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面,有“南方陆地”之称。全国面积约七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一  相似文献   

2.
小麦的分类     
小麦属(Triticum)的分类,最早是Lnne于1764年进行的,以后许多学者曾作过修订和创新。近十五年来,随着种属间遗传关系的逐渐明晰,分类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研究者指出小麦属的四倍体和六倍体具有异质、异源多倍体的实质,以及除A染色体组以外所有染色体组都来源于山羊草属(Aegilops)以后,似乎有必要把小麦属和山羊草属合并到同一分类系统中去。Kihara等  相似文献   

3.
小麦的基因源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相似文献   

4.
小麦的基因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作物的基因源是指系统发育中与作物遗传关系较近、通过遗传操作可以向作物转移基因的一群植物及其基因所编码的遗传信息。研究了散作物的基因源,不仅能通晓作物种质资源的全貌,开阔育种取材的思路,而且有助于正确选择育种途径。不同作物基因源的范围大小不同。小麦的基因源包括整个小麦族,可分为三级:凡含有ABD三个基因组的品种、品系和原始种都是普通小麦的一级基因源;含有ABD这三个基因组中一个或两个基因组的物种是普  相似文献   

5.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研究在小麦×玉米中亲本及2,4-D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将36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植株与4个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用50、100、15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杂交组合远缘杂交的得胚率差异显著;不同玉米品种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烈玉米(9.9%)>糯玉米(8.9%)>普通玉米(8.2%)>甜玉米(4.6%);2,4-D对小麦单倍体的形成是必须的,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以100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同时,2,4-D重复处理的得胚率高于一次处理。  相似文献   

6.
南方小麦     
(小麦农林125号),旧系统名,西海138号。育成经过:1961年在九州农试场用西海113做母本,做父本进行杂交,1966年在F_5中选出派生品系,其后再选择并使其稳定下来。1968年作产量鉴定预备试验,1969年作特性鉴定和品系适应性鉴定。1972年以西海138号的品系名供适宜种植的县对确定推广品种的条件进行了调查,1978年F_(17)代中选。主要特性:株型稍直立。与农林61号相比,秆长度约小7厘米,茎秆稍粗;穗长与之相适或  相似文献   

7.
美国小麦     
一、概况美国地处北美洲南部,本土介于北纬30—49°之间,属于温带和亚热带范围,佛罗里达半岛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和墨西哥湾。面积936  相似文献   

8.
耐盐碱小麦     
<正> 英国剑桥作物育种所最近育成一种耐盐碱小麦。该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生长在盐碱地上的冰草的耐盐基因转移到小麦染色体结构中,育成适应盐碱地的小麦/冰草杂交种。据说,这种杂交小麦可在个世界9.5亿公顷的盐碱  相似文献   

9.
1978-1982年,日本由四方俊一(现任四国农业试验场栽培部长)主持,进行了通称为GEP(即:关于小麦干物质生产过程与太阳能利用效率)的试验.试验在东北、关东和九州用相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小麦生产的地区性,获得了在不同地区提高小麦生产力的实践经验.这里仅由作者将该试验作以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小麦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考虑到在日本及澳大利亚已有对小麦生长分析方法的广泛研究,本试验使用了生长分析方法,比较了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对铜的要求很低,土壤中铜的含量一般为20ppm,小麦茎秆中铜的一般含量为8—9ppm,因此一般不会显现缺铜症状。据日本、泰国、印度的报道,近年来小麦生产中出现了“直穗病”;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小麦也普遍出现缺铜症状:嫩叶萎蔫、无失绿、茎纤弱。又据日本1969年对微量元素普查的结果指出,有6千公顷土地缺铜而小麦、大麦、燕麦又对缺铜表现敏感。Brown氏认为,铜是小麦生殖所必需的元素;Patrick氏对小麦施用CuSO_4·5H_2O的结果有效地消除了直穗病。小麦缺铜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现将有关小麦铜营养问题的一些资料加以综述。一、土壤中铜的存在形态和缺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小麦高产优质,适期收获及采用适宜的收获方法以减少损失,需要掌握品种籽粒的成熟生物学特性.较长时间的研究(1964-78年以当时即将推广的新品种为试材,前后共13个)证实,不同品种间的成熟生物学特性各有差异.因而随着生产中品种的更换,这项研究工作应当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围绕小麦穗的发育,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Bonnet(1936年)观察了小麦茎生长锥的外部形态及分化过程,揭示了小麦穗分化的一般规律.其后,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形态学观察的文献.而从单纯形态学或解剖学的描述转向外界环境条件对小麦穗花发育的关系的研究,则多在六十年代以后.本文试图以这一时期为基础,就穗、花两个方面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3.
14.
早期研究概况澳大利亚侵染小麦的锈菌有秆锈(Puccinia graminis Pers.f.sp.tritci Eriks和Henn.),叶锈(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f.sp.trittci Eri ks和Henn.)和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秆锈和叶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累特布里季农业试验站,发现某些小麦品种与土壤中的细菌共生时具有固氮能力.累特布里季试验站在三年中对四十多种红粒冬小麦和春小麦,硬粒春小麦以及其它小麦变种进行了试验.试验使用两种固氮微生物,一种是广泛存在于加拿大土壤中的微生物Bacillus polymyxa,另一种是不常见的巴西种固氮螺旋菌(Azospirillum brasilence).  相似文献   

16.
关于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转化,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对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转化研究得比较清楚,并编入教科书.然而,环境因素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许多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就这个方面的问题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品质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品质的研究,从小麦蛋白质的研究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ierre 1869).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小麦的品质只有近二十年来才逐步得到重视.又由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而在遗传上的差异只占较小的部分(Kramer 1979; Johnson 1973).因此,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就小麦各种生态因子对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麦腥黑穗病[此处指小麦光腥黑穗病Tilletia Foetide(Wallr)Liro 和小麦网腥黑穗病 T.Caries(DC)Tul。]是人们早已熟知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许多研究人员很早关注的第一个作物病害。在印度,该病一般发生在北部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偶见,其传染源来自山区的种子。小麦腥黑穗病造成的损失各国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19.
前言日本北海道的小麦面积,由1972年的7,700公顷提高到了1981年的106,000公顷,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47%。日本国产小麦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食用面粉,但本州所产小麦质硬,具有硬面食感,不适于要求适当弹性和柔软度的面食之用。为此,北海道道立农试场于1981年  相似文献   

20.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属103(亚)种299份小麦野生近缘植和的鉴定表明,小麦近缘植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抗小麦白粉病材料,所鉴材料中185份为免疫或近免疫,占62%,抗病64份,占21%,感染50份,占17%;部分种的不同材料间抗病性有差异;D组染色体的存在降低了山羊草属中一些种的抗病性;黑麦属于染色体组中同时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菌保持稳定的免疫反应;偃麦草属、旱麦草属、大麦属、赖草属、新麦草属、鹅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