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千桂 《广西蚕业》2005,42(4):63-64
在养蚕过程中,春蚕小蚕期及晚秋整个蚕期需要加温。目前,蚕室加温多采用蜂窝煤炉。用蜂窝煤炉加温,一是温度不好控制,二是污染环境,三是费用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市科研人员根据地火龙加温的原理,自行设计了窖式地火龙,并于去年春蚕期进行了试验,比地火龙的加温效果还好,且投资省。现将窖式地火龙的建造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丰联式”地火龙,制作简便,人蚕安全,省工省料,保温保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水泥地皮上的地火龙。今年春蚕丰联村饲养427.75盒蚕种,组织联户共育,建造丰联式地火龙147只,共育蚕种352.25盒,占总蚕种数的82.3%、平均每盒产茧41.69kg,比邻近的董司村饲养362.75盒蚕种(一般用火缸加温),平均每盒产茧 37.69kg,增加9.8%。一.“丰联式”地火龙建造结构(如图) 二.使用方法加温在尼龙薄膜围台棚小坑房外口,加温燃料可就地取用。一般加温半小时可达到目的温度,并能保持4~6小时左右。补湿可在地火龙前端铁锅中放入清水。  相似文献   

3.
罗正宏  唐智 《中国蚕业》2009,30(4):53-55
对蚕期用地火龙加温与用火炉加温的养蚕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其它饲养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蚕期采用地火龙加温比采用火炉加温,全年平均5龄期缩短了18 h,方格蔟上蔟结茧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每盒蚕种的产茧量提高12.15%,上车茧率提高了8.78%,干茧茧层率提高了4.12%,双宫茧率、下茧率分别下降4.4和18.7个百分点.蚕期采用地火龙加温的养蚕成绩与茧质明显优于火炉加温.  相似文献   

4.
这一种新型节能省柴灶地火龙,是由王店乡庄安村蚕农谢文良,在1984年春蚕为克服养蚕加温燃料缺少和调节温湿度困难,想方设法革新改进而成.通过2期春蚕生产实践,调节温湿度较理想,节省燃料显著,与老式地火龙相比,由于改进过的地火龙传热  相似文献   

5.
(一)推广地火龙的經过今秋我县27人參加了省组织的浙江的蚕桑參觀团,在浙江學到了許多先进經驗,其中一条是地火龍加溫。秋蚕正是钢铁元帅升帳的階段,要大力以木炭支援钢帅的燃料。在蚕房加溫上,采用了煤做燃料,但燒煤仍有一定的缺点。 從浙江回来后,黨委根據此情况,刘书記親自佈置大搞地火龙。山根营共和連为重点做出地底火龙,地面火龙,作出示範后,就全面地推开。到目前为止,全公社已基本实現了加湿地火龙化(約300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温度保护是蚕茧丰产的保证。当前农村养蚕加温大部分采用煤炉直接加温,从我们调查发现,煤炉直接加温存在很大弊端,一是引起煤气中毒的现象较多;二是费时,加温成本高;三是加温效果不好,给饲养带来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春,我县盘湾镇玉民村蚕农罗步高制作了一种简易锯木屑加温炉,经过多年的试验和使用,不但加温效果好,不差于炕床加温,而且具有制作方便、使用安全、省工、省本等优点,在我县很快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深受蚕农欢迎。1锯木屑加温炉的制作购买一只旧油桶,在桶的上部留边1cm切下盖板,并…  相似文献   

7.
<正> 近两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养蚕加温用煤量越来越大,不但供应有困难,而且价格昂贵,直接影响蚕农经济效益。同时煤炉直接加温污染蚕室空气,蚕和饲养员受煤气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应用地火龙加温又存在费燃料、难检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养蚕经验证明,小蚕期用合理的温湿度保护,力求控制各龄日眠,10天眠好三个眠关,是获得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此,笔者根据蚕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原理,采用简便易记的逐日降温法,即从第一天收蚁后,用84°F,依日顺每天降低1°F,到第10天为75°F眠好三眠为目的进行了试验调查。一、试验方法与结果八二年春蚕期,选择七里亭7队,用地火龙加温,华合×东肥品种;计家湾9队,用电热加温,华合×东肥品种;外庄4队,用地火龙加温,杭8×杭7品种三个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9.
<正> 农村实行全面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蚕桑生产出现了“千家万户共育难”的新课题。一九八三年我县春蚕饲养量,比一九八二年春期激增56%,不少乡村的原有共育设备(炕床,炕房等),已大大不能适应生产激增的要求。如采用火盆,煤炉在蚕室内直接燃烧加温,往往因门窗关闭保温,致使室内空气中的不良气体含量积累增多,对人、蚕的健康安全威胁很大。如继续推广“地火龙”加温法,则在很多乡村已行不通,因不少队已无仓库或  相似文献   

10.
<正>小蚕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快、对高温多湿的适应性强。小蚕期的饲养温湿度应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在85%~95%。由于自然温湿度不能达到小蚕生长发育的要求,需要给予人工加温补湿。传统加温主要有火炉、地火龙、天火龙、靠壁灶等加温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加温方法渐渐向省力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主要有空调、电子自动加温器等。  相似文献   

11.
陆斌  俞学发 《江苏蚕业》1994,(4):27-27,26
<正>启东市合作乡过去共育技术水平低,小蚕共育质量不高,蚕茧单产一直低而不稳。1991年以来我们围绕提高共育质量,提高蚕茧单产,对共育技术进行了改革。 一、改直接加温为间接加温 1990年以前合作乡25个共育室都是采用煤饼炉直接在室内加温,不仅温度不稳,还常发生煤气中毒,1990年斜港村共育室64张春蚕,因煤气中毒死亡41.5张;林元村共育室72张春蚕,煤气中毒死亡38.5张。1991年春季我们吸取这些教训,全面推广地火龙、  相似文献   

12.
南雄是闻名遐迩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留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有代表性的香火龙、龙船歌、姓氏节、双龙舞双狮等文化遗产脉络式流传,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香火龙面临着濒临失传和湮灭的态势,如何对南雄香火龙进行传承和保护,这是决定香火龙能否得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县自1969年实行架式孵鸡,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已在我县逐步替代了旧式孵鸡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旧式缸孵、炕孵都优越的多,在现阶段应提倡推广,现介绍如下:一、优点1.能适应大量孵化。我公司两个温室一次可入孵种蛋16000枚,一次出雏10000多只,孵化量相当于旧式暖房五处的总和。2.加温设备适应鸡胚的发育条件。因此孵化率成绩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
<正> 目前农村共育室多采用铁炉加温,它有很多缺点,主要表现在:保温保温性能差,煤燃烧过程中放出不良气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蚕室环境不卫生,这些都影响了蚕儿的生长发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本县实际,84年在薛汝卫同志的协助下,在寇家原乡冯家原村设计并进行了地火龙共育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五龙鹅是我省家禽地方良种之一,为提高五龙鹅的生产性能,我县成立了五龙鹅原种试验场,进行组群选育,目前存养五龙鹅271只。四年来,在有关部门支持指导下,初步进行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组群选育,提纯复壮1979年县站建立五龙鹅原种试验场,由穴坊公社选购育成期青年鹅132只,其中公鹅40只,母鹅92只,进行编号组群,记录产蛋量。通过一年的饲养观测,初步选出了8只公鹅39只母鹅的后代,建立系谱,而后又从羊郡、万第、照旺庄等公社选择了部分优  相似文献   

16.
刘红 《蚕桑通报》2003,34(2):60-61
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养蚕环境与设备,石灰墙面水泥地,木炭加温人工控温,铁制蚕架隔年油漆等等,有诸多弊病。养蚕前后蚕室墙面地面的粘附物不易冲洗干净,除用消毒药品消毒外,墙壁还必须用石灰浆粉刷或机喷,费时费力;小蚕因为用木炭或地火龙加温,易引起二氧化碳中毒,温度也不均匀不稳定;在蚕室内长时间操作对人的身体有不良影响;给桑工作结束后必须有人留在蚕室内值班管理温湿度等等。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习蚕种场为给学生实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2001年花大力气进行了改造。1蚕室的改造小蚕室采用彩钢板围边,上吊顶,大蚕室采用白色瓷…  相似文献   

17.
推广小蚕坑房(床)以来,各地对坑房(床)地火龙进行不断改进.我区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试建低烟囱地火龙,通过多年的比较、筛选,不断提高,现已基本定型使用,深得用户欢迎.现将其技术设计及经济效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县年催蚕种由七万多张增加到十一万多张,同时蚕种的型式由框制、平附到散卵,加温方式也由炭吉、火炉演变为目前的电热加温,电热补湿,不仅温湿容易调节,而且室内空气新鲜,感温均匀,温幅变化小,适合蚕卵的生理。过去一代杂种催青,一般以三日收蚁来表示蚕种孵化的齐一程度(即苗蚁、大批、末蚁),目前为了适应炕房饲育,要求做到一批收齐,即一日孵化率达到90%以上。目前推广的多丝量品种的性  相似文献   

19.
蚕桑生产是我县“五龙”经济之一。自一九八五年以来,我县蚕桑生产逐年发展,到目前为止,桑园面积已达1387.5公顷,年产蚕茧2150吨。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全县蚕农种桑养蚕收入分别为2200万元和1800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350万元。但是以当前“三高”农业的要求来衡量,我县的蚕桑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单产很不平衡,低产桑园尚占相当大的比例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九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应当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上来”的指导方针,现结合我县的实际,笔者就蚕桑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下称“一优两高”)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国内外报导的材料来看,奶牛配种受胎率较低。我县一般基层配种点的受胎率大多在40%~45%左右。但也有少数受胎率较高的如我县瓯北镇余光龙饲养的25头成年奶牛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