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种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林下套种的多花黄精为试验对象,研究杉木林不同保留株数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及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的物侯期与野生多花黄精的物侯期基本一致,杉木林下多花黄精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在适宜密度下多花黄精根茎鲜重可达到1600kg/hm2以上,产量较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林下套种中药材模式。多花黄精是一种喜阴湿、耐寒植物,其适生环境需一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进行营养积累。上层杉木林密度对多花黄精根茎产量有较大影响。上层杉木林保留株数以600株/hm2~900株/hm2为宜。在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形成了林药复合林,开辟了多花黄精生产的新途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在不同育苗密度下生长状况的试验调查,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3 a生原床苗在密度为600万株/hm2时生长状况最佳,密度为900万株/hm2时经济效益最佳;6 a生移植苗在密度为180万株/hm2时生长状况最佳,密度为240万株/hm2时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3.
楸树播种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楸树播种苗的质量和产量,2003~2006年进行了楸树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播种量一般应在7.5~15 kg/hm2.整地时施入饼肥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苗木生长健壮;速生期追施尿素150 kg/hm2,能有效促进苗木生长.苗床密度控制在12株/m2,产苗量82 500株/hm2,苗木数量和质量能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4.
麻疯树育苗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和分析了2003年以来,在麻疯树育苗及栽培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认为在麻疯树育苗方面,选用8~10月成熟的种子育苗较好,播种时间可选取春播或秋播(8~10月),留床密度18~22.5万株/hm2.在造林方面,进行了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试验,以植苗造林较好.初步探索了麻疯树造林密度,以840~1110株/hm2较好.进行水肥管理试验,总结幼林抚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隆林县地处高海拔地区,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的次生林面积最大.高海拔山地营建光皮桦人工林,宜采集当地海拔1 200~1 400 m的优良林分种子育苗,使用容器苗造林,杉木采伐迹地,更适合光皮桦生长,造林密度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西南地区藤编植物防己的人工栽培,2006—2007年进行了防己种子播种育苗试验,系统总结出防己育苗的配套技术。结果表明:防己种子于10月中旬采摘,种子处理后进行干藏。苗圃合理播种量应为10kg/hm2。整地时施入基肥,厩肥40t/hm2、复合肥450kg/hm2,藤苗生长健壮。速生期追施尿素150kg/hm2,能明显地促进藤苗生长。苗床密度控制在16株/m2,产苗量12万株/hm2,藤苗数量和质量能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7.
以杉木洋020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和不同施肥种类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年生杉木洋020无性系林分不同密度对树高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性状有极显著影响;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树高性状影响不显著,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性状有显著影响;密度×不同施肥种类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有极显著影响,树高性状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为2 100株/hm^2,施用0.3 kg/株的测土配方专用缓释肥(第4号处理)的胸径、单株材积和和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最高,分别为17.00 cm、0.1371 m^3和287.91m^3/hm^2,预计单位面积出材量为195.78 m^3/hm^2,比总体平均提高22.11%,预计单位面积产值为21.54万元/hm^2,比总体平均增加3.90万元/hm^2。  相似文献   

8.
杉木二代优良种源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优良种源的种子育苗,在永春县营造二代杉木示范林,开展杉木良种推广应用,并在一都镇和坑仔口镇分别设置调查试验区,调查分析二代杉木幼林的遗传增益和集约造林的速生丰产效应。试验结果:1)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优良种源在永春推广造林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与普通种源的杉木相比,3年生树高生长量增长31.0%,胸径生长量增长52.1%;4年生树高生长量增长31.5%,胸径生长量增长45.2%。2)二代杉木幼林集约造林速生丰产效应明显,4年生幼林施肥比不施肥树高生长量增长33.3%,胸径生长量增长53.3%;高密度造林5年生二代杉木幼林蓄积量达到87.75 m3/hm2,年平均材积生长量达到17.55 m3/hm2,年平均产值达到15 795元/hm2。  相似文献   

9.
对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的生长效应进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生长差异及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表现为:8年生时杉木林分的蓄积量与造林密度的大小成正相关,密度越大,林木的分化越早,影响后期杉木的生长。因此,合理的造林密度对林分正常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通过对杉木4个不同造林密度进行分析,以1600株/hm2为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的松杉混交以及纯林为对象,比较不同营林措施下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同一造林密度2个树种的纯林和混交林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以混交林为优;造林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下时,马尾松混交林的平均单株材积比纯林提高2.85%~13.96%,杉木平均单株材积比纯林提高8.77%~12.43%;马尾松纯林单株材积随造林密度的降低缓慢增大,其余造林模式均在1 665株/hm2时达到最大峰值;1 665株/hm2密度下,混交林中的马尾松比纯林提高13.69%,杉木则提高12.43%。马尾松纯林、杉木纯林和松杉混交达到林木蓄积量最大的造林密度分别为1 665、2 500、2 000株/hm2,蓄积生长量分别为127.08、146.70、192.03 m3/hm2。  相似文献   

11.
针对苏南低山丘陵地处杉木北缘区的自然条件,推广杉木造林优良种源采取的技术。通过实施遗传控制、立地局部控制、初植密度控制和有关育苗、造林、幼林间种配套技术,使优良种源显示出明显生长优势和增产潜力。幼林达到或超过部、省速丰林标准。4年生树高、胸径分别比当地杉增加31.7~94.5%、83.2~207.1%。中等立地条件,12年生每公顷小径材平均比当地杉木增产18m~3,新增经济收益0.9~1.0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7.5~9.0。按推广缩值系数0.6,平均遗传改良增产40%,出材率0.65,每立方米小径材500~600元,推广面积4666.7公顷计算,可增产小径材8.4万m~3,新增纯益4200~5040万元;并因幼林提早2年郁闭,节省抚育费用1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3个试验示范地点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质评价、立地选择和密度对比、整地对比和施肥、间伐密度对比等试验林和短轮伐期示范林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探讨杉木短轮伐期用材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使用种子园良种进行造林,3年生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增益显著。栽培模式选择立地指数14以上的林地,以穴垦为主的整地方式,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底长×底宽×深),每穴施用0.25 kg杉木专用复混肥(1号肥)作为基肥。以2 500株/hm2的密度造林,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3~4次,第7~9年进行间伐,保留密度为1 755~1 950株/hm2。造林后追施杉木专用复混肥4次,总量1.5 kg/株。培育11.5~12.5年的短轮伐期用材林蓄积量达237.24~302.97 m3/hm2。培育相同年限的林分蓄积量比国家行业标准提高66.83%~113.06%,提前4~7年超过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16年林龄低限生长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内5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林分密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当株数密度为660株/hm2时,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全N及全K含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当株数密度从740株/hm2增加到2 000株/hm2时,0~20cm土层的土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20~60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与0~20cm土层的变化情况相同,而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则持续降低,土壤有效P含量呈现出增大趋势;当株数密度达到2 000株/hm2以上时,林地土壤的pH值降低,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过大的林分密度可能导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酸化与土壤水分、有机质、N和K元素的加速消耗。从维持林地土壤健康的角度,建议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500株/hm2左右并且不能超过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应用排比法,按7.5万株/hm2的递增幅度,设计了37.5~82.5万株/hm27个沙棘播种苗留植密度试验区,使用同种手段和办法进行苗木管理。苗木停止生长后,进行苗木质量调查。通过方差分析、频率差异假设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75万株/hm2为最佳留苗密度。苗高、地茎、根长等生长指标均达到了规定的沙棘一级苗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板栗低产园改造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研究,采用高接换种配置授粉树、微肥"三喷"、间伐降密、结合树体管理、无公害化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措施,对8~10a生年生低产栗园实施改造,产量由改造前的1245.0kg/hm2和487.5kg/hm2提高到了5461.5kg/hm2和4637.3kg/hm2。增产4216.5kg/hm2和4149.8kg/hm2,增值2.4万元/hm2和2.3万元/hm2,增产率达338.7%和851.2%。  相似文献   

18.
毛白杨是华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的主要树种。近些年来,生产上对毛白杨苗木的需求量始终很大,为利用毛白杨苗木出土后的余根进行根廷育苗并提高苗木质量,我们于1992~1996年在堂邑镇罗屯毛白杨育苗基地进行了0.6hm‘的根廷育苗试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培育2年生大(壮)苗为目的,试验地每2年出国优大苗1.43万株,其中:胸径3.ocm以上、高4.Din以上的苗木1.01万株,占70.6几胸径2.0~3.ocm、高4.om以上的苗木0.42万株,占29.4%。收入3.86万元。其育苗技术如下。(l)育苗地选择:选育苗密度合理且每666.7m’能出圃…  相似文献   

19.
杉木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每公顷4995株的林地,每公顷平均村积生长量为9.315m3,每公顷年均产值6408.90元。分另]是林龄27年、造林密度3600株/hm2林地的2.49倍和2.38倍;是林龄13年,造林密度3000株/hm2的1.66倍和1.67倍。试验证明在杉木分布区北缘的低山丘陵区,采用合理密植造林,集约经营的管理方式、缩短轮伐期,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对油茶(Camellia oleifra)优良无性系采穗圃进行密度试验,比较研究了4种造林密度对采穗圃植株生长、穗条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油茶采穗圃的适宜初始密度为9999株/hm2,3年生时单产穗芽量达163.41万个/hm2,对养分和空间利用率最高,综合经营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