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contro-versa 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尚未在春小麦上发现,即使有时春季气候条件适合冬孢子萌发和侵染。每月从大田采集病穗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经1—3年,并于室内测定萌芽力。7月到1月采集的冬孢子萌芽量  相似文献   

2.
红花锈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病为害特征为叶片干枯,植株早衰,含油量下降,地下茎感染,使许多病株在营养期萎蔫死亡。初侵染源——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和冠毛上;散落田间时也能侵染。冬孢子人工接种下侵染真叶,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起作用。新鲜冬孢子有少量萌发,隔年冬孢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冬孢子萌发温度极限为10至33℃,适温18至28℃,最适温度为25℃。冬孢子水滴上萌发率低,红花幼苗榨出液具激发作用;而夏孢孢子水滴上萌发远高于榨出液。冬孢子干藏可存活两年.夏孢子残存期可延续166天以上。共鉴定87份红花种质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但无一表现免疫。  相似文献   

3.
红花柄锈菌锈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10~32 ℃,以25℃为最适萌发温度,萌发率高达95.5%,芽管伸长18.7μm.锈孢子在10~28℃之间都能侵染红花,使其发病.最适侵染温度23℃,此温度下的潜育期最短,病情发展最快,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是83.3%和54.2.10℃下发病最慢,10℃和28℃发病都较轻.温度过高和过低都抑制锈孢子的萌发和侵染.此结果为锈病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Kuhn)]在美国,苏联广大地区,在巴尔干,在德国地势较高的小麦栽培地区,是为害小麦的真菌。由于小麦栽培的精耕细作及随之产生的轮作的“减少”,在许多栽培地区,地上厚垣孢子的污染,明显增加。矮腥孢子在地里可以存活几年。麦苗受侵染几乎都是从土壤引起的。所以显然用种子处理剂很少能获得预期的结果。所以对矮腥的防治问题还没有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5.
小麦稈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受許多因素的影响。試驗証明:在田間直立过冬的麦稈上的冬孢子比在麦垜上的冬孢子萌发好,尤以晚播小麦在秋季低温下形成的冬孢子萌发更好;萌发方法以水滴正放为最优;用化学药剂处理方法对克服冬孢子的休眠期没有明显作用;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9°—20℃,最适温度为12°—16℃。  相似文献   

6.
矮腥菌和普腥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好几方面不同。矮腥侵染几乎都是以土壤带菌为侵染原的,而普腥侵染可以从土壤里或带在种子上的孢子起始的。矮腥孢子在商品麦田的土壤里,不种麦子也至少可存活7年,而完整病颗里的孢子,在试验小区的土壤里可以保  相似文献   

7.
姚卓  陈万权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植物保护》2014,40(3):122-126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Kühn, 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 置于5 ℃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 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 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 ℃,夜晚18 ℃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8.
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研究小麦根腐叶斑病菌(Bipolars sorokiniana)在不同条件下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结果.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的孢子可在pH2.2-12.4的磷酸缓冲液中萌发,萌发的温度范围为3-39℃,最适温度22℃.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4-37℃,生长的pH范围为2.7-10.3,最适PH因培养基和接种方法不同而异.产孢温度11-35℃,适温20-24℃.碱性培养基(pH9以上)和黑暗下产生的孢子细而短,延迟孢子成熟,光照则促进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萌发力及其侵染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3年系统测定试验,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在室内和水泥池的土中可以存活5—6月。在种植油菜、苕子、蚕豆、小麦的露天水泥池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均有萌发力。在油菜、苕子、小麦3种越冬作物大田土中越冬的厚垣孢子的萌发率以油菜田最高,为2.04‰。越冬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数量大,萌发率可达0.4%—2.97%。稻茬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和在3cm浅土中的厚垣孢子,其萌发率分别较冬闲田或冬作田土中和15cm深土中高。越冬厚垣孢子可以侵染早稻的种子、芽鞘、苗叶和苗根,并引起穗期发病。用水泥池内和种子上越冬的厚垣孢子液注射稻穗和涂抹穗苞均可致病。在上年发病的水泥池栽种水稻亦能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0.
魏哲轩 《植物检疫》1996,10(5):267-268,274
小麦矮腥黑穗病孢子不同药剂处理发芽试验魏哲轩(连云港动植物检疫局222042)小麦矮腥黑穗病TiletiacontraversaKühn(TCK)孢子萌发,是学术界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很多学者都在进行研究。试图在温度、湿度、光度及pH值等方面索求促其萌...  相似文献   

11.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1,5(5):340-341
引言目前,各口岸所鉴定小麦矮腥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以下简称TCK)主要是测量其孢子大小、网目大小、网脊高及胶鞘厚度来加以判断,只有找到非常典型的矮腥孢子才能出证。事实上,在进口的小麦中常混有大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其上的腥黑穗孢子与 TCK 孢  相似文献   

12.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overla Kuhn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对象。每年我国在进口粮中经常截获小麦矮腥病瘿以及通过种子的洗涤检验的方法来检出小麦矮腥厚垣孢子。本方法是通过对被测的矮腥厚垣孢子的染色处理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的重寄生物,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为芽枝孢(Cladosporium)的一个种。经与近似的重寄生芽枝孢比较,存在形态上和培养特性方面的区别,因此,确定应另立新种,称为粉霉芽枝孢(C.erysiphicola sp.nov.)。该菌不但能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还能侵染枸杞白粉病菌及小麦白粉病菌等。对上述几种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侵染,出现穿入孢子、缠绕菌丝、腐蚀孢子及使孢子萎缩等现象,有希望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该菌在培养基PSA及PDA上生长繁殖良好,其分生孢子除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外,在蒸馏水中也能萌发。萌发的温度在27℃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17.
园林菟丝子生防真菌喷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溶睦真菌孢子萌发和温度对菌种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蔗糖可提高细交链孢孢子的萌发率,1‰吐温能使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孢子提前萌发并提高萌发率,对于半裸镰孢孢子,2%蔗糖,1‰吐温和无菌水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菌种的致病性随温度升高而加强,半裸镰孢和细交链孢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侵染。  相似文献   

18.
江辉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保护》2012,38(2):120-123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特性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得数据.5℃和10℃不同培养温度下,参试菌株的萌发率和萌发过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采集年份不同菌株在相同培养温度下,萌发过程和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保存年限的增长,菌株冬孢子的萌发率会逐渐下降,但在常温下放置8年左右的部分菌株仍然具有萌发能力.不同的菌株萌发对温度确实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结果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定殖、传播以及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粱花黑穗病(Ustilago Kenjiana Ito)是我国高粱上发生的一种病害,对产量影响轻微。冬孢子萌发适温是25-30℃,在水滴里萌发率最高,最适pH是6.0-6.5。在不同营养液里以酵母汁及花粉汁里萌发率最高,在人工培养基上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是5.9.碳源以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果糖里生长最佳。氮源以蛋白胨和天冬素生长最好.菌瘿黑冬孢子变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冬孢子在室外可存活一年半,在土壤里经一冬便丧失生活力,室内能存活三年.以冬孢子接种土壤和种子均未发病,属于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冬孢子在高粱孕穗或尚未开花的小花护颖与外颖缝隙中侵入子房,而不是在开花期或开花后侵入,也不是从柱头、花柱或其它部位侵入,当年尚能重复侵染.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海拔对天水市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夏孢子萌发的影响,于显微镜下观察天水市低、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及融合情况,并对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温敏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9℃,萌发率分别为64.72%和54.21%,高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在12~16℃之间,平均萌发率为59.09%;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都存在芽管融合和孢子融合现象,其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异核率为6.13%,超过了其无性阶段变异的阈值1%。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10个温敏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趋势不同,其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和低亲和力磷酸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与毒性变异相关的易化因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模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由于海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