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棉花高产与从现蕾、开花至秋季气温下降到20℃之间的天数、积温、日平均温度和阴雨日数等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一、夏棉高产的农业气象条件1、积温。积温统计资料表明,棉花从开花到吐絮需≥10℃的积温1450度·日以  相似文献   

2.
据陕西关中棉区五个县1955~197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棉花全生育期(4月11日播种至10月20日早霜来临前)的日照率在50%以上。≥10℃的活动积温为4145.9℃,旬平均气温≥15℃的生育期173天,活动积温为3867.96℃;从6月中旬到8月下旬现蕾、开花、结铃期每旬的平均温度均高于24℃,光、热条件较好。但是,约有70%的年  相似文献   

3.
选用1980~2011年华南地区111个及周边地区39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基于ArcGIS10.0平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IDW、Kriging、Spline等插值方法模拟了华南地区≥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10℃活动积温空间模拟方法与IDW、Kriging、Spline等插值方法相比,解决了积温空间分布模拟复杂性的问题,并考虑了≥10℃活动积温受海拔、经纬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适合于较大范围的积温数据空间化模拟。另外,1980~2011年华南地区≥10℃活动积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经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研究区西部云南地区受地形的影响变化幅度强烈,在研究区东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夏棉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发展夏棉需要的气候资源据研究,夏棉亩产皮棉50公斤,霜前花率达70%以上所需要气象条件为播种至出苗需大于10℃的活动积温130℃;出苗至现蕾700℃;现蕾至开花620℃;开花至吐絮1400℃。从播种至吐絮共需2850℃,日照800小时,降水量470毫米。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气候对棉花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盐城市300万亩棉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常年≥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4500~4600℃,≥10℃期间的日照时数在1300小时以上,棉花生长期内降水量平均755~799毫米。一、气象要素对棉花生育的影响分析了大丰县1980~1989年10年的气象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邯郸地区全年≥0℃积温4800~■000℃,≥15℃积温3800℃左右;5月下旬至10月上旬≥15℃积温3300℃左右。根据我们历年对中10,辽9、中14、中16等品种在常规密度下的试验示范结果和气象资料统计,共需≥15℃积温3400℃左右,和本区夏棉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地处北纬38°43地到43°26′,东经118°53′到12°46′之间,年活动积温大部分地区在2900℃至3600℃,无霜期在130天至180天之间。辽宁农业传统上属于一年一熟春播耕作区,但从辽宁的气象条件看,部分地区实际上是种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一、从辽宁自然条件与夏播大豆品种现状看可行性 1、辽宁主要麦区可供夏播大豆生长发育利用的时间和积温情况 (注:表1统计的可供夏播大豆生长利用的气象因素的情况,是1961——1970年10年气象资料的平均数,夏播大豆以7月16日出苗计算) 从表1看出,在我省复种大豆面积较大的地区,可供大豆生长发育(从出苗至成熟,下同)利用的活动积温约在1550~1830℃之间;有效积温约在840~950℃之间;可生育天数在72~87天之间。  相似文献   

8.
<正> 呼伦贝尔盟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气候冷凉,雨量充沛,为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高海拔,高纬度,有利于马铃薯开花结实,是减少病虫害发生,防止种性退化的天然屏障,具有进行杂交育种、良种繁育良好的生态条件. 其一,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温度-5~5℃,最高、最低温度为37.5℃和-39.2℃,≥10℃活动积温为1900~2400℃,≥5℃积温为1700~2618℃.日照时数2500~3100小时.6、7、8月≥10℃为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疆北疆主要植棉区10个气象站1961—2017年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 ℃积温、≥15 ℃积温、≥20 ℃积温、无霜期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北疆主要植棉区的热量资源及产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现自东向西升高趋势,相差较小;≥10 ℃、≥15 ℃、≥20 ℃积温和无霜期也呈现自东向西增多趋势,其中无霜期相差19.4 d。(2)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 a)-1;≥10 ℃、≥15 ℃和≥20 ℃积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累积距平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4年、1995年和2004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4.1 ℃·(10 a)-1、66.7 ℃·(10 a)-1和99.3 ℃·(10 a)-1;≥10 ℃、≥15 ℃、≥20 ℃积温的持续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3)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无霜期在1992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延长了11.1 d;≥10 ℃积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19.2 ℃;≥15 ℃积温突变不明显;≥20 ℃积温在200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418.7 ℃。(4)棉花单产与趋势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气象产量波动性较大,单产与热量资源的相关性较高;热量资源的增加对棉花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5)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提升起重要作用:丰收年景普遍表现为积温较常年多,光热条件好;歉收年景表现为热量减少,无霜期缩短,光热条件差,降水量略偏少;平常年景表现为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时间略多于常年,整体光热条件一般。  相似文献   

1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属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35~143毫米,年蒸发量2190~2638毫米。光、热资源丰富,大于10℃年积温在4000℃以上,日均温≥10℃持续214天,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213天左右,为灌溉农业,春季枯水期长,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下来,8月份水量较充足。1987年以  相似文献   

11.
兴粳11号由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与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是以松辽0519为母本、长白19为父本配组,品种间有性杂交,经穿梭育种、系谱法多代选择而成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35 d左右,抗性好、米质优、活秆成熟,2022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适宜≥10℃活动积温2 600~2 700℃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强盛3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盛31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98年以自选系盛918玉米自交系为母本,盛919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在1998~2003年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为坚秆、大穗、抗旱、抗病和抗倒等特点,丰产稳产性好.全生育期需≥10℃积温2 700℃·d,该品种属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3.
四单158由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1992年育成,组合D387×丹340-3.该品种属于晚熟品种,需≥10℃积温2 800℃·d.1993~1998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我省中、西部地区的西单2、新铁10、新铁12、吉单159、掖单19适应区内种植.种植密度一般每公顷4.5~5.0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14.
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单3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所用自育系太961/海9-21为亲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0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需≥10℃活动积温2 750℃·d.1997~1999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高产、多抗,适宜春播中晚熟区高水肥地推广种植,密度45 000株/hm22.制种时父母本行比1:4种植,母本播后7天播父本。  相似文献   

15.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新玉9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玉9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1989年育成,1998年审定的早熟玉米新品种,需≥10℃的活动积温2 400℃* d左右.该品种为南疆复播玉米适宜品种和目前北疆非传统套种最佳玉米品种.至2001年累计推广种植近10万hm2。  相似文献   

16.
1自然条件宁夏百吉县属典型的半干旱黄士丘陵沟壑区,海拔1688~2633m,马铃薯生产的年度自然条件是,年平均温度5.3℃,≥10℃积温1669.6~2450.8℃,≥5℃积温2500~3000℃,无霜期120~150d。年太阳总辐射122.36kcal/cm2,年生理辐射62.04kcal/cm2,4~9月生理辐射39  相似文献   

17.
鄂玉28(原试验代号T001)由恩施州农业科学院2002年组配而成。该杂交种属中晚熟玉米单交种,需≥10℃积温2760℃.d。表现为株型半紧凑、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清作适宜密度45000~54000株/hm2,套作密度37500~420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大穗玉米新杂交种安玉12号选育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玉12号(安4201)由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8年育成,组合是420×A41。该杂交种属中熟类型,适宜种植密度45000~52500株/hm2。需≥10℃积温2500℃左右,1998~2002年在各地、各级的试验和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2002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正在加速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0.
黑河地区大豆重迎茬对产量的影响及解决途径姚卫华刘发(德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黑河地区是我省早熟大豆产区,虽然活动积温不及我省南部一些县(市)高,但其主产区≥10℃活动积温仍可达到2000~2200℃,基本可以满足早熟大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