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导致温度、水资源、极端气候事件、病虫害等诸因素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近50年来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加剧,小麦生产期间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冀中南近年来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和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预防小麦气象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纹枯病是阜阳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世纪90年代在阜阳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0年以后,上升为小麦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近年持续重发,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春季气候条件、田间菌源、小麦品种和栽培措施是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是固始县小麦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该文介绍了固始县2019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以加强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开展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灾害性气候对关中平原小麦生产的影响及抗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气候条件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文章以关中平原小麦生产为例,分析灾害性气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总结出关中平原小麦增产、抗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搞好小麦播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这几年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提出了今年小麦播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典型的气候性、流行性病害,近年来在河南省发生较重。2010年、2012年、2016年、2018全省偏重发生,其发生流行与小麦扬花期降雨和田间湿度有直接关系,部分晚治漏治地块损失严重。赤霉病不仅导致麦穗枯死、籽粒秕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含有呕吐素、赤霉烯酮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7.
申晓晴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40-41,5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春季极端温度波动加大,小麦晚霜冻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给周口市冬小麦生产造成一定损失,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灾害因子。通过对2010—2019年周口市小麦生育期资料及低温过程、小麦发生晚霜冻害的年份及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小麦晚霜冻害发生特点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期为当地冬小麦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莘县小麦田发生并流行,虽多措并举,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仍给小麦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笔者通过认真分析莘县气候资料,总结出莘县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气象条件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麦条锈病是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感病后,一般年份小麦减产10%~20%,重发年份可达40%~60%,受害严重田块甚至颗粒无收.受气候、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小麦条锈病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我省大发生,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成都市近30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生产模式、生长气候条件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小麦生产中的问题,探究全市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市小麦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产呈徘徊趋势。全市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规模化生产面积占比超过67%。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原因主要在于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增加。客观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播种和出苗,后期雨水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种粮效益低下,导致小麦生产管理粗放。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田地质量改进,以政策引导稳定种粮面积,保障小麦种植效益。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适配规模化生产模式,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阳谷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小麦易发生冻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气候条件、品种、播种时间等方面分析了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并从选种及播种、加强冬前管理、肥水运筹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太和县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文根据太和县近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情况,从病原、寄主和气候3个方面分析了其发生流行的原因,特别是气候因素对赤霉病发生流行的作用,提出了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方法,为今后黄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小麦病虫草鼠害近10年来的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近年来由于特殊气候导致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小麦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部分病虫再度猖獗。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各个不同生育期,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办法控制小麦各种病虫草鼠害,确保小麦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冬小麦近年来受暖气候影响,旺长、冻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了气候变暖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麦穗枯、红头麦等,是禾本科作物上经常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是麦类作物上的典型气候新病害。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气候湿润、半湿润地区容易发生流行。近年来受到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影响,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逐渐上升,给小麦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可直接造成减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对小麦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1发病特点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上年遗留在玉米秸  相似文献   

16.
王保国  刘庆友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34-135,146
江淮地区为南北气候过渡带,易旱易涝,易发生病虫危害,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该地区小麦生产。2011年该地区发生了50年一遇大干旱天气,农民们采取浇灌、洇灌、沟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获得了小麦丰产丰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种植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该病在平顶山呈上升的发生趋势,且危害加重,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一、发病原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条件、菌量、小麦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受历史罕见暖冬气候影响,今年小麦病虫害菌(虫)源基数高,同比发生早、面积大,中后期病虫害呈严重发生态势。小麦条锈病于4月20日在菏泽市东明县、成武县相继发生,小麦赤霉病已经流行扩散到毗邻我省的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一旦气候条件适宜,预防措施不到位,将会对小麦生产造成重大灾害损失。小麦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集中为害盛期,为及时有效控制病虫灾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此期防治好小麦的病虫害是小麦丰产稳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吸浆虫是邯郸县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邯郸耕作方式地不断变化,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小麦吸浆虫发生繁衍很快,导致邯郸县虫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小麦整体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小麦吸浆虫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的大敌。  相似文献   

20.
<正> 1989—1990年度我省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多变、病虫害发生频繁,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小麦品种都有不同程度感病和倒伏。如何认识这一年度的气候和小麦品种表现,做到合理利用小麦良种,浅谈以下初步意见,供生产上参考。一、1989—1990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989—1990年度我省小麦播种前降雨,播种基础好;冬前墒情足,冬暖冻害轻,基本是壮苗越冬:分蘖多,成穗率高。据调查,一般亩穗数比上年增加1—2万。但入春后雨水多、湿度大、日照少、气温低,导致多种病虫害频繁发生(纹枯、白粉、条锈、叶锈、赤霉、叶枯病以及蚜虫、吸浆虫等交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