异,未退耕地(玉米地)灌草植被多样性和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对板栗林下植被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幼林龄(5年生)、中林龄(15年生)和成熟林(2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高度、种类以及覆盖度等生长状况,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特性,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木层的物种种类随着林龄增加而降低,而草本层则呈上升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不断升高;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林分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但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均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下植被均匀度普遍高于幼龄林;灌木层植物对杉木人工林林下生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而草本层植物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且生长周期短;成熟林林下土壤肥力有所提升,适当缓解了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闽北丘陵地区不同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方法]以2种不同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米槠混交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杉木米槠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共41种,层间层12种,草本层10种;杉木纯林灌木层有21种,层间层6种,草本层12种。[结论]杉木米槠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发展针阔混交林套种模式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中龄林(30 a)、近熟林(40 a)和成熟林(50 a)的油松人工林按株数量进行弱度(30.4%~35.7%)、中度(42.9%~45.4%)和强度(55.8%~58.8%)间伐并设置对照(0)处理,研究间伐后2 a间各林龄油松人工林下植被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间伐初期(2 a内),林下灌木、草本物种数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多,强度间伐使林下旱中生植物减少,中旱生、中生植物增多;间伐增加了油松林下植被层优势种数量,林下植物密度、总盖度随间伐强度增强而增大,植被层垂直结构分化更加明显;间伐提高了林下灌木、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间伐效果表现更为敏感,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间伐强度增强而增加。间伐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是显著的,短期影响效果为强度间伐能够良好的促进林下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试验区内选取了杨树(Populus)—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混交林、白蜡林和杨树林3种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并在每个模式样地中设置样方,测量其林下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调查植被的种类、盖度等,以比较林下物种的组成结构,寻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3种不同恢复模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0、0.83,1.42、0.79,1.38、0.71,大小顺序为:杨树—白蜡混交林>白蜡林>杨树林。而且发现,林下物种的生活性多为多年生草本,表明林下物种的结构正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福建三明35年生杉木细叶青冈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结果表明,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但树高、胸径等测树因子皆小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下植被以灌木占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68.39%,而杉木纯林以草本占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90.83%,且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不同层次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杉木纯林,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杉木林下植被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植被多样性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盆地黄土区和互助北山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组合类型与根-土复合体含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其中随植被多样性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8.88%~22.43%,土壤密度增加0.03~0.54 g/cm3,孔隙率降低4.89%~13.38%,根土层p H趋于弱酸性;同一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总体表现为乔灌草组合区﹥草灌区﹥草本区,说明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及根系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表层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结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采用植被护坡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考虑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林楠  姜琦刚  张红红  崔瀚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1-12593,12615
[目的]研究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方法。[方法]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以NDVI为主要数据源,对研究区不同年度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吉林东部近10年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灰色系统G(1,1)模型预测吉林东部植被覆盖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吉林东部植被覆盖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植被覆盖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周围。马尔柯夫和灰色系统G(1,1)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地保护山区林地的植被覆盖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制定吉林省及全国的林地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库布齐沙地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恢复状况,揭示人工生物结皮形成后高等植被群落演替过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不同接种年份的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共发现4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31属10科,优势种为油蒿、沙蓬、绳虫实、猪毛蒿、羊草、披碱草。随着人工生物结皮发育演替时间的延长,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逐渐增大。[结论]在人工结皮区,高等植被群落的演替顺序为油蒿、沙蓬、猪毛蒿、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4.
青海大通地区人工林林下植被结构及其生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紫果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及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耐荫植物;阔叶林如青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光性杂草;混交林如青杨×沙棘、青杨×青海云杉、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阴性植物。阔叶纯林及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大,而针叶纯林及针叶混交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方法]利用1975、1994、2001、2004年间的四期Landsat 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计算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对研究区1975 ~ 2004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5年的79;下降为2004年的70;;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1 054 km2;植被覆盖度在5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1 km2.四个时期中1994年植被覆盖较高,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为81;,2001年植被覆盖为最低,只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60;.三个时间阶段中1994~2001年退化最为严重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5 91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4;.[结论]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退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借助人工干预和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吉尔吉斯斯坦中部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常卫民  杨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391-12392
[目的]研究风化岩路基边坡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动态变化,为类似立地条件下边坡生态防护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区组设计法建立24个试验小区,对不同植物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灌木生长速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人工植物群落覆盖度明显大于对照,后期基本达到70%以上,其中,“狗牙根+高羊茅”群落、“紫穗槐+狗牙根+高羊茅”群落、“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群落的覆盖度较大,防护效果较好。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8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其与时间的动态函数关系与“s”形曲线较为吻合。供试灌木的生长速率在7、8月份达到峰值,生长速率曲线方程可用二次函数表示。[结论]根据植物群落生长动态变化规律选择适于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所需植物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对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元谋县的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坡面及裸地进行雨季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的连续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被覆盖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对照小区(裸地)地表径流量是植被覆盖小区的22倍;植被覆盖下0~180cm土壤含水量比裸地增加37.6%;植被覆盖提高了土壤深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并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稳定;不同深度土壤不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也明显不同。[结论]坡面植被覆盖能够明显改变土壤水文,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沙棘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晓静  马琴  牛攀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91-7092
[目的]研究沙棘优良品种的抗寒性。[方法]以10个沙棘品种的一年生枝为试材,设置了6个温度(-15、-20、-25、-30、-35、-40℃)处理,以未处理为对照,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结果]电解质渗出率呈现S形曲线变化。当温度高于-25℃或低于-35℃时,电解质渗出率缓慢上升,在-25~-35℃,电解质渗出率迅速增加。辽阜2号的电解质渗出率最少,李沙2号电解质渗出率最多。沙棘的丙二醛含量在-25℃和-30℃发生明显的增加。到-25℃时,李沙2号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最大,比对照增加了83%,辽阜2号增加的幅度最小,仅有27%。[结论]辽阜2号抗寒性最好,李沙2号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发菜分布区受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甘城子发菜分布区荒漠化草原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人工给水研究发菜分布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通过定期人工给水、围栏育草等措施能够启动荒漠化草原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论]研究结果对改进荒漠化草原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与植被有关的地下水环境。[方法]选择毛乌素沙漠腹地,研究沙漠地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建立了沙漠地区的研究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的指标体系,即植被的种群、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和包气带含盐量等,以及相应的野外工作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布有9个主要的植被种群,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是优势植被;地下水矿化度在沙丘地区为100~300mg/L,滩地为800mg/L左右;包气带含水率全年维持在8%~16%;沙丘含盐量小于0.2%,滩地含盐量大于0.3%。[结论]这些成果为研究该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