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5-1986年采用海区大黄鱼临产亲鱼采卵,同时利用海区保活鱼及人工苗,通过网箱常温培育或室内越冬强化培育与促熟,培育成熟亲鱼。1987年首获大黄鱼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成功,1980-1990年进行了批量众说 。四年中共获受精卵591.32万粒,孵出仔鱼455.53万尾。以二次强化轮虫、乳化鱼油强化卤虫幼体、桡足类、鱼虾贝肉糜等为饵料系列,经室内、外人工培育,计算出幼鱼125.05万尾,获得大黄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岚 《水产科技情报》1997,24(6):263-264
大黄鱼是我国东、黄海及南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因资源严重衰退,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和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于1985年承担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较为成熟的工厂化育苗经验。其技术要点亲鱼选择2龄以上,体重超过500g,先在海水网箱中培育,12月份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采取控光、升温、注微微量激素促熟等措施,可使产卵季节提前;催产剂用LRH-A,剂量为50-100μg/kg;苗种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的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在“七五”期间福建省首次获得成功,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6年育苗量达6000万尾,网箱养殖大黄鱼2万箱,取得很好的成绩。作者就大黄鱼网箱育种技术作扼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是我国近几年开发新的养殖对象。作者于199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大黄鱼鱼池塘养殖试验,经过试验,已取得明显泊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介绍大黄鱼池塘养殖技示经验。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素和秋水仙碱溶液制备肾细胞的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染色体数目为 48条,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6.
严格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测定了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质、粗脂肪),对三组大黄鱼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行了比较,同时结合口感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域环境和养殖方式是影响大黄鱼肉质的重要因素,增加体脂肪含量在特定的情况下能改善大黄鱼的口味。  相似文献   

7.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一海区不同养殖模式(大围网、传统网箱)的成年大黄鱼及野生成年大黄鱼,进行体色、背部肌肉肉质性状(pH值、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及肌肉感官性状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1、大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体色与野生大黄鱼接近(P>0.05),显著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2、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粗脂肪、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pH值、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05).3、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4、大围网养殖大黄鱼上述肉质性状接近野生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可改善大黄鱼的生活环境,补充天然饵料,是一种提高大黄鱼肉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9.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分类上隶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以及南海,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但因长期的酷渔滥捕,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枯竭,就连曾是全国有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的吕泗渔场也捕捞不到亲鱼,大黄鱼在我省沿海几近绝...  相似文献   

10.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以及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斑鳢(Ophicephalus maculatus)属鲈形目,月鳢科,鳢属,俗称“草厉”、“厉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斑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医药上还有补血、收敛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优化淡水养殖鱼类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斑鳢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于2001年开展了斑鳢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功,为斑鳢的规模化育苗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系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花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种类,是我国传统四大经济鱼类之一。 近年来,大黄鱼自然资源日趋衰退,在海洲湾渔场濒临绝迹。为保护繁衍大黄鱼资源,发展大黄鱼增养殖业,1998年4月,我局承担了江苏省海洋渔业开发项目——大黄鱼人工  相似文献   

14.
在大黄鱼、黑鲷亲鱼培育阶段采用营养强化、控制雌雄比例和培育密度、改善培育环境等手段,可有效提高亲鱼培育存活率、尾产卵量及卵子受精率。其中大黄鱼平均培育成活率89.狲尾产卵量8.7万粒,受精率92.5%;黑鲷平均培育成活率92.4%,尾产卵量6.4万粒,受精率90.7%。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振乐 《齐鲁渔业》2001,18(3):30-31
1材料与方法1.1育苗设施 1998年4~5月在赣榆县水产苗种场河蟹育苗室进行,屋顶为玻璃框架结构,顶部及四周备有这光黑塑料布。育苗池为7.2m×4.0m×1.2m长方形水泥地,池内装有加热钢管。每5m2左右放置1个充气石。1.2受精卵的来源与运输 1998年4月22日,从福建厦门引进受精卵2. 25 kg(约 7.5×105粒/kg),采用 18个 30 L薄膜袋,每袋加 10 L海水充氧,外加泡沫箱包装。由福建长乐空运至连云港机场,再用汽车运至育苗场,全程历时17小时。1.3受精卵孵化 孵化器为 4个以 …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纪鱼期的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曾是我国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在我国黄海的山东半岛以南至南海的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近3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本文对东海区大黄鱼室内育苗技术进行了生产性总结,旨在为东海区大黄鱼的室内人工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不断地扩大,育苗业也随之无序发展,闽东地区仅2000年大黄鱼育苗室就达180多家,大量的育苗室用水取自海区,又排向海区,导致交叉感染,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病害R益频繁。笔者2001年通过对闽东地区及福州地区的罗源、连江两地育苗室的大黄鱼育苗中所发生的病害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