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稻苞虫是我国稻区常发性害虫,1979年起,国内已把稻苞虫统一称为水稻弄蝶。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有12种为害水稻的稻弄蝶。由于它们多是同属或近似种,在种的区别上常常混淆不清,在测报调查上也常发生搞错种名的现象。如过去常把曲纹稻弄蝶或幺文稻弄蝶混作直纹稻弄蝶一种,甚至把隐纹谷弄蝶也误认为直纹稻弄蝶。南方过去所谓的隐纹谷弄蝶(隐纹稻苞虫),实际上99%都是南亚谷弄蝶,它们各自的生境很不相同,发生期和发生量也随种的不同而有差异。为搞好测报调查,分清种类,我们将12种稻弄蝶的名录及分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观察,贺县水稻弄蝶的发生量,不同年份及不同世代间变动很大,其中影响害虫发生量诸因素中,寄生性天敌是主要因素之一。 我区稻弄蝶寄生天敌已知有2目13科57种。在贺县发生量最多的有广黑点瘤姬蜂、苞虫黄姬蜂、稻苞虫凹眼姬蜂、螟蛉悬茧姬蜂(异名:螟蛉瘦姬蜂)、稻苞虫姬小蜂、螟蛉绒茧蜂、斑翅悬茧蜂(异名:螟蛉黄茧蜂)、广大腿小蜂、银颜筒寄蝇、赛寄蝇、黑盾阿克寄蝇、黑胫鞘寄蝇及四种卵寄生蜂等。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二代发蛾量较大。过去由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预报方法不够准确,影响了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为了寻找较切合本地区二代发生量的预报办法,笔者根据本地区1976年以来的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找出影响稻纵卷叶螟二代发生量的主导因素(温雨系数与蛾初见期)。试图用回归分析法来探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索水稻稻弄蝶有效的监控技术,解决传统固定花圃定时系统观察法受气象影响大、监测费时、确定虫种难等问题。【方法】于2017年在稻弄蝶发生期应用带蜜紫色粘虫板的害虫诱测装置与固定花圃系统观察法开展了害虫的对比监测试验研究。【结果】带蜜紫色粘虫板的害虫诱测装置与固定花圃观察法监测稻弄蝶主害时期的成虫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趋势及成虫高峰期趋于一致,成虫高峰期与田间成虫羽化高峰期也相吻合,以害虫诱测装置监测效果最为明显,具有诱集量大、峰型明显、预测准确性高等特点,优于固定花圃系统观察法,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其诱测影响较小。【结论】带蜜紫色粘虫板的害虫诱测装置监测稻弄蝶成虫简便易行,监测效率高,监控效果好,成虫高峰期及诱量,可作为简化精准预测害虫发生防治时期及程度的重要依据,适宜于水稻稻弄蝶发生区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使用。  相似文献   

5.
直纹稻弄蝶的幼虫通称稻苞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70年代中期以前,在陕西稻区的丘陵和浅山区的部分稻田发生为害,发生面积约2万亩左右,目前,稻苞虫发生已增至40万亩左右。已由少量发生局部为害演变为大量发生普遍为害,成为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我们分析了历年资料,对其为害演变的主要原因作了一些研究,并对稻苞虫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实践,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二化螟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一、二代发生量大、为害猖獗。据已往资料,二化螟越冬场所主要是稻根、稻草和白茭白;也有认为少量在杂草及春花植株中,但对后者并未引起重视,测  相似文献   

7.
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09-2010年稻藕套种田及常规种植田的3种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到乳熟期内每5d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量系统调查1次,共调查11次.结果表明:套种田比常规田病虫害发生轻,且总体差异显著.因此,从植保角度来看,稻藕套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莲藕和水稻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8.
8~11月在福建省沙县稻田调查,发现稻弄蝶卵寄生蜂4种,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稻苞虫黑卵蜂为主。同期在稻田内挂卵调查,寄生率为5.3~14.7%,平均10.4%,10~11月初田边杂草上卵寄生率为10~39.3%,平均28.6%。11月中下旬采的卵中发现有越冬的寄生蜂,翌年3月陆续羽化。弄蝶幼虫期有7种原寄生天敌和3种重寄生天敌;前者以稻苞虫凹眼姬蜂、银颜筒寄蝇和弄蝶绒茧蜂为主,寄主多在3~5龄时被杀死。8~9月田间幼虫寄生率为30.3~75.7%,平均为48.2%,对稻弄蝶虫口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 > 旱旋田 > 水旋田 > 旱旋水耙田 > 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
劳恒  梁松世  刘在松 《广西植保》2007,20(Z1):53-56
稻纵卷叶螟是影响灵山县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和抗药性上升,给预测和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筛选出能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农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旱旋田>水旋田>旱旋水耙田>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一、发生概况和发生趋势籼型杂交水稻自从七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地推广以来,稻螟不断地发生变化。七十年代后期至1985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各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不少地区无需开展三化螟的药剂防治工作;而二化螟种群数量则在迅速上升。特别是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四川等省的大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超历史记录,并且由以前主要为害早、中  相似文献   

13.
刘康成  刘诚 《江西植保》2000,23(3):76-78
本文探讨了水稻品种,施肥水平、温湿度与稻粉虱田间发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偏地氮肥、株型松散,叶宽利于稻粉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防治稻飞虱、纵卷叶螟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姜玉红胡务义(浙江省淳安县植保站311700近年来,我县水稻稻飞虱连续大暴发,稻纵卷叶螟、螟虫发生量逐年回升,年平均损失稻谷4500吨,平均每亩损失稻谷30公斤以上。过去,我县防治稻虱主要用扑虱灵,防治纵卷叶螟主要...  相似文献   

15.
寄生于稻飞虱卵的缨翅缨小蜂(Anagrus spp.)在浙江温州地区已发现的有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5种。它们是褐稻虱、白背稻虱、灰稻虱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是抑制稻虱为害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环境因子、田间管理的不同,特别是施药治虫的影响,使不同地区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寄生率差异很大。为探明外界环境因子对缨小蜂群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我们于1977~1979年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蓝妮春 《广西植保》2005,18(4):14-16
稻纵卷叶螟是崇左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量主要取决于当年迁入虫源量的多少、迁入后的气候条件、水稻生育期以及上代的残留基数.2004年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造成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暴发为害,其严重程度为近年来所罕见.为此,根据田间虫情及苗情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其大发生特点及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今后的测报及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郑宏海,黄裕火,包启彪,蔡春裕,蔡灿(浙江省象山县病虫测报站315700)水稻二化螟以第一代为害最重,正确预测这一代的发生量是争取全年主动防治的关键。以往一代二化螟的常规预测以冬后虫口密度为主要依据,由于在稻根内越冬的幼...  相似文献   

18.
中华稻蝗为害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孙运达,孙从法,王信远(山东临沂地区植保站276001)根据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不同虫口密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应用通径分析,测定中华稻蝗危害对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部分稻区设点系统调查当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水稻生育情况及稻螟发生为害规律和螟害程度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螟害程度差别的原因。初步论证了结合农业技术分阶段连续压低稻螟虫源数量对抑制螟害可以起显著的作用,应尽可能作为稻螟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越冬防治压低稻螟发生基数,不仅可减轻前期的螟害,对压低稻螟后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结合农业技术进一步压低虫源能更有效地控制螟害。结合农业措施分段连续压低虫源的效果与措施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非完全有利于三化螟的发展,螟害也不一定加重,相反,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主害代为害中稻损失测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些年来,已经由过去的偶发性害虫上升为常发性害虫,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2010年,孝感市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市植保站在孝南区新铺镇设置的中稻病虫防治对比展示区中的不防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