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及田间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eNPV)毒力的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OeNPV对2~3龄幼虫的LC50为6.93×104PIB/mL。浓度为6×107PIB/mL、6×106PIB/mL、6×105PIB/mL的LT50分别为4.6天、5.1天和6.0天。不同龄期的幼虫对OeNPV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低龄虫更为敏感。田间喷施6×106~6×108PIB/mL的OeNPV水悬液10天的防效达82.40%~86.07%。病毒悬液中添加1%甲基纤维素和0.05%MgSO4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甜菜夜蛾幼虫毒力的生物测定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甜菜夜蛾的室内人工饲养及不同感染因素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用人工半合成饲料在室内可以大量饲养甜菜夜蛾,其生长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雌雄性比和产卵均表现正常。感染时间、幼虫日龄和感染温度对生物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随着感染时间(3、5、7天)的延长,生物测定中致死中浓度LC50显著降低,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增强;而随着感染幼虫日龄(1、2、3天)的升高,LC50有显著升高,且测定结果的重复性降低,依次为32.1、64.9、171.1μg/ml;随着感染温度(22、25、28℃)的升高,LC50有较显著降低;饲料的存放时间(4~8天)对生物测定的结果只有轻微影响。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病毒杀虫剂新剂型—乳悬剂应用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研制的棉铃虫病毒(NPV)杀虫剂乳悬剂,经河南、湖北、河北3省4年棉田试验,证明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当前推广的化学杀虫剂,优于原病毒可湿性粉剂。乳悬剂(1.2×10^12 ̄2.4×10^12PIB/hm^2)可使虫口减退91.7%,而PIB含量相同的可湿性粉剂,虫口减退率为83.7%。百株残存幼虫,前者平均为4.2头,后者为8.1头。在常温条件下,经过14 ̄16个月的室内贮存,病毒乳悬剂的防  相似文献   

4.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室内杀虫效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测定了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黄胫小车蝗的室内杀虫效果及用黄胫小车蝗增殖该病毒的最适接种剂量。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黄胫小车蝗的致死中量为7.4×103OBS/头。用2×106、1×107和5×107OBS/mL的包涵体悬浮液接种黄胫小车蝗3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31.8%、54.2%、83.0%。用黄胫小车蝗4龄若虫增殖该病毒的最适接种剂量为5×104OBS/头。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主识别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齿唇姬蜂室内寄生行为观察发现,无选择条件下,处女蜂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偏爱强于甜菜夜蛾,第3次遭遇,雌蜂对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累计产卵刺探率分别为73.3%、70%和30%;产卵经历能显著增强雌蜂对最优寄主和次优寄主的寄生能力;雌蜂不具同种识别过寄生能力,具一定自身识别过寄生能力,但时效期短于8h。雌蜂对混合种群的寄生选择研究发现,寄生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幼虫,分别为91.0%和76.3%;雌蜂对3日龄、4日龄和5日龄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71.7%、67.8%和63.4%,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对6日龄幼虫的寄生率(30.4%)。  相似文献   

6.
协调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天津市大港区东亚飞蝗发生区,采用条带交替式超低量喷雾,施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3个处理的卡死克(5%水剂)使用量均为150ml/hm2,微孢子虫使用量分别为15×109、22.5×109和30×109孢子/hm2。处理时东亚飞蝗为3龄末盛期,虫口密度分别为26.38、11.63和29.88头/m2。防治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75.91%和89.76%,存活蝗虫的感病率分别为37.5%、55.0%和52.5%。  相似文献   

7.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田间杀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94~1996年间在内蒙古利用亚洲小车蝗痘病毒防治草原蝗虫的初步试验结果:田间罩笼试验用5×107OBS/ml的病毒包涵体悬浮液喷雾,24~26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73.3%;虫口减退进程曲线呈S型;处理10天后虫口减退率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处理后20天虫口减退趋势逐步减缓,田间小面积试验用7.5×109、7.5×108和7.5×107OBS/hm2分别与麦麸l.5kg配成饵剂撒施,处理后38天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8.0%、42.0%和32.7%。  相似文献   

8.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入侵害虫。为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地贪夜蛾,本文应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利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10 s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苜蓿银纹夜蛾NPV浸卵对草地贪夜蛾卵孵化有一定的延迟作用,24、48 h的孵化率分别为12.50%、69.17%,显著低于对照;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对初孵幼虫的毒力较强,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浸卵后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92.32%、82.49%;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取食浸过核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的玉米叶片72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96.39%、92.82%,甘蓝夜蛾NPV对3龄幼虫也具有较强毒杀作用。同时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3龄幼虫取食经棉铃虫NPV、甜菜夜蛾NPV处理的叶片72 h平均虫龄分别为3.00龄和3.36龄,显著低于对照。玉米田喷施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药后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6.03%和82.36%。研究表明,甜菜夜蛾NPV、甘蓝夜蛾NPV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其有效防控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9.
采用钙一磷沉淀技术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DNA转染草地贪夜蛾细胞,经转染120小时后的病变细胞核膨大,核内可见病毒粒子。回收转染5天后的细胞悬液,经破细胞处理,添食感染2龄小菜蛾幼虫,患病幼虫为典型颗粒体病毒病症状,感染率为37.8%。  相似文献   

10.
用重组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XD1感染甜菜夜蛾幼虫,并于同龄期点滴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ZR-515),研究其对SeXD1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用5×107 PIB/ml的SeXD1感染甜菜夜蛾五龄幼虫,并以2μg/头Methoprene点滴处理效果最佳,其感染死亡率、平均单头病毒含量、病毒总产量分别为95.3%、8.6×108 PIBs/头和2.45×1011 PIBs;比对照提高65.1%、115.0%和264.1%.研究了Methoprene对染毒及未染毒宿主消化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Methoprene处理不仅延长甜菜夜蛾幼虫历期,增加其取食量,还显著提高幼虫的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