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棚蚕豆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彩英  陈云浩 《种子科技》2012,30(12):40-41
蚕豆种植在海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鲜食蚕豆是我地及大中城市市民的上等佳肴。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蚕豆栽培已由露地栽培转化为设施栽培。露地种植10月下旬播种,翌年5月中旬青荚上市,供应时间10天左右。为延长青荚供应期,我站2009年开始,探索大棚蚕豆栽培技术,提早青荚市场供应。通过试验,大棚设施栽培青荚上市早,经济效益较好,且  相似文献   

2.
化控对覆膜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化控剂量对菜用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始花期用450g/hm2豆歌+120g/hm2豆歌伴侣化控1次,植株明显矮化,增加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延缓后期叶片衰老,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鲜荚产量增加9.54%。  相似文献   

3.
2021—2022年大田县引进淮鲜豆6号示范种植,平均鲜荚产量11 073.0 kg/hm2,比对照闽豆6号增产11.9%,产值48 717.0元/hm2。淮鲜豆6号综合表现良好,深受种植大户和销售商的好评,可作为主导或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由于菜用大豆与粮用大豆栽培措施不同,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文章总结了淮鲜豆6号农艺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以提高菜用大豆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正辣椒为南方最为喜爱的蔬菜之一,其生产方式主要有早春塑料大棚促成栽培(一般10月育苗,2月上中旬定植)、早春露地栽培(一般10月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夏露地栽培(一般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定植)、秋露地栽培(一般7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定植)、大棚秋延后栽培(一般7月中下旬播种,8月中下旬定植)等。因其生育期较长,肥料需求较多,一般每生产1 000千克果实约需氮5.19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  相似文献   

5.
《山东蔬菜》2010,(1):27-28
山药双膜覆盖栽培比一般露地栽培提早播种30天,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 一、品种 常用的品种有:菜山药:该种是江苏特产。嘉祥细长毛山药:山东省嘉祥县特产。日本山药:由日本引进,产量较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对照)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经济效益的不同,以期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各生育时期较露地栽培玉米缩短,提前8d成熟;地膜覆盖栽培空秆率较露地栽培玉米大幅度降低,减幅高达60.2%,增产幅度达19.9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值3 890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为1∶8.1。  相似文献   

7.
正花椰菜(图1),又称菜花或花菜,因其营养丰富、食用价值好,在我国南北方种植面积均较大,效益较好。主要栽培方式有大棚春季早熟栽培(一般12月中旬至翌年1月初在大棚内播种育苗,3月上旬定植于棚内)、中(小)拱棚早熟栽培(一般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采用阳畦冷床育苗,3月上中旬定植)、春季露地栽培(一般1月播种,3月中旬定植)、夏季露地栽培(一般4月20日至5月  相似文献   

8.
利用田间人工模拟豆磺隆残留土壤的方法进行大田试验,对研究生物肥降解水田残留豆磺隆的剂量,及对土壤和植株中豆磺隆的降解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叶龄各处理差异不大,但是残留量1.2μg/kg的处理比残留量0~0.4μg/kg的处理略低;单株分蘖豆磺隆残留量1.2μg/kg的处理比残留量0~0.4μg/kg的处理单株分蘖低1倍左右;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有一定影响,当生物肥用量2.0kg/亩30.0kg/hm2时,干物质积累最快,根量最多;豆磺隆残留量1.2μg/kg的处理生育成熟期拖后10d左右,不施生物肥的处理比施生物肥处理成熟期晚2-~3d;豆磺隆残留量相同时,生物肥用量2.0kg/亩30.0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豆黄隆残留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当豆磺隆残留量0~达到0.4μg/kg时,减产不超过20%;豆磺隆残留量1.2μg/kg时,水稻减产一半左右。总之:生物肥对水田豆磺隆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生物肥用量以30.0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9.
正毛豆,即菜用大豆,鲜豆和干豆都可作菜用,以食用嫩鲜豆为主。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早春反季节栽培的早熟毛豆,由于上市时间早(最早在4月)且嫩豆鲜美,加上综合效益较高,因此深受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欢迎。现将南方早春大棚早熟毛豆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番茄大棚早春栽培,是一种先于当年11月播种育苗,翌年采用大棚套地膜的栽培方式。通过采用该种栽培方式可提早播种,提早上市,提升经济效益。一、品种选择应选用耐低温、耐弱光,对高湿度适应性强,分枝性弱,抗病性强(对叶霉病、灰霉病及早疫病、晚疫病有较强抗性),早熟丰产,品质佳,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二、播期确定番茄育苗天数不宜过长,南方60~80天可育成带大花蕾适于定植的秧苗。各地应从适宜定植期起,按育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小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栽培模式与群体密度对小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平作和65 cm宽垄作2种栽培模式,分别采取9万、13万、17万、21万、25万株/hm~2群体密度,测定小豆花后不同部位器官的干重,并于成熟收获后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小豆的单株结荚数量和粒数显著降低,单株产量的降低,导致平作条件下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产量无显著变化;而垄作条件下,小豆植株的营养器官干重高峰期出现较晚,在鼓粒阶段营养器官仍保持较大干物质积累,单株的结荚数和粒数增加了3.8%~53.8%和13.6%~101.5%,因此,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垄作的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平作17.3%~127.2%和36.8%~80.0%。综合分析小豆的植株形态和产量构成,采用垄作条件保苗株数17万株/hm~2更利于小豆产量的形成,而平作条件下种植密度不易超过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蒜茬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模式,2014—2015年在聊城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对其田间配置方式及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配置方式(垄上小行距)为主处理,设A1(25 cm)、A2(35 cm)、A3(45 cm);密度为副处理,设单粒精播B1(18万株/hm~2)、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4(27万株/hm~2)、双粒穴播B5(13.5万株/hm~2)5个密度水平,研究田间配置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田间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处理垄上小行距A1(25 cm)、A2(35 cm)对花生群体透光率、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和荚果干重的有利影响显著高于A3(45 cm),其他性状主处理间差异不大;密度对群体透光率、植株干重、产量性状影响较大,结果显示花生饱果期副处理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5(13.5万株/hm~2)群体透光率较低,即群体光截获率较高,更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产量结果以A1B3最高,与A1B2、A2B2、A2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其余主副处理协作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 要:为了探讨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选用4个主导品种,采取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相结合,对项目组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及农户高产田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划分为3个产量水平,进行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水平从10500~12000 kg/hm2提高至12000~13500 kg/hm2,收获穗数增加7736.25穗/hm2,增加了10.69%;产量增加1343.4 kg/hm2,增加了11.97%。产量水平由12000~13500 kg/hm2提高至13500 kg/hm2以上,收获穗数增加6333.75穗/hm2,增加了7.91%;产量增加1482.6 kg/hm2,增加了11.80%。直接通径系数,穗数(X1)为0.8146,穗粒数(X2)为0.1233,千粒重(X3)为0.1275,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超高产栽培,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产量。‘中单909’、‘登海605’、‘登海618’、‘郑单958’等品种,豫东平原夏玉米实现13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种植密度为87000~91500株/hm2,收获穗数为84000~88500穗/hm2、穗粒数480~485粒、千粒重330~340 g。 关键词:夏玉米;超高产;栽培;通径分析;技术路线;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涛  拥嘎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8):52-56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为了解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山油4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缩短生育期5天,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角粒数均较露地栽培升高,千粒重降低。覆膜栽培产量为2601.67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08.34 kg/hm2,增产率为24.28%。籽粒含油量增加了2.4%,芥酸和硫甙含量变化不大。说明覆膜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西藏春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西藏油菜生产上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 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与茎粗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芸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子粒呈上升趋势。110cm垄作和65cm垄作在密度为2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 525.25和2 389.23kg/hm 2;平作在密度为20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为2 008.44kg/hm 2。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保苗株数25万株/hm 2时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表明,川东南育苗移栽区净种栽小春地以4月上旬播种(如栽空地或预留行,则可在3月上中旬播种),6叶期移栽(苗龄25~30d),净种每公顷植90000~120000株,每公顷施化学纯氮150~187.5kg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再生高粱栽培上,在头季收割前10~15d每公顷施150~225kg纯氮作促芽肥,头季收获时用快刀砍杆,留桩高度以保留顺1节~顺3节为宜,头季收后5d,每公顷施150kg纯氮作发苗肥,可获得较的再生高粱产量。  相似文献   

17.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胶泥土和沙壤土两种土壤条件下,研究了5种氮肥用量和3种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结瘤能力差异较大,在氮肥施用量低于240kg/hm2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提高蚕豆的结瘤能力。蚕豆的行距从25cm增加到50cm,降低了种植在胶泥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却提高了种植在沙壤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同样,适量提高氮肥的施用量,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和株高均得到提高。增加蚕豆的行距,促进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降低了蚕豆的株高。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菜田化肥农药施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不同种植年限,调查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化肥、农药施用现状。结果表明:露地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327.0 kg/hm2、P2O5 186.0 kg/hm2、K2O 138.0 kg/hm2,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适宜,露地蔬菜氮、磷肥用量要适当控制。大棚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68.5 kg/hm2、P2O5 544.5 kg/hm2、K2O 496.5 kg/hm2,日光温室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83.5 kg/hm2、P2O5 684.0 kg/hm2、K2O 724.5 kg/hm2,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严重超量,特别是磷肥最为严重,设施蔬菜施肥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并协调好氮、磷、钾的施用比例。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氮、磷、钾肥施用量有明显提高趋势,而大棚与日光温室蔬菜化肥施用量与种植年限长短关系不大;菜田杀菌剂、露地蔬菜杀虫剂用量基本适宜,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杀虫剂用量过高。随种植年限增长,菜田杀虫剂、杀菌剂用量总的呈增加趋势。要通过科学使用农药,遏制农药用量不断增加的势头,从而解决盲目施用农药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晋绿豆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各生育期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整个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增加,蒸腾速率(Tr)降低。与膜上穴播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SPAD值分别高4.15%、9.40%,LAI高13.1%、24.5%,净光合速率(Pn)高10.15%、9.93%,蒸腾速率(Tr)高7.5%、11.2%,分枝期到始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高3.98%、4.73%。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能够明显提高绿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随密度增加,绿豆单株荚数与产量提高明显,膜侧穴播和膜上穴播产量分别提高24.2%、19.9%。其中膜侧穴播(密度16.50万株/h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