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增长的新病害,其发展速度和危害程度超出了一般性病害,并且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在我国各大豆产区也均有发生,以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到60%~100%,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一旦发病,药剂防治效果甚微。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炭疽病是西瓜的一种主要病害,在各西瓜产区均可发生,其中以气候湿润地区最为明显与普遍。一般发病田损失在20%左右,重病的田损失可达60%以上,甚至出现绝收的现象,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瓜农的收入。发病原因:引发西瓜炭疽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图1),其初为盘红褐色的分生孢子埋生,后呈黑褐色并突破表皮。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梗圆筒状,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长圆形,萌发时产生1~2根芽管,顶端生近圆形的暗色附着胞。  相似文献   

3.
<正>西瓜叶枯病是为害西瓜的一种重要病害,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多雨季节或暴雨后,往往发病急且发展快,使瓜叶迅速变黑焦枯,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正>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种植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各地西瓜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严重地块达8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枯萎病是造成西瓜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原因:引发西瓜枯萎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图1),其分生孢子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快速产生于气生菌丝中的无色、单胞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渐尖的无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图2),有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  相似文献   

5.
<正>西瓜疫病又称西瓜疫霉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较重。一旦防治不及时该病会迅速蔓延,并可能造成毁灭性灾害。一般减产25%左右,严重发病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会给瓜农造成重大损失。发病原因:引发西瓜疫病的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德雷疫霉(图1),也称甜瓜疫霉,其无色的菌丝多分枝,幼菌丝无隔,不规则球状体的老熟菌丝内部充满原生质。平滑的孢囊梗从菌丝或球状体上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重、致病病原菌种类繁多和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我国由垦区在七十年代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大豆的主要病害。随着大豆栽培面积扩大、重茬等现象,北方春大豆和南方黄淮夏大豆生产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发生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大豆根系,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一般年份病株率都在30%40%,导致减产10%40%,导致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6.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普遍发生。近年来,由于连年种植,日光温室蔬菜发展迅速,特别是温室番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番茄青枯病发生逐年严重,特别是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给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此病由细菌薄壁菌门的青枯假单胞菌(图1)侵染引起。菌体短  相似文献   

8.
<正>(接上期)7.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是番茄上一种难以防治的常见性病毒病害,在全国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可减产20%30%,流行年份高达50%30%,流行年份高达50%70%,局部地区甚至绝产。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有球状的黄瓜花叶病毒(CMV,图1)、杆状RNA病毒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图2)和颗粒形黄化卷叶病毒(TYLCV)、线状的马铃薯Y病毒(PVY、图1),以及番茄烟粉虱双生病毒(WTG)等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1.番茄立枯病番茄立枯病是番茄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大棚番茄,由于重茬年限长和温室小气候的特殊性,西红柿立枯病经常发生,造成大量死苗,有的棚内死苗率达30%40%,甚至发病程度可达80%,严重影响西红柿的生产。发病原因:番茄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菌丝有隔(图1),菌核呈暗褐色。病菌的腐生力很强,在没有寄主的土壤中能存活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2.大豆立枯病立枯病是在大豆种植上常见的病害,又称死棵、猝倒、黑根病,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华北及东北地区较为普遍。一般轻病田死株率为10%左右,重病田死株率可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大豆立枯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图1),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菌丝的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有缢缩。病菌的菌核暗褐色,形状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6.大豆茎枯病大豆茎枯病在各豆区均有发生,我国在东北、华北等地相对多发。茎枯病主要危害大豆茎部,影响大豆产量。发病原因:大豆茎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大豆茎点霉引起的,其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于表皮下,球形或近球形,器壁膜质,褐色,孔口周围的细胞暗褐色。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两端钝圆,内含2个油球。另外在2006年,黑龙江省发现由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图1)引起的大豆茎枯病。  相似文献   

12.
<正>(接上期)3.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数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发生,局部受害,全株显病。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图1),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多数为3个分隔。也会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的厚垣孢子。如果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或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或有机肥没有充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8.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仅危害番茄,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番茄种植区普遍发生。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叶霉的病情也快速发展,危害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发病原因: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黄枝孢菌,初无色后呈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图1),稍有分枝,有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图2),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2.番茄灰霉病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各菜区都发生。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叶枯死和大量的烂花、烂果,直接影响产量。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图1),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可通过番茄伤口、花粉和茎基部、花瓣等处侵入。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害茄子、辣椒、黄瓜、瓠瓜等20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5.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夏疫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和流行,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5.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蛙眼病或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云南等大豆种植区,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随着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30%,重可达50%以上。病害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外观,品质变劣,使商品豆降价,出口受限制。病粒发芽率降低,含油量降低约2.9%,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4.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斑枯病、褐纹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一般病叶率为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90%以上,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褐斑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褐斑病的病原为大豆壳针孢,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呈球形,器壁为褐色、膜质。分生孢子(图1)无色,呈针形,有13个横隔膜。大豆壳针孢以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1.大豆炭疽病大豆炭疽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各大豆产区,而且一般南方重于北方。发病时可危害豆荚、豆杆和幼苗,造成幼苗死亡,豆荚干枯不结粒,茎杆枯死,一般造成损失16%~26%,严重时导致减  相似文献   

19.
<正>(接上期)4.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重要病害之一,在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但主要危害保护地番茄。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常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晚疫病的病原是鞭毛菌亚门真菌致病疫霉菌(图1),初期无色透明有分隔的菌丝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组  相似文献   

20.
<正>(接上期)5.油菜潜叶蝇油菜潜叶蝇又名豌豆潜叶蝇,俗称叶蛆、夹叶虫,属双翅目,潜蝇科。我国除西藏地区外,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油菜潜叶蝇寄主范围广,食性很杂,对叶用蔬菜的食用价值影响很大。春季油菜受害较重,油油菜潜叶蝇以幼虫钻入叶内取食叶肉,形成黄白色或白色弯曲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