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白先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79-6581,659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冰雹天气及其预报方法。[方法]针对桂林地区的冰雹发生情况,结合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总结分析影响桂林地区冰雹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探索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结果]桂林地区每年都会出现1~2次冰雹,冰雹发生受地形影响明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春季,且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冰雹十分有效,桂林地区冰雹的回波单体强度≥50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液态水含量≥40 kg/m2,常配合有中气旋,冰雹很强的时候,还会出现三体散射特征。冰雹的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结论]该研究为冰雹的预报、人工消雹和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出现的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资料表明,短时强降水比冰雹的回波强度弱,对流高度也明显降低,但一般均≥45 d Bz,回波顶高≥10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短时强降水为絮状混合型。冰雹云的强回波平均顶高≥12 km,明显高于短时强降水云体。冰雹云的垂直液态含水量明显高于短时强降水云体。这些特征可为两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滇中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反射率强度及高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灾害时雷达反射率的强度及对应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冰雹灾害发生时雷达反射率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应高度的区间分布情况。对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预报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冰雹灾害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20日金塔县出现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冰雹最大直径为10 mm,持续时长约30 min,此次冰雹灾害天气致使金塔县1 006.93 hm2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 291万元。该次冰雹天气过程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金塔县气象观测资料对冰雹天气过程实况、天气影响及预报服务等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避免冰雹灾害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更好地做好冰雹天气预报。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上旬黑龙江省鸡东县出现的一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找出区域性冰雹的着眼点,以提高冰雹天气的预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1976-2004年29a海晏县冰雹气象资料从天气时间变化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海晏县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影响地区为金滩乡、银滩乡、哈勒乡、甘子河乡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地区;造成海晏县冰雹的天气系统为高原低涡型、西北气流型、西风短波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为最多,占总次数的40%。并对海晏地区冰雹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预报因子,为此在今后的预报和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谋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天气学、物理量计算等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冰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阜新地区降雹天气形势分类归结为高空槽型、高空涡型、西北气流型和横槽型4个类型。平台通过程序代码建立有短期、短时、临近预报模式的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判断天气类型,利用micaps实时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观测资料数据中的5个降雹物理量因子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因子指标判断,因子指标代入降雹判别方程,自动运算、自动判断是否有冰雹发生。通过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建设,使预报员增强了对降雹天气的理解和预报冰雹的能力,提高了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2019年7月27日下午,在冷涡的影响下,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本文主要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强对流天气雷达个例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了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27”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受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在27日14时霍林郭勒市西北上空出现强对流云团,并逐渐向东移动,受高空冷涡与低层低涡辐合系统影响霍林郭勒市北部出现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赤峰市的CINRAN/CD型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体扫描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产品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20日发生在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的一次强降雹过程,发现在冰雹发生前后VIL值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这对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以及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及时发布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采用了MICAPS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7月27日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冰雹天气过程主要由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大的K指数、较大的比湿条件、较强的垂直运动、地面辐合等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均冰雹日数虽然表现出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夏季多发,以5月最多。冰雹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破坏性强,尤其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应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人工消雹作业,降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宿州灵璧处于安徽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每逢汛期便成为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且往往爆发的强对流天气强度强,种类多,如龙卷、冰雹、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等都时有出现。本文从汛期天气气候概括、预报服务总体情况、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等方面对灵璧县2014年5~9月预报服务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县局预报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基于CINRAD/CA雷达的2次强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表现特征,利用山西北部大同地区CINRAD/CA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12年7月5日广灵县冰雹和2011年7月21日左云县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冰雹天气低层逆温层较厚,短时暴雨逆温层浅薄;(2)冰雹天气强回波区所在高度在-20℃等温线之上,短时暴雨在0℃层等温线以下;(3)冰雹天气65~60 dBz回波所在高度超过短时暴雨4~5 km左右;(4)冰雹天气低层有弱回波区、中高层有悬垂回波;(5)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区及风暴顶辐散是冰雹天气的特征,深厚的湿层及急流长时间维持是短时暴雨特征;(6)冰雹天气低层风向顺转中层逆转高层顺转,短时暴雨风向整层顺转;(7)降雹过程有持续高VIL值及对应大的梯度变化值,而短时暴雨VIL跃升量很小。  相似文献   

15.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研究潍坊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特点,减少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为日后的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剖面和探空分析,同时结合雷达和卫星云图等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成因分析,得出此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特点和类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分列出的高空槽。冰雹发生在2日的下午,此时低层升温明显,能量充足。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从而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经常给地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对陇东地区短时强降水、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谈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随着天气预报被广泛认识、利用,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越来越显示出优势,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不仅给工矿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研究天气,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进程,不仅要研究长期、中期、短期预报,更要重视研究开发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预报,在短时内更加准确预报天气,进而影响控制天气,防御和减免短时和临近天气带来的突发性灾害,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经常给地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对陇东地区短时强降水、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以期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6—9月大连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即短时强降雨(4次)、雷暴大风(3次)和冰雹(2次)3种强对流类型进行了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探空资料中K指数适用于短时强降雨识别;CAPE值与探空距离强对流时间密切相关;较大的高低层的温差有利于识别雷暴大风和冰雹;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判别;较大的0~6km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雷暴大风识别.最大回波强度和所在高度,短时强降雨小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弓状型雷暴大风相对于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类型的雷暴大风有更长的预警时间提前量;雷暴大风和冰雹的VIL值都相对较大,不利于区分两者.研究结果为大连地区强对流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