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2.
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发展的关于灰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文章进行综述,目前生产上已有苯骈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大类化学药剂对灰霉菌产生抗药性,对产生抗性的原理也分别进行了探索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防止蔬菜灰霉菌产生抗性的有效方法,为灰霉菌抗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葡萄灰霉病又称灰霉疫腐病,是近几年来我省葡萄栽培上发现的一种新的病害。在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花序,表现为花序干枯,脱落,一般造成产量损失达30—50%。此病除为害葡萄外,也能为害草莓、柿,某些蔬菜和花卉作物。因该病是一种新病害,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因此,了解该病的症状特性,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对防止其扩展蔓延是极其重要的。一、识别特点: 葡萄灰霉病菌主要侵染花序,幼果和近成熟的果实,也能侵染新梢、叶片和果梗。病部初为淡褐色、水浸状,逐渐变暗褐软腐,后期萎缩干枯,表面密生灰色霉层。用手触动,发病的花梗易断裂脱落。发病严重时,整个果穗干枯落光。成熟期果实感病,初期呈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穗软腐,失去经济价值。新梢、叶片感病后,呈现不规则病斑。在贮藏期,该病也易发生。该病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凡是发病部位均易产生灰色霉层。  相似文献   

4.
5.
在辽宁地区的葡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广大农民朋友极为关注的,尤其是灰霉病,其作为葡萄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病虫害之一,会给葡萄的生产及经济效益造成很大损失。基于此,笔者通过对葡萄灰霉病发生的症状及病因进行简单介绍,并且对预防葡萄灰霉病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我国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我国对番茄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生理分化、病害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展望了番茄叶霉病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检测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明确中国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抗性频率,为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中国葡萄主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04个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22.22%—62.5%,且以高抗和中抗菌株为主,其中高抗菌株频率达44.23%;葡萄不同气候栽培区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抗药性不同。【结论】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较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据此,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应限制嘧霉胺的使用次数,可与二甲酰亚胺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引进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或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8.
魏可系欧亚种葡萄,我所于2004年从江苏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引入。魏可葡萄在福安市伤流期1月下旬,萌萌期3月上旬,开花期5月上旬,浆果7月中旬开始着色,果实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根系每年5~6月和9~10月各有一次发根高峰期,新梢生长较快,能多次抽梢,新梢一年生长量可达2m~3m。魏可葡萄生长量较大,结果性较好,定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第三年进入盛果期。该品种适应性较强,易发灰霉病等。  相似文献   

9.
葡萄黑痘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番茄灰霉病的发生、番茄灰霉病抗源品种的筛选和利用、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及其抗性水平、生物防治和生物源诱抗剂等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对番茄灰霉病的安全高效防治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顶果木灰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为顶果木灰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苗圃基地采集顶果木灰霉病病害标本,对病害进行症状描述、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分离获得顶果木灰霉病致病菌代表菌株DGM5-6。DGM5-6菌株在PDA上长势良好,毛绒状菌落初期呈淡黄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呈放射状生长,开始为白色,生长后期为灰色;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灰色至褐色,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其上有多个小梗,梗上聚生卵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浅灰色至无色,单胞,大小为10.0-12.5μm×7.5-10.0μm。DGM5-6菌株ITS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535 bp,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结论】引起广西顶果木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应结合苗圃清园、圃地治理、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葡萄营养剂K施用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1(基施营养剂K、始花期叶面喷施)的灰色综合评判值0.846,为一级方案;A4(始花期、花后一周、花后两周叶面喷施营养剂K)的灰色综合评判值0.701,为二级方案;A2(始花期叶面喷施营养剂K)、A3(花后一周、花后两周叶面喷施营养剂K)的灰色综合评判值介于0.500~0.600之间,为三级方案;A0(不施营养剂K)的灰色综合评判值<0.400,为四级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巨峰葡萄、广西毛葡萄为对照,研究了“V-32”、“V-59”、“V-64”3个欧亚葡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3个欧亚葡萄品种的物候期与巨峰葡萄基本相近,单株产量均高于巨峰葡萄、广西毛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巨峰葡萄但高于广西毛葡萄;欧亚葡萄品种“V-32”、“V-64”的黑痘病抗性均高于巨峰葡萄,略低于广西毛葡萄。综合分析认为,欧亚葡萄品种“V-32”、“V-64”具有抗病、高产稳产、果汁色泽好等特征,有望开发成为广西酿酒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IHNV的特点、发病症状及流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详细归纳总结了IHNV的检测技术、宿主对IHNV的防御机制以及具体防治措施,同时对IHNV未来的防治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地控制IHNV引起的鱼类流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和模式植物,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蔬菜作物之一。叶霉病的发生和蔓延使保护地内的番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培育抗叶霉病的番茄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文章对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情况进行了综述,从而为研究抗病品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有效地预防番茄叶霉病的发生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抗病育种,并提出了今后番茄抗叶霉病育种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茄子抗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假单胞菌杆菌引起的青枯病已成为茄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均难以奏效。综述了近 年来国内外关于茄子青枯病抗性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茄子资源抗性材料筛选与鉴定、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分 析、与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茄子杂交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等相关技术在抗病育 种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茄子嫁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在防治茄子抗青枯病的相关情况。同时,讨论了现阶段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河源地区温室大棚发病典型的金线莲病株为试材,对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检测以及形态、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河源金线莲叶片腐烂、茎部腐烂溢缩、植株倒伏等病症的是由葡萄孢盘菌(Botrytis)侵染引起的灰霉病。该病害在温室大棚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且发病面积大、传染速度快。金线莲灰霉病的分离和鉴定可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葡萄霜霉病抗性蛋白(MrRPV1)LRR结构域对葡萄霜霉菌特异性识别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葡萄与霜霉菌间的互作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将MrRPV1和白粉病抗性蛋白(MrRUN1)两个蛋白的LRR结构域互换,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转化至感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欧亚种西拉葡萄胚性愈伤组织中以获得转基因植株,并通过DNA、RNA分子水平检测和室内接种试验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共获得7个RGA10-8LRR阳性转基因(重组了MrRPV1蛋白LRR结构域)株系和6个RGA8-10LRR阳性转基因(重组了MrRUN蛋白LRR结构域)株系.在7个RGA10-8LRR阳性转基因株系中,仅RGA10-8-13阳性植株表现出与MrRPV1转基因苗S8-1一致的坏死斑点,肉眼观察不到白色霜霉状物,但7个阳性转基因系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白粉病抗性.在6个RGA8-10LRR阳性转基因株系中,RGA8-10-3和RGA8-10-28两个株系表现出对白粉病的抗性,有35%左右的细胞表现出细胞程序性坏死(PCD);RGA8-10LRR转基因苗均不抗霜霉病.[结论]MrRPV1的LRR结构域可能介导对葡萄霜霉菌的特异性识别,而MrRUN1的LRR结构域可能介导对白粉病菌的特异性识别.  相似文献   

19.
肉桂粉实病发生、病原生物学及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肉桂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和芳香原料 ,它的应用历史相当悠久 ,但对肉桂粉实病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外尚为首次 .通过调查研究 ,查明该病的发生规律和病原菌花生油盘孢菌 ( Elaeodemafloricola keissl)的生物学特性 ,并提出防治该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