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论述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村信息服务的新要求,对如何构建全市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做了深度分析,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建湖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以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意义,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的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和能值分析(emergy analysis,EA)是评价区域或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能值生态足迹(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EEF)将二者相结合,把系统的外部性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测度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应用EEF方法对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夏玉米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2012年系统能值总投入减少了3.15%,而系统的能值产出容量(emergy output capacity,EOC)却增加了6.23%,系统效率显著提高。与1996年相比,2012年该系统的EEF从40.93 hm2减小为39.60 hm2,减少了3.25%,EEF分别是能值生态承载力(emergy carrying capacity,ECC)的16.44倍和15.78倍,生态赤字分别为38.44 hm2和37.09 hm2,减少了3.51%;从系统可持续性看,资源负载指数(resource load index,RLI)减少4.01%,环境负载指数(environmental load index,ELI)减少27.90%,系统外部性降低了8.05个百分点,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bility index,SI)增长了9.64%。总体上看,与1996年相比,201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呈下降趋势,系统的可持续性有所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但资源消耗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粮食生产的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方便流域的水土流失、水质面源污染的研究,介绍了一体化定量监测的研究新思路。采用“3S”技术获得满足数学监测模型因子的数据。首先定量监测准水土流失量,然后利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全年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和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结果的处理,以获得准确的水质面源污染地分布图和流入水库的污染量。水土流失量的监测精度,采用与上下游水文站的测沙数据评价法来确认;而入库养分污染量则采用其采水样分析结果与测径流流量的计算值来确认。2002年,实验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精度为93·62%,水质的全磷面源污染量的监测精度为77·79%,初步显示出一体化定量监测具有准确、快速又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芊  武永峰  罗良国 《土壤学报》2017,54(1):273-280
通过实地和查阅文献的方式调研了竺山湾小流域稻麦、蔬菜和果树的常规生产、清洁生产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氮(N)素流失等数据,采用线性优化模型,统筹考虑经济收益最大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根据N流失总量高低对竺山湾小流域种植业结构设置了五种情景(Ⅰ、Ⅱ、Ⅲ、Ⅳ和Ⅴ)进行调整。情景Ⅰ以经济收益最高为目标,情景Ⅱ、Ⅲ分别在削减情景Ⅰ设定的N流失量20%和30%的约束下,各自实现其经济收益最高的两个情景。对于情景Ⅱ和情景Ⅲ,其N投入量、N流失量分别为6 267 t、511 t和5 567 t、447 t。与常规种植结构相比,这两种情景均达到了N肥投入减少20%、N流失量减少30%的项目预期目标,相对净收益分别达到8.456亿元、7.966亿元,高于未调整前常规种植结构的7.873亿元,属于五种结构调整情景中的最优和次优情景。估算了与种植结构调整相配套的生态补偿资金,包括机会成本补贴和生态效益奖励两部分。除去交易成本后,最优情景和次优情景相应的生态补偿总金额分别为961万元和3 507万元,补偿标准分别为739 Yuan hm~(-2)和2 696 Yuan hm~(-2)。提出了本区域内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竺山湾小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本区域种植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由于三峡生态屏障区内耕地承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了大范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了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万州区实施了3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耕地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福建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与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掌握福建省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以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为研究边界,通过对其辖区1985—2016年间农田氮、磷化肥施用量的调查,计算农田化肥氮磷的地表径流流失量,并在耦合农田化肥地表径流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3个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福建省各地级行政区域农田化肥氮磷的污染风险等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32年间福建省化肥施用量由4.911×105 t增加到1.239×106t,年均增长3.03%;漳州市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强度最大,分别达880.40 kg×hm~(-2)和429.21 kg×hm~(-2);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漳州市,其氮、磷地表流失强度分别达8.71kg×hm~(-2)和1.99kg×hm~(-2)。从氮、磷污染风险等级看,南平市氮、磷肥的流失风险值均最高,分别达63.19%和63.37%,属于高氮磷污染风险区域;厦门市氮、磷肥的流失风险值均最低,分别为0.53%和0.53%,属于低污染风险区域;其他市处于两者之间。可见,漳州市农业发展中应注重氮、磷肥的减量化;南平市则注重对农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的风险防范;全省应加大力度发展生态农业,以助力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当前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指导,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直湖港小流域龙延村为综合示范区进行了技术的集成与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此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综合示范区的污染现状、“4R”技术的集成应用与衔接配套、各项技术应用的污染控制效果以及区域环境改善效果,并对“4R”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该区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明确库区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以三峡库区典型面源污染治理区的忠县为例,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方面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三峡库区忠县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背景下的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路径。通过设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耦合状态的4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9,说明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80,说明面源污染的减排措施与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7,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85,说明研究区面源污染减排措施对耦合态势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且作用较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1和0.89,说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系统的耦合符合其本质的运行规律发展。综合考虑上述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下的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这是理解系统耦合的一个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1.
沁水区块煤层气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敏感性,利用PSR模型进行了沁水区块煤层气开发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较好区域主要分布在区域西部广大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及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2)沁水区块煤层气开区域西北部以及东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较高,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较低,生态承载力高、较高、中等、较低、低水平区域面积分别占19.95%,20.07%,19.99%,20.70%和19.29%;(3)寺河岳城区块、成庄区块、沁城区块、胡底区块、郑庄区块生态承载力低水平与较低水平分别占区块总面积的96.15%,74.55%,82.29%,77.17%和73.35%,说明煤层气开发力度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使农村民众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式发展,其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这有益于农村群众用更多精力与时间实施多种精神文化活动,以此让身心状态与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优化。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用以丰富精神文化世界、调节身心状态的主要基础途径,其整体发展水平深受国家与社会的热切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最新发展状况,所以,本文将结合郇昌店编著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研究》一书,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具体发展情况,并从多元视角探索推动农村公共体育多样化发展的创新策略,从而强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3.
门丹  潘竟虎 《农业工程学报》2024,40(15):212-221
顾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水平差异,优化生态网络成为缓解景观破碎化、提高连通性的有效途径,更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定量测度渭河流域2000、2010及2020年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并分析该流域生态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以供需比与源地节点的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之间的相关性为依据优化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20年食物生产、土壤保持以及产水的供需比平均值分别上升70%、7%以及215%,而碳固定与生境质量则分别下降97%与1%。2)生态源地数量与占总面积比分别为125个和36%,生态阻力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特征,约有280条平均长度为15 km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质量有所提升。3)2000、2010及2020年生态网络在面对蓄意攻击时,结构连通鲁棒性平均值依次为0.160、0.168以及0.150,说明2010年生态网络具有更稳定的网络结构;源地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与各类服务供需比均呈正相关,其中与碳固定服务供需比相关性最高,为0.51(P<0.001)。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2020年)在面对蓄意攻击时具有更高的连通鲁棒性,其平均值为0.194,同时在一定攻击节点范围内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涌现”现象,优化后的网络具备更强的恢复力和缓冲力。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优化生态网络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流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近年来。由于化学物品的滥用,茶叶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餐饮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心情愉悦的时尚.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环境保护、生态循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方向而实施的。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太平猴魁的来龙山产地.位于安徽黄山东大门.是黄山来龙山茶林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该基地致力于立体生态农业种养,始终坚持自然、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