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协优78039     
协优78039(协青早A/78039)系安徽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籼稻新组合。恢复系78039为1978年以抗病系1R30—2为母本,早熟、大粒恢复系圭630为父本杂交,1983年初步定型,后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1990年7月该组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安徽省在白叶枯病区接替汕优63的主要组合。 一、历年产量表现:该组合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釉新组合预备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48.7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11987—1989年连续三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融新组合区试,平均亩产511.87公斤,与汕优63相当。1987一1988年…  相似文献   

2.
矮优L011     
系安徽省农科院用不育系“矮A”与L011组于1989年筛选出的早中熟杂交中籼新组合。1991~1992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籼区试,1993年参加生产试验,1994年4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并命名为“皖稻53号”。1产量表现1991~1992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籼区试,亩产分别为434.6和517.7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4.5%。1993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籼早熟组生产试验,亩产490.5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0%。1994年在潜山县作双晚种植,亩产511.8kg,比汕优64增产19.19%…  相似文献   

3.
协优3550     
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3550组配育成的华南晚籼型组合(3550恢复系是青四矮16/IR54杂交选育而成)。1988~1989年晚稻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弱感光性迟熟组区域试验,亩产386.6和512.35kg,比对照组合汕优桂44分别增产10.8%和15.6%,达极显著值。1992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弱感光性晚稻组合.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株高95~100cm,茎秆坚实、叶片厚直、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有效穗多,每穗粒数120~130粒,后期耐寒…  相似文献   

4.
汕优69     
汕优69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配组而成,其恢复系明恢69是从(圭630/C57)F1//IR54选育而成的,属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1990年7月已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区域性试验:1988年.汕优69参加全国南方中稻杂优区试,平均亩产504.58kg.比汕优63减产2.06%.早熟3天.列第三位。增产的6个点中.湖南湘西自治州农科所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两试点.汕优69分别比汕优63增产9.36%与8.88%;1989年继续参加全国南方中稻杂优区试,平均亩产511.6kg,比汕优6…  相似文献   

5.
协优33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3M035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中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r该组合的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培两优特青高产制种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两优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并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籼型两系新组合。1996年引入桂林地区试种、示范27.2hm2,1997年扩大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917.12hm2,比同熟期三系组合汕优桂99增产6.18%~15.2%,增产效果显著,可作为桂...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8.
高产抗病杂交籼稻新组合农华优8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华优808系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用M98A与MR0208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全生育期134 d,比汕优63早熟2~4 d;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单产8.73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62%;抗至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安徽省作早熟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两优116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籼型两系不育系皖2311S和恢复系ω20460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和抗性强等优点,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汕优3550     
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珍汕97A与恢复系3550(青四矮16/IR54杂交选育而成)组配育成的华南晚籼型组合。1987年晚稻参加省区试弱感光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65kg,比汕优30选(对照组合)增产15.24%,增产达极显著值。1988年晚稻第二次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82.55kg,比对照1汕优30选增产10.55%,比对照2汕优桂44增产9.64%,增产达极显著值,1990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弱感光型晚稻中迟熟组合,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本…  相似文献   

11.
渝优15是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用自育恢复系2603R与不育系805A配组育成的中籼中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型好,米质较优,产量较高,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适应性广,于2006年6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D优986(皖稻159)是安徽池州市种子公司以优质不育系D6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池恢98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中迟熟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渝优13号是重庆市作物研究所用自育的恢复系R3与不育系45A配组育成的中迟熟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型好,品质较优,产量高,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适应性广,于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汕优92     
汕优92原名汕优20964,是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于1987年,利用珍汕97A与恢复系92配组而成。恢复系92是1982年以IR209作母本,测64—7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并经4年8代有选择与多次测交筛选而成。该组合主要表现为优质、丰产、耐肥抗倒。1992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1987年,该组合参加浙江省协作组晚季籼型杂交稻大区对比试验,5个试点汇总结果,亩产幅度为385.3~520.5kg,平均亩产461.4kg,比对照汕优6号亩增43.5kg,增产10.5%;日产3.59…  相似文献   

15.
渝优35是重庆市作物研究所用自育的恢复系1351R与不育系805A配组育成的中籼中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型好,品质较优,产量较高,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适应性广,于2006年6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汕优36辐     
汕优36辐系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该组合的亲本为珍汕97A/IR36辐,其恢复系IR36辐,为该所用IR36为材料,通过60C0—γ射线3万伦琴处理干种子经诱变筛选育成,并用珍汕97A组配,于1981年育成汕优36辐。1984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攻关组的品比试验;1985~1987年3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杂交晚稻区试,1987~1988年两年参加全国杂交中稻和杂交晚稻早熟组区试,1989年通过温州地区品种审定、1990年通过鄂西自治州品种审定;1992年通过湖南省和贵州省品种审定;19…  相似文献   

17.
两优6919系安徽省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主选育的宣69S与恢复系m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较强等特点,适合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K优402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粳质籼核新资源不育系K17A与湖南省安江农技育成的早熟恢复系402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1996年4月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温州市于1994年引进观察,1995、1996两年参加市杂交早稻区域试验,并进行生产示范,1996年全市共示范600Ohm’,表现高产、抗病、米质及综合性状优良,是目前较好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早杂组八qo(-)产量表现1994年本市观察试验平均产量7.99t/hm’,比对照汕优48-2增产15.9%;1995、1996两年温州市区试平均产量6.88和6.56t/hm’,比对照汕优48-2增产IO.2…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20,(1):90-92
两优53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不育系5308S与恢复系R131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20.
六优3—2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模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便恢复系。该组合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