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通过水稻不同施磷量及运筹试验,探讨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P_2O_5 8kg,即基施P_2O_5 50%(4kg/667m^2)+倒5叶50%(4kg/667m^2)产量最高;同时合理磷肥用量能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吸磷量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最佳施磷量及运筹,当季磷肥利用率在35%左右,成熟期植株最佳含磷为0.555%,百公斤稻谷吸磷量以1.11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王晓玲 《北方水稻》2009,39(6):37-39
通过在海城市西四镇进行水稻施用磷肥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该地区水稻施磷的增产效果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西四镇水稻产区施用磷肥各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相比增产64.5~142.3 kg/667 m2,增产率为11.5%~25.4%,经济效益明显。从水稻产量和肥料价格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水稻的磷肥适宜用量为P2O5 7.75 kg/667 m2,最佳经济产量为699.4 kg/667 m2。  相似文献   

3.
降水量与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采用滴灌补水措施,研究不同降水量及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及施磷量的增加会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进而促进玉米产量的形成。施磷量较降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适量的降水量与施磷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增加。各处理中以W3(自然降水+200 mm)、P3(施磷22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13 914 kg/hm~2。各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降低,随降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增加。玉米植株磷素积累在同一降水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适磷条件下,适宜降水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磷素积累量。W3(自然降水+200 mm)、P2(施磷110 kg/hm~2)处理为最优处理,当年降水量为508 mm,玉米产量可达13 119 kg/hm~2;磷肥利用效率最高,达19.7%。  相似文献   

4.
曾新明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4):27-29,39
2010年在武平县城厢镇灰砂泥田土壤上进行烟后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22.4%,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小,增产率分别为1.8%和1.5%。烟后稻最佳施氮(N)量为7.90kg/667m2、施磷(P2O5)量为1.19 kg/667m2、施钾(K2O)量为5.12 kg/667m2。  相似文献   

5.
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P2O5)施入量5.2 kg/667 m2的处理P1.5获得了单产726.5 kg/667 m2,比P2、P3、P1、P4、P0处理分别增产了0、0.7%、1.1%、2.9%、3.9%,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干物质产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磷肥利用率、磷肥生产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氮、磷、钾3因素4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探讨土壤中氮、磷、钾对水稻产量及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棠湾龙楼田洋水稻生长发育所需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水稻产量的作用大于磷肥和钾肥。通过田间试验结果,建立本地区水稻肥料效应函数,获得土壤最佳经济产量为550.83 kg/667m2。其氮、磷(P2O5)、钾(K2O)肥最佳施用量依次为:6.9、1.19、0 kg/667m2。  相似文献   

7.
沿海地区夹砂土上水稻磷肥施用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有效磷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沿海地区夹砂土上,水稻的产量并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施用磷肥的土壤有效磷临界值为24.2~24.5mg/kg,磷系数为0.52kg/667m2。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施磷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稻干物质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5.0%~27.6%;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干物质重量,成熟期增幅为23.3%~49.7%。水稻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佳施磷量为7 kg/667 m~2,同时在磷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处理E比处理B分别增加11.9%和49.36 kg/667 m~2。  相似文献   

9.
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施磷肥(P2O5)37.5、75.0和112.5kg/hm2平均分别增产24.2%、42.9%和43.2%,籽粒含磷量增加10.5%、16.7%和27.1%,植株地上部磷素总累积量提高36.1%、59.1%和78.7%。施磷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对磷素的吸收和累积,显著增加百千克籽粒需磷量。但磷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磷肥用量为75.0kg/hm2时可达到油菜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0.
纳米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丹 《中国稻米》2013,19(1):44-46
在东北单季稻种植区,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粉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粉可提高水稻产量,以施氮量为1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比等氮量常规施肥增产10.2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 m2可增收114.38元。同时,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加施纳米碳粉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本试验中以施氮量为7 kg/667 m2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44.77%。  相似文献   

11.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及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苏玉糯5号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渝糯7号一次性基施P_2O_5150 kg/hm~2的处理子粒产量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逐渐增加;同一生育时期下,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两个品种在各施磷处理下子粒中磷素占植株整体的分配比例均最高,达70%左右;雄穗和苞叶中磷素含量相对最低,各仅占植株整体含磷量的2%左右。植株磷素利用效率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75 kg/hm~2处理下较低。综合两个品种产量、磷素积累和分配在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以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较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紫云英种植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早稻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相互影响,为红壤稻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为研究对象,2015年开始在江西高安大田定位研究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早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6个试验处理:1)不施肥对照处理(CK);2)绿肥处理(G),即紫云英量22 500 kg/hm2;3)100%化肥处理(N100);4)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100%化肥处理(GN100);5)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80%化肥处理(GN80);6)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60%化肥处理(GN60)。【结果】紫云英配施全量及减施适量(20%)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保障水稻N、P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紫云英配施化肥能提高早稻整精米率、垩白与胶稠度但降低蛋白质含量。早稻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与籽粒含N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含Si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含Mg量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P、Ca、Mg吸收量对碾米品质、蛋白质含量和垩白粒率是正效应,对胶稠度是负效应。土壤碱解氮对籽粒含N量是间接正效应,对籽粒含Si量是间接负效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对籽粒N、P、K吸收量是间接正效应;pH对籽粒Ca、P含量以及交换性Ca、Mg对籽粒P含量均为间接负效应。【结论】紫云英22 500 kg/hm2还田并减施20%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聚磷酸铵溶液在春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东北典型黑土上设置聚磷酸铵新型液体氮磷复合肥溶液的不同用量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及农田磷素盈余状况的影响,明确聚磷酸铵溶液在玉米施用上的最佳施用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磷养分投入量在75 kg/hm~2时,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及磷素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两年的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5.0%和24.5%;当施磷量超过75 kg/hm~2时,产量不再显著提升,磷肥利用率逐渐降低。试验期间内,磷养分投入量在75和90 kg/hm~2处理的土壤磷盈余为分别为-19 kg/hm~2和2 kg/hm~2。通过综合分析两年的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和农田磷素盈余量情况,确定聚磷酸铵溶液最佳施用量为75~90 kg/hm~2,可满足当季玉米的高产养分需求,减施磷肥达15%~20%,达到减肥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使超级早稻显著增产,株两优819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而陆两优996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2)两组合N 225 kg/hm2处理较N 150 kg/hm2处理显著减产;(3)两组合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4)超级早稻产量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与粒叶比呈负相关;(5)随施氮量增加,两组合的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N150 kg/hm2能使超级早稻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获得较高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品种宁吉198为试验材料,设6个磷肥量级,对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磷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所有处理N、K2O用量一致,确定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最佳磷肥施用量。玉米生育期内取样测定,分析不同磷肥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磷素积累量、磷肥利用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180 kg/hm2表现最佳,与其他处理相比植株磷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对子粒贡献率上升8.57%~26.28%,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5.71%~11.44%,产量增加4.9%~17.7%。滴灌水肥一体模式下磷肥施用量180 kg/hm2可以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植株磷素积累转运量和肥料利用率,产量最高可达14 492.13 kg/hm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2年产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最高产量下对应磷肥施用量为175.43 kg/hm2,是银川平原引黄灌区磷肥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