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蓑蛾的为害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23-9025
[目的]研究大蓑蛾的为害症状及与其他种类间的识别,并探讨对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调查大蓑蛾在田间的为害症状并与其他常见蓑蛾进行比较;分析大蓑蛾不同防治方法的特点,并总结几类常见蓑蛾的防治措施。[结果]大蓑蛾寄主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白囊蓑蛾与茶褐蓑蛾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喜集中为害;茶小蓑蛾幼虫咀食叶片,使之斑驳破烂。大蓑蛾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为辅;白囊蓑蛾与茶褐蓑蛾在发现虫囊时应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另外可以施用化学药剂;茶小蓑蛾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结论]该研究可为蓑蛾类昆虫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茶褐蓑蛾防治药剂,选择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苏云金杆菌8000IU/ul悬浮剂、0.3%苦参碱水剂、0.5%印楝素乳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在连续2次施药后对茶褐蓑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88.34%~98.35%。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效最好,达到98.35%,其次为0.5%印楝素乳油,且二者防效没有显著性差异,生产中可以0.5%印楝素乳油替代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商洛茶园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利用普查、系统监测与诱捕相结合的方式,于2015-2018年对商洛茶园病虫害种类和发生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鉴定出真菌病害11种、害虫6目、14科、22种。根据病虫害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明确了商洛茶园主要病虫害包括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茶芽枯病、小绿叶蝉及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潜在风险的有茶褐蓑蛾、茶棍蓟马及茶黄蓟马。茶双毛壳孢叶斑病和雪蛾蜡蝉为陕西首次发现,茶赤叶斑病、透明疏广翅蜡蝉、茶褐蓑蛾、桑褐剌蛾、扁剌蛾、红点龟形小剌蛾、茶银尺蠖、茶用克尺蠖、幻带黄毒蛾、瓦同缘蝽、梨蛣铃、茶棍蓟马等12种病虫为陕西茶园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茶叶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蓑蛾的鉴别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连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99-8500,8546
[目的]研究大蓑蛾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及与其他种类蓑蛾的区别,并探讨其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为害症状。[方法]观察大蓑蛾发育期形态特征并与其他种类蓑蛾进行比较;调查总结大蓑蛾与其他常见蓑蛾的发生规律;观察记录大蓑蛾的生活习性和为害特征。[结果]蓑蛾类成虫性二型,雌蛾无翅,触角、口器、足均退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护囊中;雄蛾具2对翅,飞行迅速;幼虫能吐丝营造护囊,并能负囊而行,探出头部蚕食叶片,蛹化于囊袋中。大蓑蛾在华北、华东、华中2年发生1代,广州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蓑囊中越冬。大蓑蛾寄主广泛,主要为害梨、苹果、桃、葡萄、石榴等多种果树、林木花卉及农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结论]该研究可为蓑蛾类昆虫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森林虫情调查发现一种善于伪装、不易察觉的林业害虫-蓑蛾,文章介绍了蓑蛾的虫态、危害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山阳县是陕西茶叶主要产地县之一,盛产陕西名茶"天竺翠峰"。茶树害虫蓑蛾属鳞翅目,蓑蛾科,蓑蛾又叫袋蛾、避债虫。幼虫咬食茶树叶片,重发生时可将茶树树叶食光,严重影响山阳县茶叶产业的发展。1茶蓑蛾1.1形态特征。雌成虫蛆状,无翅,体长12~16mm,黄褐色。雄成虫体白色。幼虫体色由肉黄渐至紫褐色,胸部各节的  相似文献   

7.
开展南大蓑蛾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仿生制剂防治有效,在不同虫龄期防控,对有效减轻南大蓑蛾危害和降低因虫害而造成林木受危害的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于南大蓑蛾幼虫低虫龄期早期防治是提高对该虫防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1人工防治对虫体较大,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大蓑蛾、茶蓑蛾、褐蓑蛾的护囊;茶毛虫、茶黑毒蛾的卵块,可组织人工摘除,同时,随手捏茶小卷叶蛾等的虫苞;对茶膏药的菌膜用竹片刮除。2剪除病虫枝对茶枝镰蛾、茶枝木蠹蛾、茶堆砂蛀蛾、茶吉丁虫、茶黑痣病等,可人工剪除被害枝。3清园除草  相似文献   

9.
<正> 茶蓑蛾又名避债虫,属鳞翅目、蓑蛾科,主要危害茶树、油茶以及桑、栗等多种植物。 一、发生与危害特点 茶蓑蛾在我县1年发生1-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幼虫孵化,全年以7、8月份危害最为严重。茶蓑蛾雄成虫有2对翅,在羽化后从护囊下端的排泄孔飞出,蜕变成蛾;雌成虫无翅,羽化后仍留在护囊内,并交尾产卵于护囊中蛹壳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有机蓝莓园大窠蓑蛾的有效生物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4种目前常用的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活性最高,LD_(50)为2.15×10~6PIB/m L,4种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超过50%,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防效最高,为94.17%。[结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作为防治大窠蓑蛾幼虫的首选药剂,建议在7~9月进行喷药,即在大窠蓑蛾幼虫期的2~3龄以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大蓑蛾属鳞翅目,蓑蛾科,俗名大袋蛾;吊死鬼.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杏、李、梅、板栗、葡萄等果树,以幼虫蚕食叶片,造成孔洞或仅留叶脉,对果树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丹凤县山茱萸角斑病、炭疽病、白粉病、蛀果蛾、大蓑蛾、叶蝉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调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无公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大袋蛾属鳞翅目蓑蛾科,大袋蛾又名大蓑蛾、蓑衣蛾,主要危害法桐、泡桐、榆、垂柳、刺槐等,刺槐大袋蛾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发生比较严重。大灰象虫又叫大灰象虫甲,可危害多种粮食作物、苗木、果树,食性极杂,对刺槐危害也比较严重。1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丘陵茶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园害虫及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丘陵茶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园害虫。调查结果表明:可诱杀7目26科68种害虫,以同翅目和鳞翅目的数量最多.分别占诱杀害虫总量的58.8%和37.1%。诱杀量最多10个种害虫分别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黑尾大叶蝉、茶毛虫、茶尺蠖、黑刺粉虱、茶小蓑蛾、丽绿剃蛾、大青叶蝉和茶蓑蛾等。诱杀区茶园和非诱杀区茶园比较,8种主要害虫(茶毛虫、茶小蓑蛾、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蓑蛾、小绿叶蝉、茶刺蛾和黑刺粉虱)的数量差异显著,频振式杀虫灯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1.4%、77.3%,77.0%、68.3%、67.1%、63.3%、56.5%和49.7%。频振式杀虫灯对天敌也有一定的诱集作用,诱集的益虫和害虫个体比为1:668~958。频振式杀虫灯对茶园害虫诱杀量5月以后逐渐增加。7月达到高峰,8月以后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榆叶梅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叶梅是我地区早春观花树种,本文对其主要病虫害山楂红蜘蛛、蓑蛾、杏疮痂病、黑斑病、榆叶梅根癌病、苹果天社蛾等发生规律、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18卷总目次11种蓑蛾幼虫的分类(鳞翅目:蓑蛾科)………………………………………………姜翠玲钟觉民3(34)逐步回归在稻纵卷叶螟中期预测上的应用……………………………………………苏庆玲张孝差3(43)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  相似文献   

17.
11种蓑蛾幼虫的分类:鳞翅目:蓑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蓑蛾科老熟幼虫头部的F1、AF、AF2笔 和Fa,AFa孔的相对着生位置,3对胸足的长度,第8和第9节上D1、D2、SD13对毛片的愈合程度,臀板上刚毛的,结合幼虫身体的大小、颜色以及袋囊的外部形态特征,鉴定了在中国已发现的11种蓑蛾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树干注射法防治梨树害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自动式树干注射器注射20 ̄50倍农药,防治梨二叉蚜,梨瘿华蛾,大蓑蛾,杨枯叶蛾,中国绿刺蛾,舞毒蛾,梨木虱,苹掌舟蛾等害虫,杀虫效果较好,具有省药,省水,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害虫天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与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调查的结果,共查明害虫7目32科66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