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体外受精技术在牛胚胎工程和育种研究中的意义,介绍了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就牛的体外受精技术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对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2000年10月11日科技日报讯:我国科学家利用体外受精再长期冷冻后的牛胚胎,规模化植入母牛腹,经“借腹怀胎”降生试管牛的高新技术,日前通过专家技术鉴定。这标志着我国肉牛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获得成功。   这项牛胚胎生物技术由河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中的子课题。这个项目今年年初在河北邯郸市两家养牛厂相继诞生了5头玻璃化冷冻“试管牛”,这也是我国首例玻璃化冷冻试管牛犊。在实验中,专家们还在西门塔尔、夏洛来纯种牛上引种,突破性地实现了牛冻胚洲际引种的成功。据技术人员介绍,专家们从屠宰后的牛卵巢上抽取了卵母细胞后,经培养成熟,与在实验室获取的公牛冷冻精液进行体外受精,并继续培养6d到7d,使其发育成桑椹胚或囊胚,进行玻璃化冷冻后保存在-196℃液氮中。11个月后,再将胚胎解冻,专家用非手术方法移入母牛子宫内,经200多天的妊娠期后,成功产下了玻璃化冷冻试管牛。   玻璃化冷冻试管牛是把牛体外受精和牛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两项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专家说,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液和简便易行的快速冷冻法,冷冻时间由过去的几小时缩短为几分钟,不再需要价格昂贵的胚胎冷冻仪,生产现场就能操作,使牛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便于推广应用。这对于我国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及推广牛胚胎克隆等高新技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波尔山羊卵巢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体外受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0只不孕不育波尔母山羊群为试验动物穴供体雪,采用超数排卵、活体采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以及体外受精等技术方法,探讨有繁殖障碍波尔山羊群体繁育正常后代的有效技术途径。在该实验中试验动物中7只经超数排卵处理后诱导发情,利用特制的采卵装置成功地进行了6只供体的活体采卵熏从10个卵巢上成功地采集到30枚形态学正常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后24枚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了体外受精处理,获得16枚正常受精卵,移植到4只同期发情的当地山羊受体输卵管内,经3个月妊娠检验判定,其中两只受体受孕。该研究为解决不孕不育波尔山羊群繁殖后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技短波     
日本开发出牛受精卵分割技术 日本东北农业试验场日前开发出牛受精卵分割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双胞胎牛的出生率。 该技术首先通过体外受精制造出受精卵,利用8天的时间将其培育成胚胎,然后在覆盖受精卵的透明膜上打开直径为30um,的小孔,受精卵产生细胞分裂,一半从小孔中冒出,形如葫芦,用细针在摵珨最细的部分扎一下,冒出的部分就会分离出来,形成受精卵,最后将受精卵分别置入两个代理母牛的子宫里,就可生出孪生牛。 以前制造孪生牛的方法是将受精卵培育成胚胎之后,用刀子将受精卵切成两半,由于包裹受精卵的透明膜富有弹性,受精卵容易受伤。新技术的特点是不损伤卵细胞,提高了孪生牛出生率。 日本东北农业试验场利用该技术已经将分成两半的8个受精卵移植到代理母牛的体内,其中一头母牛已经成功产下小牛。该试验场的研究员盐谷康先生说,如果在受精卵的培育条件方面再下些工夫,制造孪生牛的成功率可提高到40%~50%。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以屠宰场废弃的猪卵巢为材料,通过系统技术途径得到猪早期胚胎的基本方法。新鲜的猪卵巢采集后,25~35℃条件下保存,在3h内进行卵泡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采集与分级,对COCs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及其受精卵体外发育(IVD)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系统地探索,重点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直径大小)卵泡卵母细胞、不同培养系统与添加成分以及不同培养时间等关键因素对猪卵母细胞IVM的影响,并对其IVF卵裂能力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TCM199作为基础成熟培养系统液,并添加ф5~8mm卵泡液(pFF)和雌二醇(E2),ф2~8mm卵巢卵泡COCs经IVM40h可得到较高的成熟率(66.7%)和IVF卵裂率(29.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猪2-4-细胞早期胚胎的体外批量生产技术,可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应用于养猪业科研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6,(4):55
正3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田见晖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首次揭示了小鼠体外受精(IVF)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内在机制,并且通过针对性地调整IVF培养体系,解决了IVF性别失衡问题。体外受精技术的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科学界及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靖源 《畜禽业》2019,(6):25-26
近年来国内的牛市场发展迅速,政府对相关的畜牧类产业进行相关政策的扶持。因此,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养牛场,为了提高牛的圈养数量,同时保证牛的下一代质量,人工授精技术成为了大型养牛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牛的人工授精受胎率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准确把握牛的发情症状和输精时间,对于提高人工授精的受胎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牛人工授精过程进行研究,对人工授精受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牛人工授精技术是采用假阴道人工采集公牛的精液。经检查并稀释处理和冷冻后,再用输精器将精液输入母牛的生殖道内,使母牛排出的卵子受精后妊娠的技术。牛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有价值的牛育种技术,通过牛人工授精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了牛的繁殖率,加快养牛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春 《畜禽业》2023,(4):33-35
肉牛养殖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支柱,可以为养殖人员带来经济创收。但是由于养殖户饲养不到位,可能导致季节交替和冷热变换时期引发牛疾病,不利于牛出栏,降低肉牛品质。总结牛科学饲养和管理技术方案,旨在为养殖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7,(8):42-43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给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感染该病的病毒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等。该病主要对犊牛、育肥肉牛、及奶牛有较大的危害,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严重危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主要论述了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7,(8)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总结了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原因,指出其流行现状,并对相关防控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蛋白酶改性研究的不断进步,试图提高胰蛋白酶稳定性的有关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胰蛋白酶的固定技术和大分子修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通过定点改造和体外定向进化技术提高胰蛋白酶稳定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寻三角帆蚌胚胎体外培养方法,本实验以解剖获得的雌雄配子为材料,使用与三角帆蚌体液等渗的平衡盐溶液(BSS)进行人工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观察各阶段胚胎的形态特征,并分析计算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1)℃的BSS培养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第二极体排放、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和桑葚期的时间分别为1.8、2.8、5.6、10.5、13.9和17.3 h,胚胎最长发育至桑葚期后停止发育。另外,池塘平均水温分别为26.5、28.1和29.2℃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分别需要10、9和8 d,计算得出三角帆蚌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1℃,根据生物学零度计算胚胎发育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成熟钩介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95、25.99、42.27、69.21和118.14℃×d。研究结果初步尝试对三角帆蚌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并根据胚胎发育水温和时间获得三角帆蚌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可为突破三角帆蚌全人工繁育技术奠定基础,对淡水贝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21,(1):26-27
牛人工授精技术经过20多年的大力推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无法精准推算人工授精时机、技术人才紧缺、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建设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导致牛人工授精受孕偏低,制约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提高牛人工授精的受孕率,提升养殖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加快牛人工授精的推广应用速度,从而提高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李桂兰  张映 《畜禽业》2006,(11):34-35
体外分子展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体外筛选多肽和蛋白质的有力工具。为了避免噬菌体展示系统等体内展示技术中体内过程对展示效果的影响,人们陆续开发了多种以基因表达产物与自身DNA模板或mRNA模板特异结合为基础的体外分子展示技术,它具有建库简单、库容量大、分子多样性强和筛选效率高、操作过程简捷方便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20,(4)
随着牛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牛品种改良对于人工授精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牛的品种改良效率,分析了牛品种改良的优势以及规模,深入研究了人工授精技术的要点,同时对适时输精技术在牛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加以阐述,旨在解决牛品种改良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牛品种改良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生晓 《畜禽业》2023,(8):78-80
牛口蹄疫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能力强、死亡率相对较高的特点,对于牛养殖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牛口蹄疫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相关研究,提升诊断及防控能力,才能有效降低该病暴发风险和影响程度。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牛口蹄疫流行病学分析,总结临床症状,提出防治措施与实施保障,为这一工作优质高效落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马达志 《畜禽业》2023,(1):61-63
春季是部分牛疾病的高发期,如牛肺疫、牛流行热、牛口蹄疫等,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阐述了春季牛疾病预防及治疗的重要性,并对春季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21,(5)
分析了牛品种改良中的人工授精技术,重点分析了人工授精技术中人工采精和人工授精的步骤,希望能为牛品种改良的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体外模拟实验比较不同分子量范围的甲壳低聚糖对脂质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甲壳低聚糖对各类脂质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其中,M_w=5kDa~10kDa的甲壳低聚糖对油脂、胆酸盐和胆固醇的吸附效果最好,对油脂的吸附率为5.3%,对脱氧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的吸附率分别为90.0%和71.1%,对胆固醇吸附率达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