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牛口蹄疫疫苗免疫过程中,常会发生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若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造成患牛休克甚至死亡。为防止牛口蹄疫疫苗过敏症状的发生及其不利影响,介绍了牛口蹄疫疫苗过敏的症状及致敏机理,针对不同过敏反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牛口蹄疫疫苗免疫的过程中,常发生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会造成患牛休克和死亡,本文从免疫口蹄疫疫苗过敏的症状、致敏机理加以阐述,并提出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旨在减少口蹄疫疫苗过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相似文献   

3.
免疫是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我国采取疫苗接种为主要手段预防控制动物口蹄疫。实施免疫接种会引起副反应,严重的免疫副反应造成的损失较大,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免疫副反应。作者全面分析介绍了口蹄疫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为开展该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口蹄疫(FMD)、猪瘟(CSF)、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3种疫苗以不同组合方式对猪免疫的效果,选择广西玉林市非疫区2个小型本地品种猪场,40日龄左右仔猪150头,随机分成5组,对3种疫苗的5种免疫组合方式分别进行了免疫试验,检测免疫后各时间点FMD、CSF、HP-PRRS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副反应,对不同免疫组合方式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先免疫FMD和CSF疫苗,7d后再免疫HP-PRRS疫苗的免疫组,免疫后3种疫病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副反应情况均优于其他组,说明该免疫组合方式适合在泰州市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娜荣 《现代农业》2008,(5):97-97
牛口蹄疫疫苗是现在广泛应用的疫苗种类之一,但是在此疫苗应用之时,常激发牛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也称应激反应或过敏反应,常常使防疫员工作时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畜牧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下面就我多年来的经验,谈谈牛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效果好的猪口蹄疫疫苗来免疫猪群,试验分两组,分别选用A和B两种不同厂家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对猪群进行两次免疫,每组重复4个批次,每组每批次随机选择40头猪,每批次猪在同一栋舍饲养,在一免前、一免后4周,二免前、二免后4周、二免后8周分别进行五次采样检测,跟踪免疫猪群不同日龄抗体变化情况,来评估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疫苗免疫抗体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叠加效应好,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B组疫苗较A组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高、且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对牛AsiaI口蹄疫克隆纯化疫苗的物理性状和无菌进行检验;采用豚鼠和小白鼠进行安全检验;并应用该疫苗在黄牛体内进行免疫效力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克隆毒株研制的油乳剂灭活疫苗为乳白色,稳定、稀薄、无菌、安全而且在免疫效力方面克隆口蹄疫AsiaI_AKTO3毒株疫苗的PD50比普通疫苗提高2.4倍.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西沙村防治员给本村养羊户王某所饲养的43只达到口蹄疫疫苗免疫日龄范围的健康山羊免疫注射了口蹄疫疫苗,疫苗为口蹄疫O型-亚洲I型双价灭活疫苗,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肌肉注射,每只注射1毫升,还有8只怀孕母羊没有接种。  相似文献   

9.
对牛AsiaⅠ口蹄疫克隆纯化疫苗的物理性状和无茵进行检验;采用豚鼠和小白鼠进行安全检验;并应用该疫苗在黄牛体内进行免疫效力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克隆毒株研制的油乳剂灭活疫苗为乳白色。稳定、稀薄、无茵、安全而且在免疫效力方面克隆口蹄疫AsiaⅠ_AKT03毒株疫苗的PD50比普通疫苗提高2.4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使用的免疫副反应情况,调查了广西部分地区2012 ~2014年使用8个疫苗生产厂家的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副反应情况,并对不同年度、厂家,不同类型疫苗的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度的副反应情况呈下降趋势;不同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对应激反应有一定的差异;活苗和灭活苗的副反应差异显著.若要降低免疫副反应,防治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全面做好免疫前的准备工作,并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调整免疫程序对降低免疫副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高度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牛、羊、骆驼等偶蹄动物.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传播速度快,能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摸准各地区口蹄疫病毒流行血清型和趋势,采取积极有效的免疫预防注射工作成为口蹄疫防控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目前口蹄疫疫苗的动态信息,对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牲畜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后,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 为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疫苗时,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1.尽量选用进口佐剂生产的口蹄疫疫苗。接种前,将疫苗充分混合均匀,但要防止气泡影响免疫剂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笔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动物防疫工作,1995年以来一直留意动物免疫副反应。总结16年亲身经历,笔者认为,在乡村动物常规免疫中,动物免疫副反应普遍存在,尤其是违规接种口蹄疫、禽流感疫苗发生的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更大。作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者,肩负着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认真了解、尽量把握并设法降低动物免疫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西沙村防治员给本村养羊户王某所饲养的43只达到口蹄疫疫苗免疫日龄范围的健康山羊免疫注射了口蹄疫疫苗,疫苗为口蹄疫O型-亚洲I型双价灭活疫苗,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肌肉注射,每只注射1毫升,还有8只怀孕母羊没有接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免疫剂量的小剂量动物疫苗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该试验选用180只3月龄绵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6只,试验Ⅰ-Ⅴ组试验羊免疫剂量分别为正常剂量的1、2、3、4和5倍,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按照正常免疫程序进行基础免疫后,分别用1、2、3、4和5倍量的剂量接种口蹄疫疫苗,并定期测定各组试验羊的血清抗体效价和合格率。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剂量口蹄疫疫苗对试验羊进行免疫后,试验Ⅳ和Ⅴ组中血清中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前三组(P<0.05),且试验Ⅴ组中免疫后14d时达到最高值5.22,试验羊免疫抗体合格率在第7天升至最高,其中试验Ⅴ组达97.22%,比同一时间段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高了83.34%、77.78%、55.56%和8.34%。因此,4或5倍量的口蹄疫疫苗接种拟为推荐接种剂量,而且延长了疫苗的有效保护期。  相似文献   

16.
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方法]应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1、灭活疫苗2和合成肽疫苗对198头试验猪进行至少2次免疫,定期采血后用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测定免疫前后抗体效价.[结果]在首次免疫时,疫苗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较大;仔猪首免后抗体很难达到完全保护(大于61og2)水平,应适当缩短首免与二免的间隔时间,尽量减少免疫空白期;合成肽疫苗的首免效果较灭活疫苗好,首次免疫推荐使用合成肽疫苗;如果生猪饲养周期过长,免疫2次的生猪出栏时抗体不能达到完全保护水平;规模场试验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低于散养户,随着试验猪日龄的增加和免疫的加强,规模场试验猪的免疫抗体滴度逐渐高于散养户.[结论]该研究可为研究猪O型口蹄疫抗体变化和制定猪O型口蹄疫疫苗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引起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由于动物疫病的不断变化,动物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动物防疫员在对畜禽实施免疫注射过程中,由于免疫副反应而造成畜禽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加重了动物防疫员的负担,严重挫伤了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饲养户往往因免疫副反应出现死亡拒绝疫苗注射或要求减少疫苗注射量,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埋下疫情隐患。以下是笔者对免疫副反应发生原因及如何应对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于2008年秋季进行了日照市亚I-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日照市牛亚I型口蹄疫和O型口蹄疫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而猪O型口蹄疫免疫合格率偏低,刚达到农业部70%以上的要求。对猪O型口蹄疫免疫合格率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要针对检测情况抓紧时间组织补免,确保免疫程度达到1 000%。  相似文献   

19.
牲畜一般春、秋两季进行免疫。牲畜免疫21天后方可外调。所有牛、羊在进行口蹄疫亚洲1型-O型双价灭活(浓缩)疫苗免疫时,首免时要采取二次免疫法:第一次免疫后间隔21-28天再进行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猪采用猪O型灭活苗首免时,也采取二次免疫法。第1次注射后间隔30天再注射1次。  相似文献   

20.
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统称为免疫副反应。副反应在各日龄、各品种猪均能发生,但是在有神经质的猪群中更容易发生。1副反应发生的原因副反应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疫苗质量、接种时间、免疫接种技术和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1.1疫苗选择不当如购买没有国家正规批号、质量不合格、超过有效期的疫苗都容易引起免疫副反应。1.2接种疫苗的时机不当给处于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猪接种疫苗;在寒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