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测算与改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态效率是衡量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重要指标。将面源污染纳入到粮食生产效率测算体系,运用改进的SBM-DEA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粮食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根据生产过程中各投入产出因素的冗余率或不足率提出改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研究期间中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明显;从地区来看,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粮食生态效率依次递减;从省市自治区来看,上海、西藏、青海、吉林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态效率较高,而山西、甘肃、广东、浙江、河北和陕西等省份的粮食生态效率相对较低;中国粮食生态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投入过多和污染排放指标较高,降低粮食生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提高中国粮食生态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喀麦隆北部的极北、北方、高原三省,由于地势比较平坦,雨量适中,是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喀麦隆全国60%的粮食与90%的棉花生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喀麦隆北方地区之所以是全国粮食与棉花生产基地,与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西部农村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79%,西部农村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农村开发战略蓝图的勾勒和开发模式的选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态势的变化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数量统计方法预测表明: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大陆地区)可控制在12.5205-12.7285亿,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以7.6%-9.2%为宜。口粮消费总量趋于稳定,动物性食品消费持续增加,说明食物结构正向营养化、科学化方向转化。估计到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为4863.9-5096.7亿公斤,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辽北地区主栽的农作物,占耕地面积的80%,该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大概分为3个区域,即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区、西部干旱区。在该地区有针对性的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我们在玉米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现就目前辽北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用数量统计方法预测表明: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大陆地区)可控制在12.5205~12.7285亿,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以7.6%~9.2%为宜。口粮消费总量趋于稳定,动物性食品消费持续增加,说明食物结构正向营养化、科学化方向转化。估计到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为4863.9~5096.7亿公斤,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7.
世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未来走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冯海发一、农产品生产未来走向世界农产品生产的远景预测只能是发展的大趋势,是未来的基本走向。(一)粮食生产走向1.总体判断尽管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徘徊,产量波动较大,但从长期趋势看,这只是一个短暂现...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往粮食研究中“就粮说粮”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系统研究粮食问题的宏观农业基础和区域粮食安全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中国西部地区粮食需求趋势和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结构,重点分析了解决西部地区粮食安全的五项生产保障途径。  相似文献   

9.
井莉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311-2318
【目的】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2011—2019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及分解值,采用Tobit模型探究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和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的影响。【结果】从整体上看,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02增长至2019年的1.080,呈波动变化趋势;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32增长至2019年的1.035,也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各年平均值高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在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增长而增长,技术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抑制趋势。从不同地区来看,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趋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先弱后逐步增强的变化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先增强后逐步减弱的发展趋势。从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呈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性优势,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要素资源配置,转变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对人才扶持力度;相关决策机构应加强规范粮食生产环境立法机制,发挥发挥政府差异化粮食生产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与发展战略湖南省种子公司黄桂荪湖南农业大学范燕萍中国杂交水稻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冲出亚洲。亚洲是水稻主产地区,据1994年统计,全世界水稻收获面积148亿hm2,亚洲占90%以上,稻谷总产52亿t,占世界粮食总产的一半。同时,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可持续生产条件和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粮食生产条件的变化趋势的有利因素都十分突出,而粮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则出现了崭新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这将形成粮食生产的代价上升、区域冲突加剧、收益秘产量的“两难”选择和食物结构的改善受到制约2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对中国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文章采用1983-2010年的数据,运用比较法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57%的速度增长,是粮食增速的3.52倍;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用以年均1.58%的速度降低;粮食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加0.3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增加1.74个百分点。最后,针对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能力是稳定区域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粮食生产条件的变化,全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分化,对区域内粮食安全产生潜在威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人均粮食产量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两极分化趋势,非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趋低,区域内粮食安全水平紧张。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建议主产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广节水等技术,稳定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完善非主产区粮食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进程,提升非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研究结果为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基础脆弱,影响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了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及各主销区的粮食缺口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越来越大,但各主销区粮食缺口程度有所不同。北京和上海为极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超过70%;天津和广东为较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为40%~43%;浙江和福建为大缺口区;海南省为一般缺口区。粮食产量、口粮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对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缩小主销区粮食缺口,主销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主销区居民对畜禽水产品和大豆油等的间接粮食消费增加会加剧粮食缺口扩大。鉴于此,提出促进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现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按照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分别统计测算三类地区用于农业生产实际耕地面积、保障粮食自给必要耕地面积及两者之差,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用于开展一二三产业耕地机会成本。针对粮食主产区较高耕地机会成本及经济发展利益流失现状,为增加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制度,构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横向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忠峰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23-10125
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经历7次较大的粮食波动,但没有一次完全是由生产问题造成的。现在粮食政策包括购销体制和贸易政策已向市场体制迈进,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在当前更加强调获得粮食能力和政策及贸易的粮食安全概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大为缓解。今后的重点是提高粮农的收入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依据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可以更好的发挥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商品粮的安全供应。本文通过对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与调出量等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并对其优势度的分析研究,以及优势商品粮基地建设布局应实施梯级发展战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体产出增加态势较为明显,中间投入需求和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我国各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出口将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大幅增加、进口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长方面,绝大多数地区宏观经济呈增长态势,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投资、总进出口额的增加。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我国经济增长得以保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地区间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主产区增长幅度,其中东北三省粮食增幅最为明显;不同作物产量因时(时间)因景(气候变化情景)有较大差异;虽然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9.
Thre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mid-latitudes, the continental-scale metro-agro-plexes, presently dominate global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lthough these regions cover only 23 percent of the Earth's continents, they account for most of the world's commercial energy consumption, fertilizer use, food-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exports. They also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atmospheric nitrogen oxide (NOx,) emissions and, as a result, are prone to ground-level ozone (O(3)) pollution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On the basis of a global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reactive nitrogen compounds, 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10 to 35 percent of the world's grain production may occur in parts of these regions where ozone pollution may reduce crop yields. Exposure to yield-reducing ozone pollution may triple by 2025 if rising anthropogenic NOx emissions are not abated.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97-2400
根据中国粮食区域的多角度划分情况,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安全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结论显示,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粮食主销区粮食供需缺口逐渐加大,粮食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呈减退趋势;且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区域粮食生产越萎缩,缺粮越严重,粮食安全越缺乏保障;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