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选育适合我省自然条件下的高产、耐密型玉米杂交种,于1990 年以自选系四_4112 为母本,外引系丹340 为父本杂交育成了四密21。1991 ~1994 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 000 kg 以上。到1998 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7 万hm2 。  相似文献   

2.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吉单156:1992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90 cm,穗位高12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3 cm, 14~16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较抗倒伏。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在9 000~10 000 kg,高产地块可达11 000 kg以上。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株左右。 吉单222:199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900℃左右。晚于“丹玉13”3~5 d。株高280 cm,穗位高11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0 cm,16~18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2 g。高抗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该品种株型收敛,根系发达抗倒。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及辽宁省北部地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6.0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以上。 四密21: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8年育成。1995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9 d,需≥10℃活动积温2 700℃。株高265 cm,穗位高90 cm,叶片收敛上举,耐密植,果穗粗大,穗长22 cm,每穗16~18行,百粒重39 g,单穗粒重210 g,产籽率82%。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晚熟区及丹玉13适应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四单19: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4年育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经1 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4年内蒙古、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单19属高淀粉中熟玉米单交种,生育期124 d,需≥10℃活动积温2 550℃。种子拱土力强,早发性好。株高265 cm,穗位高100 cm,穗长22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40 g以上,单穗粒重230 g,淀粉含量74.58%,比一般品种高3%~5%。 对肥水条件要求不严,适于吉林省的中熟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10 000 kg左右。 四密25: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9年育成。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5 d,需≥10℃活动积温2 600℃。株高250 cm,穗位高90 cm,穗长20 cm,穗行数16行,百粒重40 g,在公顷保苗6万株条件下单穗粒重200 g左右。叶片收敛,根系发达,活秆成熟。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凡适合本育9的区域均可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770 kg,比本育9增产13%。 四早6号: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6年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经1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生育期116 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株高225 cm,穗位高70 cm,穗长23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7.5 g,淀粉含量74.99%。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东部半山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内蒙古的兴安盟和哲盟等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8 304.4 kg。 黄莫: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7年育成。属中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8 d,需≥10℃活动积温2 600℃左右,株高270 cm,穗位高110cm,穗长20 cm,穗行数14~ 16行,百粒重40 g,单穗粒重200 g左右。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成株21片叶,叶片上举。 该品种喜肥水,清种密度为公顷5.5万~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左右,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2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玉米产量远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而加大群体数量来提高产量。逐步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也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目前大田生产上常用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衡单6272为试材,在种植密度6.00万~9.75万株/hm2范围内设计了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各品种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耐密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耐密型玉米高产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获得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及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氮肥和钾肥。亩产700公斤以上的栽培措施为:市施纯 N15.4~17.0kg、P_2O_58.1~8.8kg、K_2O_3.5~4.0kg、亩保苗4265~4347株。  相似文献   

6.
四单136号是吉农北方中心1995年育成,组合为C8605×中106,该品种属于中晚熟品种,需要≥10℃积温2650℃左右。1996~2000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耐密、抗逆性强、抗旱、适应性广、品质优良。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中晚熟区种植。清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  相似文献   

7.
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了品种的耐密性,并对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其他一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随着密度的增加,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越明显,说明新玉38的耐密性要明显高于伊单14号,在较高密度下比伊单14号易获得高产,其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耐密系数相关性较显著,同时这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均为7.5万株/hm2,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最多不能超过9.0万株/hm2,超过9.0万株/hm2时,产量明显下降,耐密系数初步为品种的高产栽培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种玉1号是牡丹江长春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组合为合344×H1467。该杂交种属早熟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需有效活动积温2300℃左右。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44.0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8.9%。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5.5万株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1.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及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12.
君实658是以自选系P33为母本、自选系P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个头低、穗位低、活秆成熟、易密植、抗倒伏的优质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在山西春播区生育期为127 d,需≥10℃活动积温2 750℃,适宜东华北中晚熟春播区种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及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2014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熟玉米高密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15 784.8 kg,比对照利民33平均增产8.3%;2015—2016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玉米耐密组区域试验,2 a平均公顷产量为13 506.0 kg,比对照先玉335平均增产5.9%;2017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玉米耐密组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12 897.0 kg,比对照先玉335平均增产9.4%。201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审玉20180032)。  相似文献   

13.
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了品种的耐密性,并对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其他一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随着密度的增加,新玉38的耐密系数高于伊单14号越明显,说明新玉38的耐密性要明显高于伊单14号,在较高密度下比伊单14号易获得高产,其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耐密系数相关性较显著,同时这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均为7.5万株/hm2,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最多不能超过9.0万株/hm2,超过9.0万株/hm2时,产量明显下降,耐密系数初步为品种的高产栽培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种玉2号是牡丹江长春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组合为HM44×HM163。该杂交种属早熟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需有效活动积温2200℃左右。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87.6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9.4%。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7.0~7.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15.
原单20由吉林省原种繁殖场农科所1991年育成,组合120×杂C546。该品种为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19d,需要≥10℃活动积温2250℃。1992~1998年参加各类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和抗倒伏。在每公顷55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73922kg,比海玉4号增产149%。适宜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清种密度一般每公顷50万~5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16.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区试验,以密度和品种为试验因子,研究了11个西南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1)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参试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45万株/hm2)下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95万株/hm2)下的产量,增产10.37%;(3)依据各品种的增密后的表现将品种分为高产增密增产型、高产增密不增产型、低产增密增产型、低产增密不增产型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当地推广种植的7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密度,设7.5万、9.0万株/hm2,副处理为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表现的抗病性、抗倒性以及产量上表现的差异性,分析适合加密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型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德玉919、南北7号、华农1107、绿育99密度在9.0万株/hm2的条件下产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吉单159:1993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偏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9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40 g。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   该品种喜光、喜肥水,适宜密度为每公顷4.2万~4.5万株。施肥时应前轻后重,追肥应适当晚,以控制前期生长过盛。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和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玉米覆膜地区及山东、贵州、湖北等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吉单180: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05 cm。果穗筒形,穗长21 cm,14~16行,粉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40 g。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   该品种株型收敛,种植密度适宜范围广,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5.5万株,施肥量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区、内蒙古的通辽、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的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10 074 kg,高产田块可达11 500 kg。   吉单209: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熟偏晚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0 cm,14~16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9 g,粒大质优。高抗茎腐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中感丝黑穗病。   适于我国北方夏玉米早熟区种植。在吉林省中熟和中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部分地区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公顷产量为10 000~11 000 kg。   该品种株高、穗位适中,株型半收敛,茎秆坚韧抗倒,适于密植。建议种植密度为平岗地每公顷5.0万株,条件较好地块每公顷6.0万株。东北春玉米区春季气温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种子易受丝黑穗病侵染。因此,应在气温高出苗快的最佳时期播种,并进行种子包衣,以防止或减轻丝黑穗病发生。   吉单131 B:198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30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5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抗倒伏。   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的部分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可达8 500~9 500 kg。   吉单304: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1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800℃左右。株高264 cm,穗位高100 cm。果穗筒形,穗长20.3 cm,18行左右,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2万~4.5万株,一般公顷产量在10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20.
航天358玉米品种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2011年在海南以自选系WA07作母本、自选系WB10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耐密玉米杂交种,201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90014。该品种属早熟类型,具有生育期较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结合。该品种在山西省春播生育期为129 d,比对照大丰30早2 d,适宜在山西省早熟玉米种植区(或同类型生态区)种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7.50万~8.25万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