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禽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病毒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丧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是导致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宜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引起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近几年来,虽然饲养户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有所加强,但该病仍然时有发生,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失败,增加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菌的易感性,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能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多种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为2~3d,病程短,呈双尖峰死亡曲线。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成为养鸡业生产中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d)、病程短(7~8d)、呈双尖峰死亡曲线.此病对养鸡业危害巨大,该病毒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3~12周龄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能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感染鸡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增加和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的下降,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义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足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破坏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失败,同时增加了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易感性,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死亡率和淘汰率的增加、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商品肉鸡的增重减少、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增加了饲养的成本。1病原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IBD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损伤雏鸡的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与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更易感,对新城疫疫苗等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保罗病。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该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它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极易导致鸡只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传染病,又称之为“甘保罗”病。该病的重要危害在于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使病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给鸡场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曹永长  毕英佐 《动物保健》2009,(7):14-16,3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发现,又称甘保罗病。我国于1979年发现该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和成年鸡的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破坏法氏囊产生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液免疫能力下降,使鸡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ND、IB等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体内起体液免疫作用的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继发和并发其它疾病(主要是鸡新城疫、鸡马立克等),致使死亡率明显升高,是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其特征是排白色稀便,法氏囊肿大,浆液下有胶冻样水肿液。多发于3-6周龄幼鸡。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可引起其他细菌性疾病,被国际公认为鸡的三大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0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感染鸡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增加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发病率高达70%-100%,死亡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幼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能造成鸡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对疫苗的应答能力下降.由于IBDV野毒株毒力的增强或原发性变异,常规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不十分理想.试验利用二次细胞技术,生产优质高效的细胞病毒液CC88AD99、228E,并与本厂生产的另一病毒株B87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的三价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