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铭华 《农业考古》2001,(2):169-170
茶馆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 ,茶馆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和提高。茶馆是社会的聚焦点 ,是浓缩了的小社会 ,可以折射和直射社会的各个层面 ,又是表现茶文化、社会文化和风俗人情的载体。茶馆已从单纯的品茗娱乐、评诗论艺、交谈会友之地 ,而发展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雅休闲活动场所。由唐韵茶坊主办的“茶馆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 ,于 2 0 0 0年 1 2月 2 7日在坐落在上海衡山路上具有传统茶馆风格的唐韵茶坊内举行。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0,(4):137-142
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会发觉,近几年来,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茶馆、茶坊,特别是在靠近老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街,开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茶馆已多达10多家。旧上海,城隍庙一带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而现在,这一地区又重现了历史上的旧幕,各家茶馆门口的杏黄旗上硕大的“茶”字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走进茶馆、茶坊,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装潢格局都十分讲究,茶品也很高档。茶馆的增加,从社会功能来讲,不仅为现代化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闲、品茗的优雅环境,并且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3.
信步走入泉州古厝茶坊 ,扑面而来的是燕尾脊与红砖黑瓦中透出的沧桑古朴、百年字画墙里蕴含的浓浓文化氛围、雕梁镂窗诉说的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 ,以及陈列的简朴自然而又不失雅致的茶座和摆设。让人仿佛瞬间从喧闹走入宁静 ,从时尚走入传统 ,从忙碌走入闲暇 ,不经意间身心俱觉释然 ,真叫人清茗未品而洗却几多凡尘。古厝茶坊真名副其实“隐于市”也。闲坐前厅回廊 ,看天井中婆娑摇曳的枝叶和天上若隐若现的星星 ,听古厝外悦耳如天籁般古老的南音 ,品茶坊内清新怡人的佳茗 ,真能把茶喝出“两腋习习轻风生”的飘然境界。当然你也可以坐到大厅里…  相似文献   

4.
江南的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茶馆的溯源流长早在六朝时期,江南的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就有一种既喝茶又可住宿的处所叫茶寮。至于城市里开设茶馆的最早记载,就是《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就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肆茶坊已较普遍。《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开茶坊的描写。宋代茶坊的名称十分别致,如“八才子”,“宛家室”、“纯乐”等等,引人入胜。有的茶馆,还常以字画和鲜花装饰,以招来茶客。有的如杭州的大茶坊夏天还兼卖梅花酒,并用  相似文献   

5.
姚希凯 《农业考古》2003,(4):138-140
古厝茶坊座落于泉州市旅游文化街,占地800平方米,是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的三进式百年老屋。  相似文献   

6.
过招小城有两家茶馆,先开的叫白云,后开的叫蓝天。“同行是冤家”,蓝天盯着白云,白云防着蓝天,年余“磨合”之后,硬件、软件的水平倒也旗鼓相当,老茶客亦很难分清谁占上风。一年重阳节前夕,白云茶楼放出风来:凡80岁以上茶客来此品茗,一律免费。此招一出,生意立马见好。蓝天茶馆急招智囊研究对策,可如何过招,众人莫衷一是。这也难怪,竞争许久了,哪里还有多少新创意?赚钱事小,声誉事大,蓝天老板为此眉头紧凑,郁郁寡欢c蓝天老板有个儿子,乳名茗子,年方8岁,聪颖过人。这小儿不知如何听说了白云的新招,略作思忖,过了…  相似文献   

7.
唐国锋 《农业考古》2007,(5):141-144
茶叶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在唐宋社会异军突起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种商品能成为大宗商品必然有大的消费市场。唐宋社会饮茶之风从幽静的深山寺庙刮向喧嚣非凡的市井街坊,从人来人往的乡村小道刮向羊肥马壮的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饮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一种文化。在此基础上,宋代的茶坊纷纷涌现,茶坊不仅成为各阶层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同时也成为商业信息传播的场所。一、宋代茶坊的兴盛茶坊,唐宋亦称茶肆、茶邸、茶楼,明代以后始称茶馆。茶坊既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又是一种社会信息传播的场所。我…  相似文献   

8.
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 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商洽谈生意,一般好在荤茶馆,一来可边品茶,边谈生意,二来还便于摆酒宴招待.素茶坊则遍及全城,除春节停业数日外,每天均供应清茶点心.旧时南门大街有一家叫"春生园"的茶坊,规模较大,能摆二十张八仙桌,同时接待近百名茶客.在五条街附近有"杨家茶坊"和"联桂茶坊",也较有名气.另外还有大西路上的"如意茶坊""、小门口的"鸿翠茶坊"、天主街一带的"大兴楼茶馆"、"华阳楼茶馆"及宝安新街的"万和楼茶馆"、镇屏街上的"栊江茶坊"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历来喜欢在工作劳动之余,客来叙事之际,休闲生息之时,边把盏品茗,边吟诗作画,或促膝谈心,或公断议事,而茶馆就是进行这些活动,适合这种雅趣,体现这等风习的极好场所。所以,自茶馆问世以来,历经千百年,长盛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茶馆乃是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男女毕至,老少咸宜的好去处。人们来到茶馆,沏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生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不问您我他,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  相似文献   

10.
京城茶人相聚五福品茗论雅再创风流北京松波近期,首都文化人界开年即逢大喜事。以“天下茶人是一家”为命名的京城茶人大聚会,在阜外“五福茶艺馆”隆重举行。这次盛会以茶会友,汇聚了首都茶叶协会、各家茶叶公司、茶艺馆、茶馆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介等爱茶人士。在品茗...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当一大批适应年轻人休闲聚会的泡沫红茶坊如雨后春笋般在沪上开出后,近来,又开始走向弱势。随着报上渐渐多起来的茶坊转让广告,人们也确实发现,许多茶坊往往茶翁之意不在茶。一些有茶无文化,或无茶无文化的茶坊,尽管门楼“茶”字刀旗高悬,使一些原本想从茶文化的境界中寻找一份回归自然精神家园的爱茶人,仍旧感受到的是港台流行音乐环绕中的欧式酒吧情调。人们感叹:泡沫红茶坊会否最终也成为一种泡沫文化和经济。 日前,笔者来到了由著名茶道专家乔木森先生所创办的“乔氏茶宴馆”后,却使人耳目一新,整个厅堂古色古香、…  相似文献   

13.
源于晋唐的中国茶馆,历经1700多年的流变发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闲娱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茶坊、茶肆到茶馆、茶艺馆、茶会所,再到如今盛行的茶书院,品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逐渐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发展,这也是当下茶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走向。本文拟以杭州地区的茶馆、茶会所等茶空间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进化过程,对于进一步促进茶业发展,弘扬茶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15.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6.
逸人 《农业考古》2001,(4):130-131
西子湖畔近年消然崛起一种新兴行业———茶艺馆。而让人倍感欣慰的是 ,多达四、五十家竞争剧烈的这种文化休闲场所 ,没有一家搞“三陪”。近日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 ,专家学者们把各地茶艺馆依据现状划分为三个类别 :清茶馆、荤茶馆和花茶馆。顾名思义 ,花茶馆就是充斥“三陪”的 ,也有变相聚赌的 ,惟清茶馆最能体现中华茶文化的境界 ,成为人们消闲遣兴、交友联谊、洽谈商务、品茗论道的好去处 ,对弘扬茶文化、开拓茶旅游、发展茶经济、繁荣茶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与会者了解到惠州的茶艺馆全是清一色的清茶馆 ,无不为之…  相似文献   

17.
国饮再现辉煌茶馆风采依旧上海易旭东烟、酒、茶素来是人们传统消费的“重头货”。有“小姐”之称的高中档茶叶数年“养在深闺”,茶馆也被卡拉OK、夜总会打得节节败退。岂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眼茶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撩人,与高档餐饮娱乐场所生意...  相似文献   

18.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19.
地处莫干山麓、古运河畔的浙江省德清县,县城武康镇,1996年下半年以来开办的绿森林、竹乡苑、休闲茶坊、茗心国、得闲茶坊、西施茶坊、陆羽茶楼、桂花茶楼、小别墅茶楼和水(船)上茶座等,连同城关镇和新市镇上的侨友茶楼、步云茶楼、星期八、第六生产队、同林乌、梦巴黎、同福茶楼、田野、银都、百乐、大运河等林林总总的茶艺馆全县已达50余家;加上七十年代后期前后恢复的200余家田野风情的乡(镇)、村茶馆,如今德清全县已有近三百家茶馆,每天有3万多人(次)在不同层次的茶馆或茶艺馆喝茶品茶。德清的茶馆,源远流长。有…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9月 8日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德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苕溪茶会暨三味茶馆开张”活动。如今 ,德清城乡有灵通信息、延年益寿、深受农村中老年人喜爱的老茶馆 2 14家 ;有放松心性、陶冶情操、深受白领阶层和中青年常去的大小茶艺馆 4 0多家 ,全县城乡每天有 3.7万多人在茶馆中喝茶品茗 ,其乐融融。新世纪新开张的三味茶馆 ,又以增添乡土文化气息特色而吸引了众多的远近茶客 ,天天下午和晚上门庭若市 ,热闹非凡。这家座落在老县城县桥河畔 ,是忻国梅和忻国莉两姐妹下岗后 ,利用私房装璜一新的茶艺馆 ,一楼是品茗大厅、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