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允旺 《食用菌》2012,34(6):46-47
中国竹荪之乡的顺昌县,由于多年的大田栽培竹荪产量逐年下降,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由大历竹荪研究所自主创新的杉木林地生态套种竹荪栽培新技术获得成功,按杉木林地套种约270m2/667m2计算,可采收(干品)竹荪38.7kg,  相似文献   

2.
让中国竹荪之乡大放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中国竹荪之乡———织金县竹荪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提出了今后大力发展竹荪生产与贸易的战略设想与实施意见 ,以促进织金县竹荪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竹荪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5)
竹荪是世界上名贵的食药用菌之一。竹荪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竹荪中还含有多糖类物质,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对竹荪的营养成分、竹荪多糖生物活性方面研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加快竹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允旺 《食用菌》2016,(2):60-61
正中国竹荪之乡的顺昌县,随着竹荪连年连作,主产区的大田栽培竹荪产量逐年下降,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福建顺昌县大历镇、林业局、供销社等部门的支持下,竹荪技术研究所自主创新林下生态竹荪栽培新技术获得成功。按667 m~2林下种约290 m~2的面积计算,可采收(干品)竹荪32.6 kg,产值8000元,扣除培养料、菌种、工资等,纯收入达2100元,不砍树也有收入。林下生态栽培竹荪利用林  相似文献   

5.
高允旺 《食药用菌》2012,(5):307-308
被称为中国竹荪之乡的顺昌县,由于多年的大田栽培,竹荪产量逐年下降,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由大历竹荪研究所自主创新的杉木林地生态套种竹荪栽培新技术获得成功,按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均杉木林地套种约280平方米的面积计算,可采收(干品)竹荪43.7千克,每千克150  相似文献   

6.
2017年将乐县经济作物管理中心开展了瓜蒌-竹荪生态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瓜蒌-竹荪生态栽培模式平均竹荪鲜菇产量2.340kg/m~2,而将乐县常规搭遮阳网栽培平均竹荪鲜菇产量2.285kg/m~2。瓜蒌-竹荪生态栽培模式竹荪鲜菇产量比将乐县常规搭遮阳网栽培平均高0.055kg/m~2。667m~2按种植竹荪400m~2计算,可增收竹荪鲜菇44kg,增值880元,说明瓜蒌-竹荪生态栽培是一种很好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吕朝玉 《食用菌》2008,30(4):35-36
近几年来,我市竹荪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已达13hm^2。由于竹荪原料丰富,价格稳定,市场看好,栽培操作简单,管理粗放,菇农种植竹荪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由于生产环节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竹荪接种成活率一直不高。为此笔者进行针对竹荪接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竹荪接种成活率高达95%-98%。现将接种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竹荪栽培的高产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小风 《食用菌》2004,26(2):35-35
竹荪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得到推广,竹荪产量迅猛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对竹荪认识的不断深化,竹荪在国内外市场的销量也不断扩大,产品价格趋于平稳,这又刺激了竹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闽北竹荪生产现状看,尽管栽培面积很大,却是广种薄收的粗放栽培方式,高产不多,大部分产量在40~60kg/667.7m^2。针对我市竹荪  相似文献   

9.
竹荪(Phallus spp.)是我国常见食用菌,部分物种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市场上销售的多数竹荪产品因外观与长裙竹荪(P. indusiatus)非常接近,被标注为“长裙竹荪”或“竹荪”。笔者采用形态鉴定方法,并基于ITS-LSU联合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多数市售竹荪产品为红托竹荪(P. rubrovolvatus)和棘托竹荪(P. echinovolvatus),有些为白赭竹荪(P. cremeo-ochraceus),而长裙竹荪很可能在我国无自然分布。  相似文献   

10.
竹荪快速栽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荪历来作为山珍贡品而著称于世。为了进一步开发竹荪生产,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竹荪的适宜栽培料和栽培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竹荪栽培的培养料为竹叶、竹枝、黄豆杆和山杨柳枝条等。  相似文献   

11.
竹荪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竹荪分成三大部分:可食部分的菌体(菌柄和菌裙)、菌盖和菌盖上附着的孢体,以及菌托(外皮和胶质),探讨各部分的营养价值、生物活性与研究现状,指出其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竹荪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生物量增加呈"S"曲线,第4~6天增长最快。棘托竹荪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出现峰值。过氧化物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同步增加。说明发酵过程中棘托竹荪菌丝首先分解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然后利用木质素和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要提高棘托竹荪深层发酵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就必须在其菌丝达到最大生物量之前保证碳源和氮源的均衡供给。可根据不同酶的分泌高峰期,确定菌丝的营养利用情况和发酵周期,以收获最大菌丝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暴增海  周婷  林曼曼 《北方园艺》2011,(11):166-167
对红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菌种制作与栽培、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深加工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4.
林地套种竹荪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培养料的收集、栽培料配方的配制、林地的选择、培养料预处理、水分管理、子实体采收及干制等几方面介绍了林地套种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并对该项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竹荪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细胞白介素-2(IL-2)的诱生及S-180肿瘤细胞的作用实验,证实其发酵菌丝体多糖可明显提高小鼠淋巴细胞数量(P<001);对IL-2诱生作用极为明显(P<001);对小鼠S-180实体肿瘤的抑瘤率为589%(P<001)。  相似文献   

16.
酶法提取竹荪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讨论了竹荪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提取方法,考察了多糖及还原性寡糖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夏合酶法处理结合热水浸提的提取方法,能显著提高可溶于热水的多糖及还原性寡糖的浸提率,且缩短浸提时间,竹荪多糖提取率达4.58%(lg多糖/100g菌丝干粉),总糖提取率达到l.84%c。同时还考察了酶法提取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响应曲面法对液体培养得到的竹荪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做了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多糖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43.0min,料液比1:34.2,提取温度59.5℃,竹荪中多糖的提取率能达到最大为4.65%。  相似文献   

18.
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和工作间歇比为自变量,以粗提物对DPPH.清除率为响应值,对超声波循环提取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抗氧化物质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5℃,超声功率580 W,工作间歇比3.6/1,在该条件下,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46.45%,粗提物得率为30.37%。  相似文献   

19.
竹荪多糖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福建古田人工栽培的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子实休干品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蛋白法和Sevag法相结合去蛋白,DEAE-SephadexA-25和SephadexG-200柱纯化,得到竹荪多糖,命名为DI,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析表明:该多糖为均一物质。竹荪多糖的分子量为144,000,经紫外扫描,元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红外扫描表明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该多糖经纸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其单糖组成为L—岩藻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摩尔比为0.16:0.24:1.00:1.08。  相似文献   

20.
针对松茸竹荪搭配对运动员免疫系统的影响开展研究。采用体外抗氧化试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抑制作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松茸和竹荪所含有的有效成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力,改善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提高运动员自身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