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长期共存,二者协同进化,互惠互利。在胁迫因素的影响下,内生菌群落组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对植物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病原菌胁迫对油茶树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解云南油茶受炭疽病菌侵染后,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如何参与植物防御,本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炭疽菌生物胁迫下云南油茶病、健叶片内生菌群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基于Bugbase软件对菌群的表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炭疽菌侵染后显著提高了Chao1、ACE丰富度指数,而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则无显著变化。门水平上,病、健叶片上相对丰度大于1%的种类相同,但所有门的丰度都表现为病叶高于健叶。属水平上,病叶片中Methylobacterium(1.91%)属相对丰度最高,健康叶片中Pontibacter(1.41%)相对丰度最高。感病叶片中有5个特有属,健康叶片中有3个特有属。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云南油茶感病叶片内生菌菌群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氧化胁迫耐受增强;革兰氏阳性菌的相对丰度增加,革兰氏阴性菌相对丰度降低。可见,油茶炭疽病的发生改变了油茶树叶片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研究结果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
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Y13主要抑菌物质分离纯化及作用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Y13是一株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为了确定其抑菌物质的成分组成及其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方式,本文通过乙醇沉淀、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及LC MS对抑菌物质进行分离鉴定。一共分离纯化出16个活性组分,保留时间在10.5~26.0 min的8个组分对于油茶炭疽病菌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保留时间为11.0 min处的色谱峰抑菌效果最强,经质谱初步鉴定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1 042.56 u;保留时间在27.5~39.5 min的8个组分导致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颜色加深,其中以保留时间37.5 min处的色谱峰效果最为明显,质谱鉴定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1 480.85 u。显微观察发现它们通过导致菌丝断裂、畸形、原生质凝集的方式抑制菌丝生长;通过使孢子畸形、膨大、消融而抑制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3.
油茶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防治油茶根腐病的高效拮抗菌的拮抗机制,采用研磨法从健康油茶根、茎、叶、果等组织中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抑菌谱检测试验筛选对油茶根腐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油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5株,对油茶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菌圈半径在5 mm以上的6株.这6株细菌的发酵液对油茶根腐病菌等6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R6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各病原菌的抑菌圈半径均在10 mm以上.根据对R6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对油茶炭疽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以油茶健康叶为对象,平板对峙法筛选,利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和gyr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测定其抑菌活性,并将该菌株与枯草芽胞杆菌Y13复配进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作用效果较强的内生菌株为HBMC—B05;菌落为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中间有凸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菌株HBMC—B0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果生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fructicola,抑菌率可达到81.31%,对另外3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抑菌率可达到70%以上,对其他4种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复合菌剂对油茶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9%以上。该菌株的抑菌具有广谱性,可为油茶病害的生物防治扩充菌种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及造林树种之一,经济价值极高。炭疽病是危害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农药用于油茶炭疽病的防治。为筛选出安全、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杀菌剂,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茶饼病》,设计并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12. 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成分41. 67、62. 5mg/kg、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50mg/kg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较好防效,第2次药后20d的防效均高于70%。  相似文献   

6.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油茶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及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间调查了广东省内栽培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3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对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并在室内研究了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叶片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林间自然状态下调查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最强,普通油茶‘粤韶77-1号’、‘铁城1号’和‘湘林1号’抗性中等,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属于抗病种类,‘铁城1号’和‘粤韶77-1号’属于中度抗病品种,其他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油茶暹罗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暹罗刺盘孢菌是油茶炭疽病病原之一,在我国多个油茶产区均有分布。研究油茶暹罗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可为全面、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分离自海南、江西、湖南、广西4省(自治区)6个地区暹罗刺盘孢菌菌株的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的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拼接的上述3个基因的序列,57个暹罗刺盘孢菌菌株可定义为13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7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地区。病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炭疽病原暹罗刺盘孢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油茶炭疽病抗性与其主要果皮结构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油茶的抗病机制、从果皮结构角度出发选育抗病良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普通油茶’的不同抗感炭疽病的果实为试材,分别测定其果皮蜡质层厚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大小和表皮毛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抗感炭疽病的油茶果皮的总厚度、蜡质层、角质层和薄壁组织的厚度,均以高抗类型(两个高抗类型的均值)为最大,分别为5.33×103、35.67、25.85、87.73μm,高感类型为最小,分别为2.77×103、19.33、9.67、48.33μm;随着油茶果实抗病性增强,果皮气孔开度、密度和单位气孔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高感类型为最大,分别为38.58μm2、22.02个/mm2和670.50μm2,高抗类型最小,分别为12.59μm2、5.05个/mm2和82.21μm2,但气孔大小与其炭疽病抗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抗病类型的油茶果皮表皮毛长度、粗度和密度,均明显大于感病类型。油茶果皮解剖结构与炭疽病抗性关系极为密切,可以作为鉴定油茶炭疽病抗性强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油茶炭疽病是我国油茶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从我国油茶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炭疽病病叶分离病原菌,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敏感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出的17株油茶炭疽病菌均属于刺盘孢属胶孢复合群(Gloeosporioides complex)真菌,包括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lae、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卡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kahawae、哈锐刺盘孢Colletotrichum horri等。测试的13种杀菌剂中,油茶炭疽病菌对咪鲜胺药剂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0.035 μg/mL;其次为氟啶胺、多菌灵、咯菌腈、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氟环唑、苯并烯氟菌唑和戊唑醇,平均EC50依次为0.076、0.169、0.202、0.243、0.342、0.490、0.534和1.401 μg/mL;此外,测试的油茶炭疽病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氟醚菌酰胺和氟吡菌酰胺四种药剂均不敏感,平均EC50值大于100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