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吉才     
<正> 蓬溪县新会乡七村四组蚕农周吉才全家四口人,从1983年以来,依靠栽桑养蚕,勤劳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重点户。为了脱贫致富,1983年他栽桑0.5亩,1984、1985两年又栽小桑园4亩。他家另有四边桑500—600株。1985年他家分别饲养普种2张,原种8张,共收入1000元。1986年养蚕收入及共育小蚕和穗条以及桑园间作等全年共收入2900元。1987年计划养蚕14.5张加上共育等力争  相似文献   

2.
<正>1995年茧丝绸行情严重下滑,全国的蚕业生产陷入了历史未有的困境.我市也和全国一样,桑园面积从原来的21.3万亩减少到6.2万亩,年饲养蚕种从51.4万张减少到16.4万张,蚕桑技术队伍痪散,养蚕设施毁坏,科学技术倒退,生产管理失控,蚕茧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但是,地处我市南大门的富安镇蚕桑生产却呈现一派盎然生机.全镇18500亩桑园面积相对稳定,管护正常,生长良好.1995年至1997年:分别饲养蚕种78510张、61528张、64783张,生产鲜  相似文献   

3.
<正> 会东县是我省的新蚕区。该县中心乡郑家坝村一社郑仕举家有四人,劳力三个,承包土地7.5亩,荒山20余亩。除两亩水浇田外,其余全是旱田、旱地。郑仕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凭着自己的决心、智慧和勤劳的以手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荒山、荒坡栽桑养蚕,1982年起年年育苗栽桑不止,蚕桑收入成倍增长。1989年养蚕22.5张,向国家交售蚕茧1036公斤,养蚕收入9,755元;共育小蚕276张,收共育费2,622元,合计12,377元。蚕桑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长,全年生产粮食4000多公斤,创  相似文献   

4.
朱德高 《四川蚕业》2020,48(1):17-19
蚕桑是富顺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19年底,全县有桑园面积2.4万亩(1600hm2),其中果叶兼用桑0.3万亩(200hm2),栽桑养蚕镇乡14个。年养蚕1.5万张,蚕茧单产达到39kg/张,蚕茧综合均价为41元/kg,张种养蚕收入1600元,蚕农售茧收入2400万。我县自贡裕民蚕种场年生产蚕种10万张,居全省普种生产第三位,蚕种产值550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珙县底洞镇楠桥村一社熊宗贵,家庭人口4人,两老口及儿子、儿媳,全家有承包地8亩,田、土各4亩,旱地于1999年全部栽桑,因发展蚕桑产业有较好的收益,其后又用稻田栽桑4亩,去年又流转外出务工农民桑园6亩,全家桑园面积达到14亩。2014年熊宗贵养蚕21张,平均单产44.73kg/张,生产鲜茧939.39kg,售茧收入3.12万元;共育小蚕305张,共育费收入6.75万元;栽培桑枝  相似文献   

6.
<正>老闸乡是太仓市蚕桑生产重点乡,现有桑园面积4150亩,全年饲养蚕种10318张,生产蚕茧390吨,茧款收入441万元,全年平均张产37.8公斤,养蚕农户平均收入3073元。该乡的蚕桑生产已多年持续稳产高产,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  相似文献   

7.
<正> 王道娃是洋县七氏公社七氏大队蚕桑技术员。今年春天他养了十张原种蚕,收茧528斤,收入1574元,周围群众都说:“王道娃今年借养蚕发了财”。七氏大队是1981年冬才发展蚕桑生产的新蚕区,1982年秋大队试养秋蚕24张,其中王道娃养的一张,收茧86斤,收入156元,尝到了栽桑养蚕的甜头,激发了靠养蚕致富的积极性;当年冬天就栽桑1350株,今年春天王道娃承包了生产队的十亩密植丰产桑园,并与汉中地区蚕种场签订了喂养10张原蚕的合同。在地区蚕种场和县蚕技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从收蚁到上簇采茧整个养蚕过程中,他们全家六口人经过三十多天的辛勤  相似文献   

8.
如东县现有桑园面积约7万亩,全年发放蚕种18万多张,发种量居全省第4位,是江苏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年两春两秋养蚕布局,大蚕漏空透气育和斜面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健全的镇、村、室服务网络和小蚕共育体系,都是如东蚕桑生产的特色,推动了如东蚕桑生产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赖贞祥     
<正> 系井研县纯复乡,罗心村蚕桑重点户,全家三人,两个半劳力,承包田3亩,土2.5亩。1983年起他坚定走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道路,共发展小桑园3.5亩,四边桑1200株,共有桑8200多株。由于突出效益狠抓管理,1986年全家三季养蚕17张,产茧637公斤,茧款收入2269.56元,共育小蚕55张收入274.50元,桑园间种收入170元,其他蚕桑收入164元,总计蚕桑收入2878.56元,全家人平959.52元,成为全县蚕桑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钱广红 《江苏蚕业》2009,31(2):54-55
海安县南莫镇地处海安西部,属里下河地区,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全镇现有桑园466.9ha,蚕桑生产水平位于海安前列。近年来,我们以“建设百千万亩蚕桑丰产示范基地,巩固提升蚕业支柱产业地位”为工作中心,加强对基地的建设,强化管理,全面普及省力化的高效养蚕模式,实现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2008年,全镇共饲养蚕种3万张,生产蚕茧120万公斤,产值达2400万元,在茧价下跌的形势下,能够稳定蚕桑生产的规模,树立生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县潘溪公社双基堡大队,拥有河滩桑园80亩.其中有1966年栽植老桑园5亩外,其余均是1980年新栽二年生桑园.1981年,该队由于科学养蚕和经营管理工作跟不上,全年养蚕21张,产茧404.5斤,张产茧为15斤,蚕茧收入587.29元,张产值仅有21.7元.今年该队在公社的支持下,对本队的蚕桑生产实行了"集体管桑,出售桑叶,小蚕共育,大蚕分户,蚕茧收入归己"的办法,使今年该队的蚕茧产量和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指引下,紫阳县各级政府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群众兴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几年来蚕桑持续向前发展,年年增产,形势喜人,1985年又取得了很好收成。全县发放蚕种22000张,其中春蚕13900张,夏秋蚕8100张。总产蚕茧1.15万担,产值201.83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加了10.4%和28.5%。小蚕共育27处,共育蚕种511张,张产平均37公斤。锯桩芽接改造老劣桑树23.2万株,成活17.9万株,成活率达77.34%。育桑苗48.2万株,成片栽桑764亩,零星植桑60.3万株。  相似文献   

13.
1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 蚕桑是桐乡农民的主要产业,有专业桑园面积1.15万hm2,11万多农户栽桑养蚕,2001年饲养蚕种54.9万张,生产蚕茧2.416万t,蚕茧总收入4.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蚕种生产是蚕茧生产的基础,蚕种品质的好坏一直是桐乡蚕农关心的敏感热点,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疫病,也是蚕业生产的重要检疫对象,蚕种场遭受微粒子病的危害,不仅蚕种场经济损失巨大,外地劣质蚕种也乘机流入,蚕农收入下降,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邛崃县宝林乡1村2组蚕桑重点户杨学义挖掘荒地、溪边、河畔栽植了“四边”桑和8亩带状桑园,以养蚕为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年年季季蚕茧优质高产,是全县著名的蚕桑重点户。曾获县、市、省表彰和奖励。杨学义今年春蚕饲养13张,总产茧586公斤,平均单产茧45.08公斤,茧款收入5247元;还为全乡共育小蚕120张,收共育费1200元,全春共收入6447元,人平收入1289.4元。杨学义养蚕年  相似文献   

15.
陆川县马坡镇,靖西村陈屋队陈基龙户,是我县、地区种桑养蚕致富的先进典型.他全家有21人,其中劳动力11人,承包田13亩,四年来,蚕业收入达77356元,人均收入达3683元.生产持续发展,收入逐年增加.84年试种杂交桑2亩,养蚕12张,产茧665.2斤,收入1250元;85年扩种到6.5亩,养蚕5张,产茧307.5斤,收入599.62元,小蚕共育657.5张,收入6083元,播杂交良种桑种子20斤,出圃75万株,收入6000元.代收蚕茧费,9900元,合计收入22582元;86年桑园面积6.5亩,养蚕4.3张,产茧276.7  相似文献   

16.
<正> 黔江县石会区石会乡官后村2组胡月林,通过承包土地,92年秋开始栽桑,94年桑园面积达40余亩,其中成片桑园19.5亩,聘用6人管桑养蚕,并建有专用小蚕房2间,专用大蚕房6间,94年养蚕67张,产茧47担,蚕茧收入达2.4万元,全家3口人,人平养蚕收入达8000元。另外共育小蚕收入1000元,加上收玉米1.1万  相似文献   

17.
《江苏蚕业》2017,(3):38-41
栽桑养蚕从大包干之前的集体集中养蚕发展到大包干之后的一家一户养蚕,束必江作为大包干之后的盐城市大丰区第一批带头栽桑养蚕的典型户,连续养蚕37年从未间断,经历的桑品种、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茧丝绸市场行情的起伏变化,验证了栽桑养蚕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37年来,束必江完整记录了每年每季养蚕张数、蚕品种、张产茧、公斤茧价格、养蚕收入等养蚕数据,系统地反映了蚕业生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蚕桑是桐乡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栽桑养蚕桐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2005年全市投产桑园面积1.07万hm2,实际饲养蚕种37.7万张,总产蚕茧1.56万t,蚕茧总产值3.3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5%,667m2桑产值达到2090元,养蚕户均产蚕茧收入3300元。蚕桑生产是时间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密集型产业,茧丝绸产业是最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从生产加工到经营形成了紧密型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养蚕农户最多时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目前全市有农业户口14万户,养蚕农户近6万户。2014年全市有桑园7453 hm2,饲养蚕种21.61万张,总产蚕茧1.05万t,蚕茧产值3.6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7.9%,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值居全省各县市的首位,蚕桑对稳定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桐乡桑苗饮誉全国,长期以来每年为蚕桑发展地区提供了数亿株优质良种桑苗。目前,嫁接桑苗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中新蚕区蒲城县,在实行蚕茧“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后,蚕桑生产稳步发展,形势喜人,1985年蚕茧产量较1984年翻了一番,1986年新栽桑100余亩,养春蚕540张,总产蚕茧12.5吨,比上年同期增产68.9%。蚕茧价格稳定,平均斤茧价1.94元。饲养的陕蚕二号,茧层率最高达27%,茧价2.43元。群众兴桑养蚕的积极性逐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