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花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传统的花生种植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户的收益。为探究更高产的花生种植技术,提高农户收益,促进花生种植业的发展,本文对双季地膜花生的综合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双季地膜花生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花生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我省地区广泛的种植。特别是在豫南地区光,热,水资源充充沛。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种植经验丰富。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地的花生种植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近几年,为了切实提高花生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积极的开展研究,选育优质花生品种,广泛开展花生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在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结合花生高效栽培技术成果和我县花生种植特点,探索我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物的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各地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也开始尝试应用各 种先进种植技术,以期提高种植效益。花生种植也是如此,花生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更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种植效 益的高低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此,需要做好花生栽培工作,提升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收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 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锦州市所处地理位置特殊,非常适合种植花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花生种植基地之一。多年来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以白沙1016为主,锦州市所生产的花生品质均优,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近几年来花生已经出口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该品种所出现的病害严重和产量低等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已经无法达到现阶段农产品市场对花生质量的要求,导致锦州市的花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花生产量进行提高,适当引进花生新品种,改善种植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徐英 《河南农业》2015,(3):39-40
<正>花生是新乡市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7.5万hm2,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多年来花生田蛴螬的发生危害,造成花生产量下降,农民为防治蛴螬而盲目过量滥用化学农药,又极大地影响了花生的品质,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为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的危害,提高花生产量与品质,2012—2014年笔者通过深入田间调查、查阅历史文献资料、走访民间花生种植专家,明确了新乡市花生田蛴螬的种类及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花生田蛴螬的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浚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花生种植,提质量、增效益,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花生生产基本情况(一)分布区域花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善堂镇南部和西部、伾山办事处东南部、王庄镇东部、黎阳街道办事处东部等,其中以善堂镇种植面积最大。这些区域地处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属于风沙土,非常适宜花生种植。(二)品种及品质随着农业部花生高产创建项目  相似文献   

7.
<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花生的种植大县,播种面积在170万亩以上,正常年景总产量40万吨。近几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花生种植年限的延长,花生早衰问题愈来愈严重。据调查,花生田间早衰率50%左右,严重地块在70%以上,早衰使花生20%~40%,品质严重下降,农民损失惨重。因此,正确认识花生早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是确保花生丰产丰收的关键。一、花生早衰的原因目前花生早衰的原因,根据试验、示范及生产调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冀西北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和引入的彩色花生为试验材料,研究覆膜双行垄种、单行垄种和平地直接条播3种种植方式对冀西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双行垄种能提高花生出苗率,且使花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明显提前,与单行垄种和平地直接条播相比,覆膜双行垄种能显著提高花生的百果重和百仁重,并能增加花生的单株结果数,因此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子仁品质也有影响,覆膜双行垄种能显著提高花生蛋白质含量、油酸/亚油酸比值。同一种植方式下,彩色花生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花生,在冀西北地区有更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临沂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作物,由于花生种植区域连年重茬种植及化学肥料与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连作障碍加重及农药残留超标、黄曲霉素含量过高等问题,影响了花生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结合多年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从优化种植结构、科学选用品种、平衡施肥、精细整地、规范播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晚收与安全贮藏等方面总结出了花生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以期提高临沂市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保障花生制品质量安全和扩大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现将该地区花生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由于受国内油料作物紧缺形势的影响,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被国家提上日程。花生也是油料作物之一,随着花生种植地产生的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商水县的花生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并且花生种植户也有连年种植的愿望。但花生的重茬问题影响到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花生重茬种植会导致花生植株瘦弱,病虫害严重,果实少且小,品质差,造成花生产量减少。重茬地块花生产量一般减少20%~30%,有些地块花生产量可减少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花生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实际种植栽培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栽培技术规范,有效提升花生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花生种植产业健康发展。1花生栽培技术要点1.1选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花生产量与品质。因此,需科学选择种植土壤,可选择沙壤土、  相似文献   

13.
韩风云  许振 《现代农业》2013,(10):55-55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的用途很多,即可以食用也可以制成食用油。食用花生即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所以种植花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花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生发展及主产区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花生主产区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分析花生主产区演变特征,对于指导生产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解放以来中国花生生产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空间变小,提高单产和品质是主产区花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产业的发展, 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种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主产区花生加工业将深入发展,进而促进花生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花生是辽宁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锐减,花生种植规模不断增长,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现已成为辽宁第一大油料作物。但在花生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植株参差不齐和徒长现象,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试验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具有矮化植株、促使根系发达、提  相似文献   

16.
适应结构调整,发展菜用花生,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又有很高种植效益.花生双膜栽培可提早播期,获取价格优势,实现高效;提高种植密度,可有效提高花生早期鲜果产量;采用多效唑化控,则能促进花生早熟,改善品质.围绕花生生产高效、早熟、高产,特提出以下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翟景先 《新农业》2014,(1):18-19
随着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灯塔市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发生了变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对灯塔市大田作物水稻病虫的测报工作,以及发布防治措施,调查防治效果,总结出灯塔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花生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是被广大农民朋友普遍种植的一种作物。花生的栽培管理技术性也相对较强,为了提高花生种植效果,提升花生品质和产量,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其播种时间、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深度等各个环节均会影响到花生的种植效益。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花生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深耕整地。花生生长发育适合的土壤条件为排水良好、  相似文献   

19.
我县花生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年产量可达80万吨左右,是东北花生第一县。所产花生品质优良,无黄曲霉菌感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花生产品已不能满足人民需求,建设花生深加工企业可促进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本文就花生深加工的几项工艺做一介绍和分析,以推动花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简单地介绍了花生麸的相关概念及其施用方法,通过分析施用花生麸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来探讨施用花生麸对水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了解花生麸这类有机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合理施肥,保障水稻生长品质,获得更多的水稻产量,从而为水稻的种植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和肥料种类,对于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