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将供用电合同定义为"供用电合同是指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电力专业用语就是,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企业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和电网的供电能力,就供电方式、供电质量、供电时间、用电容量、用电性质、计量方式、电价与电费结算方式等事项,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所签订的协议。1供用电合同及基本特征1.1供用电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互负债务的合  相似文献   

2.
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从供用电业务的角度,可将供用电合同定义为:供电人和用电人根据用电需要和电网的可供电能力,就供电方式、供电质量、用电容量、用电性质、计量方式及电价、电费结算方式等事项,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本文就供用电合同违约责任中的几个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供用电双方在供电前通过《供用电合同》对电费违约金的设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电费违约金条款,可以使用电客户预知逾越合同约定日期交纳电费的后果,事先了解违约可能承担的责任大小,有利于督促并引导用户依法按期交纳电费,是供电企业搞好电费回收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该项法律制度的应有功效,供电企业与所有的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时都必须力求完善,切莫忽视《合同法》对违约金制度的规定,注重与用户对电费违约金条款进行具体明确的约定。  相似文献   

4.
傅伟栋 《农村电工》2020,28(2):17-17
市场经济的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导致了个人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难免会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破产,而供用电合同签订中的不完善之处,为供电企业的电费回收增加了风险。供电企业必须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有效把控电费风险。1供用电合同签订中常见的问题一是编制的供用电合同文本不规范,对低压居民客户、高压非居客户、临时用电客户、医院学校客户等不同的客户采用同样的供用电合同文本。  相似文献   

5.
吴重德 《农电管理》2005,(11):36-36
对拖欠电费,供电公司很难对一些用电人采取停电催费的手段,而《供用电合同》约定滞纳电费的“违约金”更无从谈起。被拖欠电费已经成为供电企业最棘手的问题.给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荣成 《农村电工》2006,14(11):15-15
安徽省望江县新桥乡瓦厂申请将用电户名过户给新桥乡雷池乡两居民(2人合伙经营瓦厂)。在办理此起过户业务时,望江县供电公司同客户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该县第一份工商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捆绑”的供用电合同,大大强化了供电企业依法防范电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电费回收的一大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热线征答     
供用电合同应有哪些内容编辑同志: 和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协议)时,应当明确双方哪些权利和义务? (贵州省桐梓县 郎小平)郎小平同志: 供用电合同指供方(供电企业)根据用户的需要和电网的可供能力,在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符合国家供用电政策和计划要求的基础上,与用电方(用户)签订的明确双方在供用电上权利和义务的协议。1 供用电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1)供电方式、供电质量和供电时间; (2)报装容量和用电地址、用电性质; (3)计量方式和电价、电费及结算方式; (4)供用电设施维护责任的划分; (5)合同…  相似文献   

8.
正供用电合同是确立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的电力供应与使用关系,明确具体供电人和用电人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供电企业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依法订立供用电合同,依法维护供用电合同效力,依法履行供用电合同义务。1供用电合同的作用、性质与特征签订供用电合同,应当明确以下条款:供电方式、供电质量、供电时间、用电容量、用电地址、用电性质、  相似文献   

9.
王利军  赵欣 《农村电工》2006,14(2):19-20
严格依法签订供用电合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供用电合同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靠合同来规范的。供电企业的收费权,包括收费时间、收费额、收费方式、收费措施等都是建立在供用电合同约定的基础上的。我们判断用户是否欠交电费,欠变多少,欠交多长时间等,都要依据供用电合同来判定。所以,严把供用电合同签约关,是防范电费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供用电合同的签订必须严格依法,做到以公平原则来设定双方的极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徐福洲 《农电管理》2003,(10):27-29
为规范供用电行为,本人根据学习我国关于电力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提出供用电行为的法律分析,可供供电人和用电人在实施供用电行为时参考。我国《合同法》第176条规定:“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因此,实施供用电合同的行为就是供电人卖电、用电人买电的行为,即一种买卖行为,而买卖行为则是典型的民事行为。但是,供用电行为又是一种特殊的买卖行为,也即一种特殊的民事行为。其特殊性,主要是由供用电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根据我国关于电力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其供用电的…  相似文献   

11.
签订《供用电合同》时首先应审查用电申请方资信状况,准确地确定合同签订主体。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对如何确定《供用电合同》用电方主体问题,认识不清,常导致所签订合同效力出现问题。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用电申请形式,对如何确定合同中用电方主体进行探讨,以便签订有效合同,确保电费回收。  相似文献   

12.
肖兵 《农村电工》2007,15(12):16-16
农村陈欠电费回收是实现供电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环节。江苏省建湖县供电公司在工作实践中围绕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三部曲"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寻,摸索出一条防范和化解农村陈欠电费风险的新路子。1事前预防,前移风险防范关口该公司建立健全了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电费回收。在法律上,该公司规范供用电合同,夯实风险防范基础。首先审查用电人是否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和相应的  相似文献   

13.
电费拖欠历来都是令供电企业感到头疼的问题,原有的电费保证金制度现已失效,只剩下《供电营业规则》里设定的电费违约金制度仍在继续执行,对于一些电费回收高风险用户,却不足以扼制其欠费行为的发生,有必要在供用电合同签订过程中,针对该群体引入定金罚责制,对电费回收高危企业用户实行违约金和定金的双重约束,进而有效防范电费回收风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15日开始,宁夏西吉县供电局对全县740余户高压客户供用电合同签订情况进行清理普查。普查旨在确保供用电合同签订及时、规范,防范供电企业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及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重点清查各运行单位是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供用电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是否全面、描述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严谨;逐户核对电力客户名称、编号、用电地址、用电性质、用电类别、、电价电费标准、行业  相似文献   

15.
马国强 《农村电工》2006,14(3):23-23
1 追究窃电行为的民事责任 追究窃电行为的民事责任,就是要求用电户承担补交电费及违约使用电费的责任。违约使用电赞是违约金的一种形式,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因为供电与用电是一种买卖合同的关系,供电企业和用电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是维护供电企业和用电户合法权益、明确责任和减少不必要纠纷的重要措施;合同签订应合法、合理、翔实、严密、完整,明确规定供用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就要有窃电的违约责任项。  相似文献   

16.
正1研制背景在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工作中,经常会有部分生产用电性质企业以种种理由迟迟不按供用电合同履行电费全额解缴义务,长期拖欠电费,给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和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现行推广使用的费控智能电能表额定负荷承载能力只有5(60)A,只能满足一般性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控制使用,不能满足较大容量用电负荷计量装置远程费控功能需求。经过  相似文献   

17.
当下,受利益驱动,部分用电客户拖欠电费、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供用电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营。为促进供用电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保障供用电合同当事人合法权利得以实现,设定担保非常必要。本文就供用电合同担保等几个问题,做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18.
实际用电人是通过使用电能、交纳电费的事实表象来对民事主体的一种身份界定,不意味着实际用电人就天然的是供用电合同关系中的用电人。供用电合同关系中的用电人是享有合同权利义务的民事主体,而实际用电人虽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该民事主体,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其本质上仅是供用电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准确界定实际用电人在供用电合同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对避免混淆供用电合同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某供电公司用电稽查队在一次用电大检查中,共查获窃电违约户225户,追补电能量42.59万kWh,补收电费22.94万元,收取违约电费24.03万元,共计追缴电费及违约电费近50万元,有力地打击了窃电违约行为,挽回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正常的供用电秩序。1违约使用电费违约使用电费,是客户违反合同的用电行为需要进行补偿的电费。违约使用电费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底,赣榆县供电公司用电检查人员对辖区内的专变用户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极个别用电客户计量柜后面的封印被人为打开,经仪器检测确认其中一户将一相电流反向设置,造成表计电量仪是实际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此起盗窃电力案件因窃电者愿意按照供用电合同约定,赔偿供电企业几十万元人民币的电费损失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