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省是一个盐碱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加强盐碱地改良开发利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河北省盐碱地基本情况2011年,全省盐碱地总面积106 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07%,其中盐碱耕地746万亩,占盐碱地面积的70%,盐  相似文献   

2.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0-4751,4764
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3种农业发展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的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滩涂盐碱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连云港市发展的不断深入,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资源量锐减矛盾不断尖锐,急需加快滩涂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为此,对连云港市滩涂盐碱地分布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开发利用潜力及其利用方向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阐述了滩涂盐碱地在开发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连云港市盐碱土地下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土壤肥力低、结构不良、耕作层浅薄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对策,以利于促进滩涂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目前盐碱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面积超过0.33亿hm~2,其中具有农业发展利用潜力的盐碱地近0.13亿hm~2,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酒泉市盐碱地面积大、范围广,土壤含盐量高低不一,治理难度高,给整个盐碱地改良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在全面分析了酒泉市耕地盐碱化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治理对策,并总结分析了几种主要改良模式与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当前吉林省盐碱耕地的分布区域以及治理现状,分析了吉林省盐碱耕地改良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吉林省盐碱耕地改良治理对策,为今后的改良治理方向和后备耕地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盐碱地改良利用应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工程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发展盐碱农业的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盐碱地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盐碱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改良要因地制宜,同时也要跳出盐碱地开发利用止于改良的局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转变思想,顺势而为,发展健康可持续的盐碱农业。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加大和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耕地、淡水资源逐年递减,《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申的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行改碱治涝工作,终于走出一条“挖塘台田,上农下渔,综合开发”整治盐碱地的新路子。它有效地解决了滨海盐碱地开发存在的土壤耕层含盐量高和淡水缺乏的两大制约因素,克服了盐碱地治理中的“旱、涝、碱”三大难题,从而根治了盐碱危害,增加了有效养殖水面和耕地面积,充分发挥 盐碱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是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土地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正>黄淮海平原有盐碱耕地5000多万亩,其中山东省1800多万亩;山东省还有盐碱荒地500多万亩,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棉花是盐碱地的优势作物.提高盐碱地的植棉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棉花,对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土含有过量的可溶性盐类,对棉花萌发出苗和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可导致棉花缺苗断垄,迟苗晚发,劣质低产.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后,虽然解决了盐碱地棉花低产变中产问题,但由于常规的地膜覆盖栽  相似文献   

10.
邱县曾有很多盐碱荒地,种植普通粮食作物产量很低,一直没有开发利用。最近几年巧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种上棉花,使盐碱地棉花达到亩产200公斤籽棉,与良田产量不相上下。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盐碱地分布、改良利用现状与治理成效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山东省11个地级市40个县的盐碱地分布面积以及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盐碱地广泛分布,可分为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两种类型,总面积为5 926.73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营、滨州、潍坊和德州市。其中轻度盐碱地2 655.07 km~2,占44.80%,中度盐碱地1 718.13 km~2,占28.99%,而重度盐碱地面积达1 553.53 km~2,占26.21%。全省盐碱耕地3 863.80 km~2,盐碱荒地2 062.93 km~2,盐碱地利用率高达65.19%。除东营市河口区外,山东省各县市盐碱地改良利用率普遍较高,2000—2010年间山东省累计投入31.80亿元,治理改良盐碱地2 532.67 k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2.39×10~4t。本研究还对山东省较成熟的盐碱改良模式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可为今后盐碱地改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吉林省盐碱耕地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吉林省盐碱耕地改良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吉林省盐碱耕地改良治理的思路与意见建议。根据调查,吉林省盐碱耕地总面积为88.96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73%;轻度盐碱耕地面积为58.82万hm~2,中度盐碱耕地面积为19.02万hm~2,重度盐碱耕地面积为11.12万hm~2,分别占盐碱耕地总面积的66.12%、21.38%及12.50%。同时,提出了盐碱耕地改良治理的思路和意见建议,以期为今后吉林省盐碱耕地改良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20多年来,以来琦芳研究员为带头人的盐碱水土资源渔业创新团队,怀揣实现盐碱地生态开发利用的梦想,不断探索、总结,建立了适用于盐碱水土治理的驯养方法,解决了盐碱水的出路问题,实现了"洗盐排碱、改排为蓄、动态平衡、蓄水养鱼、循环利用、和谐生态",在河北、江苏、宁夏、甘肃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盐碱地里还能养出鲜活鱼虾?东海水产研究所盐碱水土资源渔业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江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实践表明,在资源禀赋、开发思路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通过梳理开发思路,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生态综合治理、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聚焦精准帮扶等切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保定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聚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体系、优化组织机构建设,持续以坚定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本文通过总结保定市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建设要点,结合保定市“十三五”至“十四五”中期农业绿色发展成果及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现状,综合分析保定市农业绿色发展成效,为全面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该技术针对盐碱无法排出、传统改良措施又不适宜,导致盐碱地被弃耕的问题,提出一种盐碱弃耕地再利用种植作物的方法,以改善盐碱弃耕地上作物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碱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重要生态类型,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如何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后备耕地资源拓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碱地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盐碱地的利用潜力、国内外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践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当前对盐碱地资源普遍认识不足,重治理轻保护,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利用和激励机制。建议坚持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社会发展三位一体,将盐碱地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统筹生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盐土农业产业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尤其是内陆干旱农业灌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近几年来白城市在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多个层面进行试验研究和探讨,并就白城市利用电场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效果、增强盐碱地改良能力及节水灌排等方面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盐碱地是我国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开放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盐碱地作为尚未受到污染的一方净土,更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生态改良。"上膜下秸"技术作为盐碱地生态改良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盐碱地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可实现盐碱地的长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土壤盐度是影响农林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蒙古柳是自然分布于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上少见的木本植物,是重要的盐碱地野生植物资源。在植物的耐逆机理、耐盐基因的开发利用以及改善盐碱土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的了解蒙古柳的耐盐机理和改良土壤作用,本研究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水平三个方面对其耐盐机理进行总结,探讨蒙古柳响应盐碱胁迫的机制,分析提高蒙古柳耐盐碱机理的途径及可行性,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