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对小兴安岭东折棱河林场2种不同类型的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进行调查,应用重要值、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对2种不同红松林乔灌草三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认为,云冷杉红松林总体物种丰富度、信息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椴树红松林。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长白山区野生刺五加种群资源现状、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进行研究,分析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主要灌木物种的重要值及种群个体数量估算,结果表明:野生刺五加种群主要分布在阔叶红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和云冷杉林群落内,阔叶红松林内种群区域分布频度最大,部分区域已形成优势群落。云冷杉林内乔、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R)均为最高,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S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W)最高,而丰富度指数D2和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低。杂木林内丰富度指数(D1、D2)最高,蒙古栎林内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高,说明云冷杉林内刺五加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其他林内由于人为采挖严重,群落相对不稳定。刺五加在阔叶红松林的灌木层占有较高重要性,重要值最大,其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杂木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  相似文献   

3.
<正> 在小兴安岭的原始红松林内,极少能发现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幼树。而距红松林很远的云冷杉林内及云冷杉、白桦和落叶松混交林内,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幼树都很多,而且生长良好。红松球果大而重,成熟后果鳞亦不开裂,种子不飞散,凭借风力不可能有那么远距离的传播。为探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在黑龙江省红星林业局红旗林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是动物在吃食和搬运松籽的过程中,为红松传播了种子。其中,星鸦就是主要传播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土壤温度的定位观测(土壤深度5cm处)及分析,长白山北坡3种不同林型土壤氮矿化速率表现为季节动态变化,与土壤温度季节动态变化比较相似。在不同月份氮矿化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在7、8月份时,氮矿化速率最大且红松云冷杉林土壤氮矿化速率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和岳桦云冷杉林。而在11、12、1~3月份之间氮矿化速率比较低且变化比较平稳。主要是因为温度对氮矿化速率起限制作用。就不同林型而言,阔叶红松林土壤年氮矿化量是44.13kg/hm2.a为最高,其次是红松云冷杉林31.3kg/hm2.a和岳桦云冷杉林25.73kg/hm2.a。因此阔叶红松林土壤供氮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5.
选取东折棱河自然保护区2种不同红松林林型(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采用乔、灌、草生物多样性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林地结构特征对红松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2种不同红松林林型的乔、灌、草3层的生物多样性大小进行分析比较,利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对比分析2个林型内部各层次的生物多样性、2个林型之间相对层次的多样性及2个林型总体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林型乔、灌、草3层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多样性随植被所处林层高度的提升而递减;云冷杉红松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多样性均大于蒙古栎红松林,其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小于蒙古栎红松林。  相似文献   

6.
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臭冷杉-红松林和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臭冷杉-红松林8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66种,隶属34科56属,阔叶混交林6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77种,隶属33科62属。从不同群落类型同一植被层看,臭冷杉-红松林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小于阔叶混交林,两种群落类型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而草本层差异明显,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仅臭冷杉-红松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略高。从同一群落类型不同植被层看,两种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其中臭冷杉-红松林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略高于乔木层,而阔叶混交林中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基于28个20mx90m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本文分析了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Pinuskoraiensis)林和云冷杉林(也叫暗针叶林)群落交错区优势树种之间的竞争及动态。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群落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是以云杉(PiceajezoensisandP.koraiensis)和冷杉(Abiesnephrolepis)为优势的群落,并在达到平衡时冷杉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度的77.1%):另一种是以红松或云冷杉和阔叶树占绝对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并在达到平衡时,阔叶树在阔叶红松林中占相对优势度的50%,在云冷杉一阔叶林类型中占66%。同时,本研究说明:(1)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都是长白山气候顶极群落:(2)交错区具有过渡性质:(3)森林群落的分化结果说明演替的方向受局部生境的影响。图1表3参24。  相似文献   

8.
松树之王     
金岗界,位于镇江地区溧阳县横涧公社深溪界大队境内,隶属于该县龙潭林场,毗连安徽省广德山区.那里有一小片马尾松林.1982年7月,我们在松林内调查了1亩标准地,其结果是:株数11株,平均胸径55.4厘米,平均树高25.7米,立木蓄积30.98立方米.林内最大的1株树,胸径87.2厘米,树高30.5米,单株立木蓄积7.8立方米,可以称得上我省的松树之王.  相似文献   

9.
森林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森林的热量平衡是森林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也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森林热量平衡各分量的特点与变化规律,我们于1960年至1965年,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红旗林场(北纬48°19′,东经129°29′)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观测点设在坡度5°以下、地势较平坦的落叶松林、红松林和臭松林中。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 Rupr.)林龄60年,平均高24米,平均胸径23.7厘米,郁闭度0.45。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 Sied et zucc)林龄180年,平均高25米,平均胸径42.5厘米,郁闭度0.71。臭松林(Abies nephrolepis Maxim)林龄45年,平均高8米,平均胸径13.2厘米,郁闭度0.87。观测用的标准地面积为20米×20米。对照点设在林区空旷地上的气象观测站内。  相似文献   

10.
毕湘虹  魏霞  邓勋 《林业科技》2006,31(6):18-21
对天然红松林与人工红松林大型真菌及发生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天然红松林内大型真菌为211种,林木病害主要以立木腐朽菌危害最为严重;人工红松林大型真菌种类为47种,林木病害主要以枝干和叶类病害危害最为严重。单一树种的人工红松林直接影响到大型真菌种类的减少,又形成了适合病原真菌流行的高密度和大面积的适宜寄主,从而造成侵染性病害的严重发生。这说明,真菌生物多样性是随着林内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1.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树种竞争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块落叶松-云冷杉间伐实验样地为对象,采用6个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研究林木竞争状态在20年间(1986~2006年)的变化及间伐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竞争能力最强,其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红松和其他阔叶树的竞争能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随着林分生长,落叶松的竞争主体地位受到了来自其他针叶树云冷杉、红松及阔叶树种的威胁。该林分竞争关系近期相对稳定,但有从落叶松-云冷杉林向阔叶树及红松林发展的趋势。间伐影响种间竞争关系和林分平均竞争水平,影响程度与间伐对象的选择与间伐强度有关。林分竞争水平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2.
对3种典型林型(原始红松林、蒙古栎林、云冷杉林)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物理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并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容重最小,孔隙度最高,含水率最高,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好;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迭(26.73±3.15)g/kg;3种林型样地表层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质量分数比重很大,为41.22%~45.01%,而人类各种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可见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3种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阔叶红松林(山地暗棕壤)、云冷杉暗针叶林(山地棕针叶林土壤)和岳桦林(生草森林土)的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01年9月在长白山进行了土壤实验。利用增加土壤样柱的含水量,将土壤含水量分为9%,、21%、30%、37%和43%5个等级,土壤样品分别在0、5、15、25和35的温度下保持24小时。阔叶红松林土壤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21%~37%),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37%;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2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37%。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14.
关于红松林林分群体林龄测定方法,在森林调查中,一直沿用全林平均木法和分径阶标准木法。一个是伐取一株林分平均直径的立木,实测年龄作为林分林龄;一个是分径阶按各径阶株数比例关系,分别伐倒多株立本实测年龄,然后再计算林分林龄。前法因红松天然林具有复层、异龄、混交和幼龄期耐荫的特点,林分中立木个体年龄差异悬殊,几个世代同堂,因而利用平均直径的立  相似文献   

15.
叶子是林木制造有机质的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光合作用的强弱和林木生长的速度。因此,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叶面积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探讨长白山林区阔叶红松林中各树种叶面积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我们曾对灌木柞树红松林,蕨类云冷杉红松林、灌木阔叶红松林内同一树种同一年令同一树冠部位的单位叶干重的叶面积(厘米~2/克)进行了分析对比(如表1)。  相似文献   

16.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县这一生态敏感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6~2009年野外实测样方数据,对其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栎类林、云南松林4个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其总生物量为13 745.23万t,总碳储量为6 762.13万t,平均碳密度为88.9 t/hm2.其中云冷杉林生物量最大,占全县总生物量的50.3%,其碳密度也最高,为113.31 t/hm2.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红松种群热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量热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不同器官间的热值差异很大,多年生枝,1、2年生枝,多年生叶和1、2年生叶分别与皮、主根、干、侧根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多年生枝,1、2年生枝与侧根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从全株植物的平均热值角度分析,枝叶皮干根,对于枝和叶,多年生的热值要高于1,2年生的热值,对于根来说,主根要高于侧根。不同径级间的热值差异极显著(P0.01),随径级增加而呈明显的波浪形分布。不同季节的红松热值不同,秋季热值高于春季。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红松的热值高于阔叶红松林红松的热值,以侧根热值差距最大,差值为3471J·g-1,树干的热值差距最小,差值仅为1075J·g-1。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是红松的故乡。不久前,我们到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的朗乡林业局,对红松林进行了实地考察,目睹了红松林的风采。   进入红松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壮观的原始森林景观。林中红松高大挺拔、巍然屹立,高的可达 30多米,粗的要两人合抱,树龄长的已达 500余年。林中混生的云杉、冷杉、风桦、水曲柳、黄菠萝、紫椴、栎树等树高都在 20多米。数量众多的藤本植物如狗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等,或缠绕于树干之上,或悬挂于树枝之间。作为原始林重要特征的枯立木与倒木在林中比比皆是。倒木上长满了青笞,有的木材已完全腐朽,…  相似文献   

19.
红松立木心材腐朽比较普遍,尤其是成过熟林。立木伐倒后,可以见到伐根心腐直径,但腐朽长度难以测定。为此,笔者在小兴安岭榛子椴树红松林进行了枯倒木腐朽调查,得到伐根腐朽直径(D)与腐朽长度(L)的关系式(r=0.9904)。为便于野外估测和记忆,特将公式简化为  相似文献   

20.
贾丹  王刚  王文帆  陈迪 《森林工程》2013,(6):33-35,61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地表生态系统、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健康等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RAPD技术分析牡丹江地区的3个林型及其3个不同林龄共9块样地的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3种林型内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微生物构成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