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新  唐浩  严继勇  高兵  张智民 《作物研究》2005,19(4):213-215,218
2004~2005年,对来自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纬度地区的124个小豆品种在江苏南京和泰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在江苏栽培相比,小豆品种在泰国热带地区表现为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所降低,但分枝数和每荚粒数变化不大.从不同来源的群体来看,中国北部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泰国的变异系数大于中部品种,而南部品种引种至泰国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对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75),而其它性状如分枝数(0.30)和每荚粒数(0.21)与产量的关联不大,而百粒重(0.07)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4个小豆品种可划分为中国北部1、中国北部2、中部、南部4个大类,显示了北部品种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初步推断,中国北方应为中国小豆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及主要农艺性状与更替品种产量的关系。总的趋势是13个性状中除了分枝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三粒英数、分枝英数、单株粒重、粒茎比、株高及主茎节数的增长量较大,生育期变化量最小。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百粒重和粒茎比有直接相关效应。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辽宁省从1967年到1993年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株粒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茎粗增加,生育期、株高、倒伏度减少,其中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期、株高、茎粗先期变化大而后期变化小,每荚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先期变化小而后期变化大;主茎节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主茎粒数、主茎粒重、生育后期、粒茎比呈先增后减趋势;节间长度、分枝数、生育前期、干茎重呈先减后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四川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份来自四川的小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形态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⑴参试品种资源群体中,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依次为单株荚数(24.68%)、百粒重(23.71%)、株高(21.06%)、主茎分枝数(19.75%)、单荚粒数(14.13%);⑵四川小豆地方品种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90;⑶依据14个形态性状的鉴定数据,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将参试品种划分为三个类群,这三个类群的划分与生长习性、生育期、粒重、粒色等性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36份夏大豆种质资源的12项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的夏大豆种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0%~47.06%,说明参试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12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分枝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和其他性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最低分枝高度可以解释89.9%的因变量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每荚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最低分枝高度的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均表现为负,综合效应排列次序为: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最低分枝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3个主成分来反映这12项性状指标的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5.08%。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6份大豆品种聚类成4类,其中第Ⅰ类的8个大豆材料表现为株高较高、底荚较高、最低分枝高较低、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小,生育期较长,适宜作为西南地区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杂交育成在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辽宁省从1967年到1993年杂交育成大豆主要农艺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株粒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茎粗增加,生育期,株高,倒伏度减少,其中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和,生育期,株高,茎粗先期变化大崦后期变化,每荚粒数,百粒重,分枝荚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先期变化小而后期变化大。  相似文献   

11.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早熟大豆品种 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近20年来早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株高、分枝 数和有效节数增多,底荚高度降低,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 先减后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2个栽培大豆(G.max)品种与2个野生大豆(G.Soja)材料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F1的优势指数、超亲优势及F1与亲本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1单株粒重的优势指数最大,其次为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低于双亲平均值。F1的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日数与其双亲平均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5.
用奥普尔液肥处理土壤,可提高大豆出苗率9.1%。除鼓粒期外,其余生育期使用该液肥,株高降低,分枝数增加,株英数增加百粒重降低;而鼓粒期施用,株高、分枝数没有变化,株英数和百粒重增加,综合效果,大豆施用奥普尔液肥,株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以上土壤处理和花期喷施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达11.8%和9.6%;两次是复加施用,增产率达13.6%,投放产出比达1:5.3。  相似文献   

16.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inoculation with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and Rhizobium,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cultivars was investigated in 2 consecutive years under field condition of plant grow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soil beneficial bacteria can positively affect symbiotic performance of rhizobia. PGPR strains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93 and Azospirillum lipoferum S-21 as well as two highly effective Rhizobium strain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Common bean seeds of three cultivars were inoculated with Rhizobium singly or in a combination with PGPR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 on growth characters.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plant growth in response to inoculation with Rhizobium strains was observed. Treatment with PGP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od per plant,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weight of 100 seed, weight of seeds per plant, weight of pods per plant, total dry matter in R6 as well as seed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Co-inoculation with Rhizobium and PGPR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reatments of bacteria increased yield; however, strains Rb-133 with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93 gave the highest seed yield,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weight of 100 seed, seed protein yield, number seed per pod, seed protein yield.  相似文献   

17.
合丰号大豆主要推广品种农艺性状的改进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泰 《大豆科学》2001,20(1):75-78
本文通过对1959--195年合丰号大豆15个主要推广品种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主茎粒重、粒茎比随着年代的推进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每荚粒数随着年代的推进减增交替进行;生育期前期早、中前期晚,后期比较适中;百粒重、株高、分枝数、生育前期随着年代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茎粗、生育后期呈前期和后期增加,中期减少的趋势;干茎重、秆的强度随着年代推进呈增加的趋势;分枝粒数中期以前和后期减少,中后期增加;分枝荚数、分枝粒重随着年代的推进增减交替进行;底荚高度随着年代推进呈降低趋势;节间长度前、后期短,中期长;主茎节数变化不大,后期较多。  相似文献   

18.
265份田埂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田埂豆地方品种各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 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结荚高度,分枝数、株高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从中选出10个生育期适中,分枝多、结荚多、株高适宜、单株生产力较高,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系统选择了埂青81、埂青82两个田埂豆品种,且提纯改良了16个田埂豆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