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海区海水的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和琼枝体内的氮磷含量,利用SPSS19统计软件,研究了藻场海水氮磷含量对琼枝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场海水氮含量与琼枝氮含量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0533x-0.003,R~2=0.9225,P0.05;藻场海水磷含量与琼枝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2.9663x+0.0229,R~2=0.8462,且P0.05。设计不同无机氮、无机磷浓度梯度的海水培养琼枝,进一步研究琼枝对无机氮、磷的吸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琼枝对无机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无机氮浓度在大于40μmol·L~(-1)时,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琼枝对海水中的无机氮吸收率反而下降。琼枝对无机磷酸盐的吸收随着磷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浓度达到1.5μmol·L~(-1)时,增大趋势变得平缓。琼枝对海水内的无机氮离子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在相同的浓度下,琼枝优先吸收NH_4-N,其次是NO_3-N和NO_2-N。通过测定海南海域琼枝体内氮磷质量分数,研究了琼枝对海水氮磷去除能力,结果表明,藻场中每1 000 t琼枝可去除15.33 t氮,73.33 t磷。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琼枝麒麟菜多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为琼枝麒麟菜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琼枝麒麟菜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测定样品总糖、蛋白、糖醛酸、硫酸根含量以及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琼枝麒麟菜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果]各因素对琼枝麒麟菜多糖得率的影响排序为:酶解温度>超声波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与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与酶解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琼枝麒麟菜多糖得率影响极显著(P<0.01),超声波功率与酶解温度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P>0.05).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琼枝麒麟菜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超声波时间33 min、超声波功率234 W、酶解温度67℃、酶解时间1.5 h、料液比1:100(g/mL)、酶(m木瓜蛋白酶:m纤维素酶=2:1)添加量6.0%,在此条件下,琼枝麒麟菜多糖得率为28.41%.样品总糖含量为66.63%、蛋白含量为2.20%、糖醛酸含量为10.12%、硫酸根含量为22.21%.紫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260和280 nm处未发现明显吸收峰;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琼枝麒麟菜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在1062.78和1247.94 cm-1有吸收峰,是一种吡喃型硫酸多糖.[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琼枝麒麟菜多糖工艺操作简单可行,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可靠性,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可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俊  邱勇  黄勃  胡吟胜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3):127-128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麒麟菜形态特征的影响,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对海南岛琼枝麒麟菜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加,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逐渐增大,pH逐渐降低,流速逐渐减小,N、P、COD逐渐减小.琼枝麒麟菜在潮间带水越深的区域养殖越好,随着水深的增加,琼枝麒麟菜的颜色逐渐变红,分枝和齿数逐渐变多,卷曲程度逐渐变小.在水文物理环境、水环境化学方面,均是低潮区下部比低潮区上部好,对比形态特征得到的也是低潮区下部琼枝麒麟菜的颜色最深,分枝和齿数最多,而且卷曲度最小.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讨了塔胞藻对海水中农药的净化作用。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常见农药(敌敌畏、氧化乐果和辛硫磷),塔胞藻经过一定时间生长,测定培养液内农药的含量。结果发现培养液内塔胞藻细胞密度达到1.0×104个/mL时,对农药的净化效率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海带发酵液对单胞藻生长的作用。[方法]海带洗净烤干粉碎,制备海带发酵液。加入酿酒酵母和醋酸醋杆菌发酵,测定了发酵前后发酵液性质的变化。向F/2培养液(CK)。附加2.5%(实验组1)和5.0%(实验组2)发酵液的F/2培养液中接种盐藻和新月菱形藻.观察单胞藻数量的变化。[结果]加入酿酒酵母和醋酸醋杆菌后,海带发酵液发酵总糖含量降低;总还原糖、总氨基酸及总酸度显著增高;总蛋白含量升高。除培养72h外,实验组盐藻数量均多于对照组。新月菱形藻培养0~48h时,对照组的数量多于实验组。此后,实验组1数量远多于实验组2和CK,实验组2和CK的数量相差不多。[结论]2.5%和5.0%的海带发酵液促进盐藻生长的影响相似,2.5%的海带发酵液可明显促进新月菱形藻生长.  相似文献   

6.
绿色杷夫藻用于罗氏沼虾人工生态系育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培养试验探讨了绿色杷夫藻(Pavlovaviridis)的生长特性,认为该藻具有指数生长期较长、藻群绝对密度较高且维持高峰时间较长等优良特性。该藻具有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能适应光强500~10000lx、温度6~30℃、海水比重1.002~1.016,特别能在低盐度(比重为1.002)、低光照(400~500lx)条件下良好生长,生态上符合罗氏沼虾人工育苗的客观要求。在育苗水体中保持一定数量饵料性微藻并投饲其他生物饵料构成人工生态育苗体系进行工厂化育苗,以角毛藻(Chaetocerossp.)、小球藻(Chlorellasp.)为对照,比较3种微藻培育罗氏沼虾状幼体的效果,发现绿色杷夫藻与角毛藻效果相当而明显好于小球藻。本文作者认为绿色杷夫藻是罗氏沼虾人工生态系育苗的理想用藻。  相似文献   

7.
以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Isochrysis galbana(Tahitian strain)为试验材料,采用Water-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该藻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40℃)对其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在5、10℃和40℃下不能生长繁殖,该藻生长的适温为15~35℃,最适温度为20~30℃,各处理组的相对生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5℃〉20℃〉30℃〉35℃〉15℃;温度对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也有显著影响(P〈0.05),从接种后第1天到试验结束,5、10℃和4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qP)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其中25℃和3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总体上低于15℃、20℃和35℃处理组,但高于其它处理组;试验结束时将5、10℃和40℃处理组的藻细胞重新置于25℃下继续培养6 d,5℃和4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不能恢复,而1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可恢复正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温度的相关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生理及生长指标变化。[方法]以乐东拟单性木兰盆栽幼苗为试材,水分胁迫设5个处理,即田间持水量的10%、20%、40%、60%和80%,研究水分胁迫对乐东拟单性木兰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相对苗高增长量、相对地茎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随土壤含水量提高而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60%田间持水量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3.67%、15.04%、1.463mg/g和50.89mg/(g·h),之后开始下降,在土壤含水量80%田间持水量时分别降到2.88%、5.56%、1.086mg/g、25.252mg/(g·h);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在土壤含水量为60%和80%田间持水量时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达到最小值0.008μg/ml和最大值0.053μg/ml。[结论]土壤含水量为印%田间持水量时较适合乐东拟单性木兰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麒麟菜多种杀菌工艺进行探讨,比较不同杀菌条件对麒麟莱风味食品外观、口感、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溶液对麒麟菜杀菌有显著效果,0.3%浓度过氧化氢杀菌10min为其最佳杀菌工艺,经处理的产品杀菌效果符合要求,感官品质令人满意;醋酸对麒麟菜即食食品杀菌结果表明,2.5%浓度醋酸杀菌40min,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紫外线杀菌20min,杀菌效果较明显,相对于产品的感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大型Sou的总脂和脂肪酸组成随食物的变化及营养强化的实施而发生显著变化。酵母组总脂为2.5%,明显高于海水小球藻组(1.65%)和有机肥组(1.5%)。经鱼油强化或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脂类含量明显升高。三组中酵母组的MUFA含量是高为55%。主要是C16:1ω9(23%),而PUFA最低(16.6%),其中EPA(2.7%)、DHA(0.8%)等ω3HUFA含量均很低;与酵母组相比,海水小球藻组和有机肥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30%-33%左右,三组中海水小球藻组EPA含量最高(14%),其次是有机肥组(5.9%)和酵母组(2.7%);有机肥组DHA含量最高,达11.7%,而酵母组和海水小球藻组DHA含量均低,仅为0.7%-0.8%。经鱼油强化后,酵母组的MUFA含量显著下降,PUFA显著升高,EPA由2.7%提高到10%左右,DHA由0.8%以7%;酵母组经海水小球藻二次培养后MUFA显著降低,PUFA相应升高,EPA由2.7%提高到9.7%,而DHA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不同网笼养殖密度和海区网笼吊养的方法,对管角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d的不同养殖密度养殖,各密度组幼螺壳高、体质量的生长均呈指数生长,除10个·笼-1密度组生长离散(SV)增加外,其他4个密度组(20,30,40,50个·笼-1)生长离散(SV)均降低;不同密度组间生长表现差异显著,20,30个·笼-1密度组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质量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3次项回归关系(SGR=0.8573+0.1532D-0.0051D2+0.00005D3,R2=0.9991)。海区网笼吊养结果表明:选取养殖密度为30个·笼-1,经过100d的海区吊养,管角螺壳高增加了34.7%,体质量增加了157.4%,壳高平均日增长0.18mm,体质量平均日增长0.173g,成活率为98%;网笼吊养模式适合管角螺养殖。  相似文献   

12.
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P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千年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育苗密度D1(10 cm×10 cm)、D2(15 cm×15cm)、D3(20 cm×20 cm)、D4(25c m×25 cm)、D5 (30 cm×30 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之间的千年桐幼苗,同一生长部位的N、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养分含量受育苗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N、P利用率的影响显著.随千年桐育苗密度的增大,幼苗的N、P吸收率均减小.随时间的推移,N利用率呈增加趋势,P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幼苗N利用率越高;生长初期,高密度下P利用率较大,生长后期则相反.随育苗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在9月最大;在一个生长季,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先减后增(均小于1).在自然状态下D5密度最适宜千年桐幼苗的生长,结合施肥及光合作用、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考虑,也可在D5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3;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能源微藻细胞数量和藻液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以光密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密度的可行性,为能源微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简便方法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三角褐指藻Phaeod1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3种能源微藻为生物材料,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一次性培养试验.利用显微镜计数法观测微藻的细胞密度,测定各藻液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并进行线性拟合获取回归方程,比较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藻细胞密度值.[结果]3种能源微藻的细胞密度与藻液光密度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104个/mL)=1405OD680-59.745,R2=0.9942;亚心形扁藻细胞密度(104个/mL)=216.94 OD680+0.9743,R2=0.9947;海洋小球藻细胞密度(104个/mL )=2170.1 OD680+ 18.569,R2=0.9927.在各微藻生长第5、7和9d中,利用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细胞数目和光密度法换算所得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光密度法是一种可测定微藻细胞生长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微藻的生长、生理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种植密度和方式对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选取黑油莎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分别设置9万(A1)、11万(A2)和13万株·hm-2(A3);以种植方式为裂区,分别设置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 (...  相似文献   

17.
不同墒情和播深对小麦出苗及冬前苗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足墒播种和欠墒播后浇水两种处理下不同播深对小麦出苗和冬前苗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足墒播种播深5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或减少其出苗率和苗情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麦欠墒播后浇水,播深3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出苗率和苗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蒜在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防病效果及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指数梯度设置法,研究了不同大蒜汁浓度(0、2、4、8、16、32 mg/L)对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及停用大蒜汁后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D型幼虫的孵化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高点出现在8 mg/L处(P0.05);浮游期间,幼虫的存活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以2 mg/L为最适浓度(P0.05)。随着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的变态率降低、变态延迟、变态规格小型化。长期连续投喂大蒜汁抑制了幼虫及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停用大蒜汁后72 h,各处理组稚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后第15天和第25天,各处理组存活率均大于85%(P0.05),但2 mg/L组和4 mg/L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对生长优势(P0.05)。[结论]该研究为四角蛤蜊早期抗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温度为(174-1)℃和盐度为16±1的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密度(0.1、0.2、0.3个/mL)和容积(20、50、80、150mL)对西藏拟涵Daphniopsistibetana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低种群密度比高种群密度更有利于西藏拟淹的生长和繁殖,当种群密度为0.1个/mL时,最有利于溢体的生长和繁殖,当种群密度达到0.3个/mL时,水体中开始出现雄体(CV3组除外);在容积试验中,容积为20—80mL时,西藏拟潘的体长随着容积的增大而增大,容积为80mL时,最适宜潘体的生长和生殖;西藏拟涵的生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密度对柔毛淫羊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柔毛淫羊藿最适栽培密度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投资策略,同时为药用淫羊藿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栽培密度(40 000,18 000,12 000和8 000株·hm-2)条件下柔毛淫羊藿生长状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柔毛淫羊藿叶长、叶宽、长宽比和叶面积等性状。结果表明:栽植密度为40 000株·hm-2处理下的淫羊藿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