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2.
“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氏螯虾即克氏原螯虾,也叫“蝲蛄虾”,“红螯虾”,由于和深海中的龙虾形象相近而个体小,因此常称为“小龙虾”。小龙虾食性杂,主要以水底的有机碎屑为食,也捕食水生动物,如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等,现介绍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低温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缓慢,但成活率较高。在一定范围内,高温可明显促进幼体的生长,但在31℃时死亡率很高。对于约1月龄的克氏原螯虾幼体,考虑到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2个方面的因素,25℃左右可能比较适合其生长发育。克氏原螯虾幼体不适合30℃以上的高温和5℃以下的低温,因此在我国中部和北方地区,克氏原螯虾幼体的越冬应当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开口饵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草鱼鱼糜、水蚯蚓、1号人工配合饲料和2号人工配合饲料为克氏原螯虾的开口饵料,观察幼虾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经过40d的培育,对幼虾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的实验组幼虾存活率最高,为75,增重率和增长率也最大,分别为4746.00和171.00。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幼虾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18U/mgprot和0.96U/mgprot,极显著高于投喂草鱼鱼糜实验组。实验的5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最佳开口饵料。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可能提高了主要消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Procabarus dadcia)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克氏原螫虾受精卵的颜色变化过程为灰棕色→棕色中夹杂着黄色→黄色中夹杂着黑色→黑色;(2)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共分12期:受精卵、孵裂期、囊胚期、原肠前期、出现半圆形内胚层沟、原肠后期、无节幼体前期、无节幼体后期、前蚤状幼体期、蚤状幼体期和后蚤状幼体期;(3)在9月份时,整个孵化期间水温为19~30℃,平均水温为25.8℃,胚胎发育时间为17~20d,在此期间孵化所需的有效积温为453~516℃.d;而在11月份时,孵化期间,水温为4~10℃,平均水温5.2℃,胚胎发育时间为90~100d,孵化所需要有的效积温为462~520℃.d.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文宗  赵风兰 《水产科学》2007,26(5):271-274
研究了在<100 lx的弱光条件下雌、雄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P<0.01),并且不受性别的影响(P>0.05)。克氏原螯虾在18:00-19:00时摄食量最高(P<0.05);其次为19:00-20:00和14:00-15:00时(P<0.05);克氏原螯虾在其他时段摄食较少。但克氏原螯虾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鱼类不同。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克氏原螯虾的投喂管理、鱼虾混养和水质调控等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6±1)℃的条件下,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e)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发育时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早期卵径无显著变化,保持在2mm水平,仅在预备孵化期卵径开始显著增大;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表现为橄榄绿色一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红褐色-暗红色的变化趋势;水温2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15d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类似。  相似文献   

8.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6±1) ℃的条件下,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发育时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早期卵径无显著变化,保持在2 mm水平,仅在预备孵化期卵径开始显著增大;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表现为橄榄绿色-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红褐色-暗红色的变化趋势;水温26 ℃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15 d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类似.  相似文献   

10.
唐建清 《水产养殖》2009,30(2):40-41
第二讲 克氏原螯虾养殖场地选择与设计 克氏原螯虾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一些常规的鱼、虾、蟹类不能存活的水域,克氏原螫虾也能生活。克氏原螯虾养殖追求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能有效地提高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建立一个克氏原螯虾养殖场,首先要考虑场地是否适宜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与生长,根据克氏原螯虾昼伏夜出,营浅水底栖生活,喜逆水,冬夏穴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水温25 ℃条件下,盐度0~8时克氏原螯虾的受精卵均可孵出幼体.但以盐度0~4时孵化率较高,每个亲体平均孵出的幼体数量较多,高出此盐度范围时孵化率明显降低,且随着盐度升高,孵化时间延长.试验表明,0~4的盐度为克氏原螯虾孵化的适宜盐度,孵化率较高,孵化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Proeambarus clarkii)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属甲壳纲,十足目,螫虾科,原螯虾属。克氏原螯虾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占体重5%左右的克氏原螫虾肝脏(俗称虾黄),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第一讲克氏原螯虾生物学习性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是一种淡水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俗称小龙虾、淡水龙虾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随着人类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在美国逐渐扩散到至少15个州,现在在非洲、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已是常见动物了.克氏原螯虾1918年移植到日本的本洲,大约在30年代末期由日本引入我国南京附近,开始在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经过长时间的扩展,种群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科学养鱼》2006,(10):73-73
有读者打电话询问关于克氏螯虾的有关问题,现答复如下:一、听说克氏螯虾和红螯螯虾杂交,产量可以很高,是真的吗?克氏螯虾杂交的情况怎样?答:没听说过可以杂交,克氏原螯虾是刺蛄科、原螯虾属,红螯螯虾是河虾属,相距较远,杂交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如果说产量很高的话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克氏原螯虾对盐度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克氏原螯虾仔虾采用6个不同的盐度进行了盐度突变试验,2个试验组的初始盐度为2,探讨克氏原螯虾仔虾对盐度适应性。盐度突变试验结果显示,克氏螯虾仔虾对盐度为10以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渐变试验显示,克氏螯虾仔虾的存活率与盐度调整周期有关,3d为1次的调整周期优于2d调整周期。因此,在低盐度水平开展克氏螯虾盐度驯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克氏原螯虾是鄱阳湖区重要的经济虾类。描述了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外部形态特征,分部系统解剖描述附肢形态与特征,为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增加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是一种淡水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又称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生长迅速、食性杂、抗病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克氏原螯虾养殖发展较快,同时也扩大了对虾苗的需求量,由于克氏原鳌虾天然资源已越来越少,价格节节攀升,使得人  相似文献   

19.
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供应短缺问题,以洪泽湖地区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掌握本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并建设了由700 m2大棚产卵池和50 m2加温孵化温室及若干特制网箱组成的苗种规模化繁育设施.2007年9月分批次将16 443只成熟的克氏原螯虾亲虾放入大棚产卵池特制网箱,通过降低光照、微孔增氧、循环流水等措施,先后获得抱卵虾6 053只,平均抱卵率为45.7%;抱卵虾移入温室后,在控温、流水条件下孵化,获得了平均体长0.88 cm的稚虾76.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1.1%.  相似文献   

20.
笔者常年在生产一线从事稻虾生态共作、茭虾生态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总结了一套茭虾生态共作技术经验,茭白田为克氏原螯虾提供生长水域空间、遮阳环境以及杂草、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等天然饵料生物;克氏原螯虾为茭白田除草、驱虫、耕田、增肥等,实现了茭白与克氏原螯虾互惠互利,提高了单位农田经济效益,提升了茭、虾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