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为了揭示寿光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选用寿光市1960—2014年日照、风速、降水、总云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信噪比等方法,对寿光市近55年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66.15 h/10 a;其中夏季减少的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为-26.52 h/10 a,春季减少趋势最不明显;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71.68 h/10 a;1—12月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均呈减少趋势,6月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倾向率为-10.65 h/10 a。寿光市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在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均不存在显著突变。年日照时数与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总云量、水汽压呈负相关,与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雾日数呈正相关。寿光市日照时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程度随季节不同而异,平均风速和总云量成为影响寿光市年、四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小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
1953—2010年熊岳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了解熊岳气候变化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基于1953—2010年辽宁省熊岳镇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熊岳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熊岳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53.5 h;20世纪60年代平均日照时数最多,为2899.0 h;90年代日照时数最小,为2598.9 h。熊岳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减幅最小;年日照时数在1971年附近发生突变,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气候从多日照时段转变为少日照时段。熊岳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低云量、水汽压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0,均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西省临汾市17个气象观测站1977—2013年3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初步分析了临汾市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和春季蒸发量较大,分别约占全年39.3%和34.0%,其次为秋季和冬季,冬季蒸发量最少。37年年蒸发量呈波动下降变化趋势。四季蒸发量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夏季蒸发量下降趋势最明显,其变化率为-26.30 mm/10 a;其次为秋季,为-16.47 mm/10 a;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0.47 mm/10 a和-7.91 mm/10 a。从年代际特征来看,临汾市年蒸发量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减少"趋势。从年代际变化季节特征来看,临汾市春季呈现出"减少—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呈现出"增加—减小"趋势,冬季呈现出一致减小趋势。临汾市蒸发皿蒸发量与日较差、气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水汽压、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气温是影响临汾市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50年广西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广西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日照资料,运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M-K突变检验方法,对广西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突变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广西区域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5.1 h/10 a,1963年日照时数最多(达1905.6 h),1997年最少(仅1225.1 h),两者相差680.5 h。年日照时数的突变时间为1975年,其中1981年后日照时数进入显著下降阶段,下降一直持续到1997年,之后日照时数呈回升趋势。不同时期各地区间日照时数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各有差异,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除2000s相对于1990s是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余各年代际日照时数变化大部地区都呈下降趋势,桂东部分地区以及西林等少数地方每10年呈规律性的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富蕴县1971—2010年日照时数、总(低)云量、≥0.1 mm降水日数等资料的分析,得出:近40 a来,富蕴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9 h/a;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其中以夏季下降最为明显;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数与年日照时数均呈现负相关性,其中总云量与年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乡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新乡市7 个气象站1966—2016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t 检验等方法,结合GIS 技术,分析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年日照时数进行突变检验,并分析5个气象要素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2016 年,新乡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明显,春季下降速率最小,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和1999年附近发生突变;日照时数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且京广线以东地区偏多;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年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近50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3 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9 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风速和水汽压等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 年前后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春夏秋3 季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相似,冬季的分布特征为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小。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以大柴旦和格尔木为分界线,形成东西2 个明显的下降区域,其中东西2 个区域日照时数下降最大的为冷湖和茶卡站。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1995 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采用一元线性拟合、5 年滑动趋势法、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以及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南疆地区25 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3 年日照时数年、季、月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年日照时数以25.7 h/10 a 的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除春季以外,其余各季均呈下降趋势,冬季和秋季对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贡献最大,夏季最小。年日照时数高值区位于东部哈密和吐鲁番,低值区位于北部的巴伦台、巴音布鲁克及西南的和田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2 年发生突变,略滞后于全国和西北地区。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主要是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及水汽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笔者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M-K突变检测和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在年代、年、季尺度上都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幅度为64.16 h/10 a;四季日照时数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各季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春季最小;月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山西省日照时数年、季都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年突变在1987年。山西省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由南部到北部逐渐增加,南部地区少于北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表现减少趋势,个别地区为增加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以潞城减幅最大,减幅为207.7 h/10 a。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运用甘肃省1960—2013年28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法对月、季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降水量、风速、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对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年来,年日照时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2 h/10 a。甘肃最高和最低日照时数出现在5月和2月。四季日照时数春季和秋季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较明显,冬季和夏季呈减少趋势。甘肃年日照时数与年均降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27和 -0.51,与风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天水市云量对气候要素的影响,运用天水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10年60年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级降水日数及云量相关性较显著。不同时段的降水量随云量变化比较明显。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60 mm,春季降水量增加23 mm,夏季降水量增加79 mm,秋季降水量增加39 mm,冬季降水量增加3 mm。平均云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时段性较强,云量增加1成,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7℃和0.5℃,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与平均云量线性相关不显著。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云量增加1成,春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04 h,夏季减少92 h,秋季减少85 h,冬季减少65 h。平均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春、秋季增加3%,冬季增加2%。  相似文献   

13.
湘西州1960—2017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威  王亚  方韵  邵剑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4):128-134
为掌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湘西州气候变化特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湘西州8个县(市)气象台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古丈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滑动平均、线性拟合、M-K检验、小波分析等,研究1960—2017年湘西州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1960—2017年升温0.81℃;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1世纪后气温明显上升;冬季、春季升温突出,夏季升温不明显;年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年际波动较大;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水稻、油菜生育期明显缩短,产量下降。[结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089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少北多”,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 -45.8 h/10 a;西南地区在1989年发生突变,西北地区1983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1985年发生突变,其他地区未发生突变;从季节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夏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能见度、霾、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雾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辽宁西部干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气候变化背景,利用辽宁西部地区近58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变化率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蒸发量变化特征和影响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蒸发量的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年蒸发量气候变化率为-110.54 mm/10 a,在58年间蒸发量趋势减少641 mm;春季、夏季和秋季蒸发量气候变化率分别为-45.92 mm/10 a、-47.98 mm/10 a、-14.76 mm/10 a,近58年蒸发量趋势减少为266 mm、278 mm、86 mm;冬季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蒸发量变化受多因素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风速、相对湿度、水汽压、最低气温相关显著,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则是影响辽西地区蒸发减少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