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凌河流域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凌河流域属辽西低山丘陵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 263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89%,平原区占11%。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大凌河流域辽宁省境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8 m3,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治理与保护管理薄弱。生态治理方案采取分区治理。治理范围为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涉及葫芦岛、朝阳、锦州、盘锦等4个市的11个县(市、区)。治理措施分别为退田还河封育治理;生态林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疏浚;管护路等。  相似文献   

2.
朝阳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辖区内由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和青龙河四大流域部分面积组成。其中,大凌河流域面积1.273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5%,占大凌河全流域面积的53%。大凌河是朝阳最主要的河流,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通过对大凌河流域的水资源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凌河是朝阳市最大河流,大凌河水资源量短缺,水环境承载力较低,水污染严重。造成大凌河(朝阳段)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业排污产生的点源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大凌河流域多沙特性加剧了河道淤积,污染物滞留,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资源量极度匮乏,造成水体严重污染。通过对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对改善大凌河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杖子流域是大凌河上游支流流域,总面积42.584 km2。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壤肥力低下。依托"大凌河重点治理项目",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平地、重点农田建设园田化,坡地梯田化,荒山全绿化,沟壑工程措施配套化,流域经济商品化"措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流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投入严重不足,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对策:一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二是理顺思路,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四是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确保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效果;五是加强管护,强化监督,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6.
柳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西部,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1983年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重点治理项目区。经过10 a综合治理,两大流域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总结了前期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岩溶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扶贫区域。农户行为是农村水土流失产生的主体,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生态恢复的主体。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是在自然环境与农户行为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部分地区形成石漠化。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提出耕作、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对农户水土流失治理行为的变化原因进行探析,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土壤侵蚀严重,一直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对大凌河流域水沙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朝阳水文站为大凌河中游控制站,采用1960-2016年大凌河朝阳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结合主要气象站汛期(6-9月)逐日降雨量,应用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大凌河中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20世纪60年代,大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输沙量变化极为显著,径流量在2010-2016年变化极为显著;(2) 流域水沙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且动荡期内下降时段持续时间较长;(3) 从线性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 自1993年大凌河中上游流域实施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开始,该段流域1993-2016年径流减少总量为51.47亿m3,平均每年减少2.14亿m3;输沙减少总量为9 703.15万t,平均每年减少约404.23万t。说明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水土流失严重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预防及治理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水土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水土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贫乏、水土污染严重、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等。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积极恢复植被、强化土地管理、优化工业生产布局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大凌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凌河是辽宁省的第三大河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是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从2002年起,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规模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林草覆盖率已达到58.9%。但由于受大凌河流域生态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没有大改观,且在治理过程中,采取植物措施的地块,忽略了植物对异质性的要求,结果人工林常常树种单一、结构单调,难于自我更新。经济林较水保林比重过高、乱砍滥伐和过牧现象严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建议加强自然林抚育,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林;重视自然修复,实施封山禁牧,圈养饲畜;实行生态移民,减缓人地矛盾;加强部门协调,实现综合全面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市的防沙治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口市是北京地区沙尘灾害的主要沙源之一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极为严重。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 18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实施 ,积累了适合本地治理侵蚀、防治风沙的经验。坝上地区应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坝下地区的防沙治沙应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 ,防沙治沙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行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北方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最主要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甚至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略应是把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优化配置,将全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目标,建设生态输水小流域。生态输水小流域治理以生态补偿为前提,强调对小流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与定位,总体治理思路是集水区总体弱化治理、生产生活区强化治理、复合区适度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向下游输水、输好水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20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结了南方红壤区20多年来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所建立的治理模式和积累的经验,旨在为该地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应用泥沙资料分析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西部典型水土流失区,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很大,大凌河干流平均含沙量为6.86~12.6 kg/m3。199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应用大凌河流域水文站具有40 a以上观测系列的泥沙站8处—计342站年的泥沙资料,对大凌河流域泥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治理前相比,朝阳大部分河流输沙量都在减少,减少最多的是大凌河流域上窝堡站,减少了91.1%。从建平县三义号小流域治理前后的拦蓄效益比较可以看出,治理后的流域减水效益达59.31%,减沙效益达55.58%,足见辽宁省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南流江水土流失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宗光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57-158,207
通过水资源环境现状调查和分析,南流江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加剧水环境的恶化。为此,提出综合防治流域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必须加强宣传,加强预防监督,增加治理投入,才能治理好南流江。  相似文献   

18.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意义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土高原是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其本身生态条件脆弱、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人口压力之下,对该地区植被的长期垦殖、破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原始植被已经荡然无存.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一项重要的、而且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水就成为了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该依据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地带的水分条件而制定合理的植被建设规划,量水而行.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土流失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江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建设工期表现出的水土流失特征各不相同,且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造成的水土流失类型和规律也不相同,充分体现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于过去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可归纳为:水土流失面积小、强度大,强度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分散、时间集中性强、动态变化速度快,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显著,人为诱发水土流失突出。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可概括为:开发建设项目不同工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差异是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波动的原因之一,经济开发和劳动力转型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农业经济林开发建设是导致林地水土流失比重大的原因之一。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新措施和重点治理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赣南山地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之一,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项目区因大面积低效林分布、山地果园建设和稀土矿开采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和典型特征。以崇墩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全面调查及系统分析诊断,查明生态系统中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采取优化土地利用方式,配置适宜生物措施类型,并与工程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案,为赣南山地及同类地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