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分析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抽梢性状及针叶氮磷钾含量,揭示抽梢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探究针叶中氮磷钾含量与生长的相关关系,为解析马尾松高生长的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三代种质遗传测定林,对其抽梢性状(初次抽梢生长量、后续抽梢生长量、年抽梢次数及年抽梢长度)、树高及针叶氮磷钾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探究马尾松抽梢性状及针叶养分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揭示抽梢性状间及与针叶氮磷钾含量的遗传相关。【结果】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初次抽梢生长量、后续抽梢生长量、年抽梢次数、年生长量和树高的平均值分别为0.89 m、0.45 m、1.90次、1.34 m和5.16 m,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年生长量等抽梢性状和树高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加性基因效应百分数在52.10%~73.28%,而初次抽梢生长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98.32%);针叶养分含量中,钾含量以加性基因效应(69.70%)控制为主,氮磷含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抽梢性状、树高与氮磷钾含量受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遗传控制(hf2=46.54%~84.17%)。性状间及与针叶养分含量的遗传相关分析发现,树高与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长度及抽梢次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后续抽梢生长量与抽梢长度、抽梢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次抽梢生长量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抽梢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针叶氮含量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长度及抽梢次数极显著正相关;针叶磷含量与初次抽梢生长量及抽梢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针叶钾含量与抽梢长度呈显著负相关。N/P比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及年抽梢次数呈显著正相关;N/K比与树高、后续抽梢生长量及抽梢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K与抽梢长度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马尾松三代测定林的抽梢性状及针叶氮磷钾含量变异丰富。后续抽梢生长量、抽梢次数、年生长量、树高和钾含量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初次抽梢生长量与氮磷含量则几乎完全受显性效应控制。抽梢性状影响高生长,尤其是后续抽梢特性显著地影响后续抽梢生长量,增加年抽梢长度,进而增加当年高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荔枝不同时期抽生的末次梢次年开花座果率不同;不同年份同一时期抽生的末次梢其次年开花盛果率也不同;荔枝早秋梢经冬梢处理后,成花率比晚秋梢高,但晚梢晚穗座果率较高,应视末次梢抽生情况及气候条件来决定培养早秋梢还是晚秋梢。花期气候反常时更要加强促花、控梢控穗,适时喷施增加光合作用的药剂,以保证荔枝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松瘿小卷蛾对落叶松高生长的影响与落叶松主梢和侧梢被害情况有密切关系。枝梢被害率越高,落叶松当年高生长越小;落叶松主梢被害,对当年高生长的影响最大。落叶松健康木当年新梢高生长平均为82.4 cm,受害木中主梢未被害、侧梢被害的,当年新梢高生长为78.8~22.4 cm,比健康木下降了4.4%~72.8%;主梢和侧梢均被害的,当年新梢高生长为46.1~10.4 cm,比健康木下降了44.1%~87.4%。  相似文献   

5.
杨树作为优良树种 ,在造林中被广泛采用 ,通过调查发现 ,在廊坊地区 ,带梢造林比截梢效果好。大城县赵扶村同样的廊坊杨苗 ,同期栽植、同样方法 ,剪掉主梢的平均树高 3.6m ,平均胸径 3.2cm ,而未剪主梢的平均树高 4 .8m ,平均胸径 3.5cm ,分别为剪掉主梢的 133.3%和 10 9.4 %。同时 ,未剪主梢的主梢明显 ,当年生长 15cm ,侧梢生长量 4 0cm。而剪掉主梢的找不到一株能看出有明显的主梢 ,侧梢生长仅为 2 0cm。栽前将主梢剪掉 ,只考虑到缩小蒸腾面积 ,减少水分蒸发 ,但笔者认为没有考虑到剪掉主梢所造成的伤口以及伤口愈合所消耗的养分和水分。…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探讨高寒地区软枣猕猴桃新梢的越冬性,以“魁绿”为试材,测定露地栽培条件下不同新梢、新梢不同部位的枝条干物质含量、相对电导率及萌芽率、成枝率。结果表明:春梢干物质含量最高,夏梢的干物质含量中等,秋梢干物质含量最低,同一枝梢基部的干物质含量最高,顶部的干物质含量最低。秋梢顶部的相对电导率最高,其次秋梢中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和春梢顶部的电导率中等,春梢中下部、夏梢基部和秋梢基部的相对电导率最低,呈现显著性差异。春梢中部的萌芽率最高,18%,春梢基部和秋梢顶部萌芽率为0%,其余部位的萌芽率中等,成枝率与萌芽率变化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新梢越冬性由强到弱为:春梢基部>夏梢基部>春梢中部>秋梢基部>春梢顶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秋梢中部>秋梢顶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县杉木造林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杉梢小卷叶蛾(简称:杉梢蛾)在全县各地普遍发生。其主要危害杉树嫩梢。二米高以上杉树多危害侧梢,一人高以下低矮幼树,除危害侧梢外,还危害顶梢。大树,多则有二百多个梢被害,小树,也有几十个梢被害。特别是顶梢被害后,  相似文献   

8.
杉木多主梢主要是杉梢小卷蛾危害所造成.杉梢小卷蛾食性单一,专门食害杉木嫩梢的顶芽及主侧梢.在日照较长、温度较高的平原和丘陵杉木林内发生普遍,尤以2-5年生的幼林受害严重.以幼虫钻蛀侧枝或树梢顶芽,引起梢枯,在危害严重地区,被害株率达100%,主梢被害率在80%以上.主梢顶芽被害后,可以萌  相似文献   

9.
杉梢小卷蛾是杉木的一种重要害虫,专门食害杉木嫩梢的顶芽,主侧梢都能危害。3-5年生的杉木,主梢受害较普遍,严重地区可达30-40%。主梢顶芽受害后,可以萌生出几个主梢,形成多头现象。过去由于对这种害虫的危害性认识不一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弄清杉梢小卷蛾危害主梢后对杉木高生长  相似文献   

10.
对银杏实生大苗高位嫁接后萌发的新梢进行不同摘心时期、不同摘心强度的促二次梢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梢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强度的摘心均能促进二次梢的萌发,但在二次梢萌发时间和萌发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4月25日摘心效果最好,4种不同强度的摘心平均促发2.1条二次梢,且萌发时间较早。同一时期进行不同强度摘心对二次梢的促发效果依次为:去梢1/2>去梢3/4>去梢1/4>去顶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聚集信息素对横坑切梢小蠹诱捕量与不同危害程度的云南松林有虫梢率之间的关系,为横坑切梢小蠹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云南省祥云县普淜镇和下庄镇2个样地云南松林内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并在由梢部危害转至干部危害期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横坑切梢小蠹成虫,分析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时期的种群变化规律及有虫梢率与诱捕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普淜和下庄2个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是优势种。普淜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49. 75%,雌雄比为1. 06∶1;云南切梢小蠹占50. 25%,雌雄比为1. 32∶1。下庄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54%,雌雄比为1. 45∶1;云南切梢小蠹占46%,雌雄比为1. 88∶1。2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树冠有虫梢率从上到下依次降低,普淜样地有虫梢率约为下庄样地的10倍。2样地横坑切梢小蠹的诱捕量在整个梢转干期呈现相同的规律,成虫扬飞均始于11月中旬,终见于翌年5月下旬,扬飞高峰期是3月初至4月下旬。诱捕器中天敌种群数量与横坑切梢小蠹数量有明显的跟随现象。诱捕器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性比在1∶1. 09~1. 71之间,雄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雌性。横坑切梢小蠹林间有虫梢率(y)与诱捕量(x)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其中在高虫口密度普淜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2 4x+0. 060 1(R^2=0. 67),低虫口密度下庄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3 2x-0. 004 3(R^2=0. 71)。【结论】了解高、低虫口密度下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冠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可作为监测横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化的有效方法,且诱捕量与林间有虫梢率呈线性正相关,诱捕量可反应横坑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有虫梢率。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了解梢转梢、梢转干期化学药剂防治该虫效果,在白沙地做了化学药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药效试验.在施药剂量为15 kg/hm2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蠹死亡率为:梢转梢期,灵秀1号14.81%、川宝47.13%、吡虫啉20%、护林神25.30%、对照9.23%;梢转干期,灵秀1号43.59%、川宝73.33%、吡虫啉47.25%、护林神56.82%、对照9.72%.  相似文献   

13.
火炬松年抽梢1~7次,平均抽梢4次,以抽3~5次梢为主,占91.5%;家系间平均抽梢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家系×立地存在互作;抽梢次数与树高呈正相关,树高生长随抽梢次数增加而增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当年抽高生长因子被选入所有不同抽梢次数的回归方程中,它是左右树高生长的重要因子;年内第3次抽梢长度也是影响树高生长的因子。它们能否充当早期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指导切梢小蠹的防控。[方法]在云南蠹害林区调查采样并鉴定切梢小蠹种类,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石林、安宁、丘北3地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有4种切梢小蠹在云南发生危害,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占发生总量的38.1%,云南切梢小蠹占36.6%,松芽小蠹占19.7%,华山松切梢小蠹占5.6%。小蠹种群结构90年代与目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所占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92.1%减少到目前的42.7%,而横坑切梢小蠹由20世纪90年代的7.9%,迅速增长到目前的57.3%。[结论]在云南,经过20年种群演替,之前云南切梢小蠹一支独大危害松林的局面,已转变为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角力共同危害松林,预示当地松林尤其是云南松林正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结果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杉梢小卷蛾是杉木的一种重要害虫,专门食害杉木嫩梢的顶芽,主侧梢都能危害。3~5年生的杉木,主梢受害较普遍,严重地区可达30~40%。主梢顶芽受害后,可以萌生出几个主梢,形成多头现象。过去由于对这种害虫的危害性认识不一致,没有引起  相似文献   

16.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研究了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种间竞争,比较了2种松小蠹在其寄主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2种松小蠹在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的存在差异,并随着月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横坑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细的松梢,而云南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粗大的松梢.2种松小蠹的其它蛀梢习性(危害梢的年龄、攻击部位、蛀道长度等)文中也进行了比较.结论,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梢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17.
2017年4月,调查了以山桃为砧木、主干高接的西部沙樱(Prunus pumila var.besseyi)和重瓣榆叶梅(P.triloba f.multiplex)2年生嫁接苗接口高度、地径、冠高、冠幅和长势中等的新梢基部直径、新梢长度、枯梢长度等标志值,经t检验,二者接口高度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西部沙樱冠幅、枯梢长度和枯梢比例、地径、冠高、新梢基部直径和新梢长度的平均值分别极显著的大于重瓣榆叶梅的平均值,说明西部沙樱长势好于重瓣榆叶梅,越冬后枯梢比例高于后者,剪去枯梢后,树冠体量仍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间作玉米对南方红豆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玉米间作较无玉米间作的苗圃地南方红豆杉幼苗成活率提高6.66%,主梢生长提高29.68%,侧梢生长提高11.74%;主梢和侧梢生长规律不同,主梢的生长节律为双峰型,而侧梢为单峰型,速生期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夏季修剪或嫩枝扦插采条留条的方法,可以人为地使杜仲抽发扦插二次梢。本文针对这种促梢方法,就二次梢抽梢母枝对二次梢抽梢数、生长量、生根的影响展开的试验,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结果表明,选用顶梢、树干基部的萌条、树冠中上部外围生长健壮、生长角小的新梢作母枝,可以获得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扦插用二次梢。  相似文献   

20.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澳洲坚果幼树的控梢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乙烯利、矮壮素、B9对澳洲坚果幼树进行控梢处理,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澳洲坚果幼树的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3和2.5g/L处理的幼树营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乙烯利对澳洲坚果幼树新梢的抽发、梢长、节间长有显著影响,1.5和2g/L处理后幼树的新梢表现出乙烯的"三重效应"。矮壮素和B9对澳洲坚果幼树新梢抽发抑制作用极显著,矮壮素1.5、2g/L处理的幼树在喷药后2个月没有抽发新梢;B9处理的幼树新梢抽发量很少,对照的新梢数是其它处理新梢数的数十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