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浮山县总土地面积940.6 km2,水土流失面积760 km2,占总面积的81%。近年来,全县受水土流失的影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在分析浮山县水土流失成因和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针对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等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调查,分析了江西省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洪涝灾害频发、林分、林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系统安全、粮食安全和人居安全问题。提出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面积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25.3%,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属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通过对黑龙江省第2次和第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确定近5 a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一小部分水土流失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大部分水土流失土地在发展、流失程度在加重。具体表现为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在减少,中度、强度侵蚀水土流失土地在扩大。  相似文献   

4.
矿山开采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掌握矿区水土流失规律,探索矿区恢复治理模式,在分析矿山开采水土流失概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总结相应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土地整治和复耕措施等治理措施,同时提出治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58%,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青海省虽开展了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目前尚未开展侵蚀沟道专项治理工作。鉴于侵蚀沟道造成的水土流失较其他侵蚀类型更为严重,单位面积投资较大等,建议开展侵蚀沟道专项治理。分析了青海省侵蚀沟道现状分布情况,初步提出了专项治理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6.
云县石佛山小流域坡耕地土地治理是云南省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之一。项目对西南高原地区坡耕地治理方法的推广具有典型意义。选取该典型区域对其土地治理过程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探寻一些坡耕地治理前后土壤理化指标在土壤肥力、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白银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银市总土地面积21 158.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 196.8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5.5%.经过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615.3km2,治理程度为27.76%,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要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8.
高平市位于太行山西南缘,黄土高原东部边缘,总土地面积98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54.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7.17%.截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3.27万hm2,治理度38.28%.论述了高平市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13.41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04%,年土壤流失总量50 813万t,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云南省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介绍了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适宜树(草)种和配置模式,并以会泽县头塘小流域为例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最北部的永定河上游,土地总面积14 176 km~2,水土流失面积9 800 k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风蚀交错,生态环境脆弱。在分析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及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定县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土壤年侵蚀模数高达4 422.3 t/(km2·a).通过现场调查,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岩性特点和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溶裂隙、落水洞及地下暗河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进行了概化,探讨了水土流失过程中雨滴溅蚀、坡面侵蚀、落水洞漏失及地下暗河运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岩溶区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土流失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江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建设工期表现出的水土流失特征各不相同,且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造成的水土流失类型和规律也不相同,充分体现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于过去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可归纳为:水土流失面积小、强度大,强度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分散、时间集中性强、动态变化速度快,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显著,人为诱发水土流失突出。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可概括为:开发建设项目不同工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差异是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波动的原因之一,经济开发和劳动力转型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农业经济林开发建设是导致林地水土流失比重大的原因之一。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新措施和重点治理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土流失影响辨识与损失分类,选择与构建系列损失评估模型和价值计量方法,对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区和分类评估。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887亿元,对国民经济影响显著,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对下游乃至更广区域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超流失区的直接经济损失;2000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均比1990年有所降低,但经济损失增加了83%。  相似文献   

14.
煤炭开采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重。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危害严重。以陕西省彬长矿区(位于长武、彬县和旬邑3县境内)为例,在阐述该矿区水土流失程度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煤矿区水土流失往往以地质灾害为成因,地质灾害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总结了矿区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地面塌陷型水土流失4种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及治理对策。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地裂缝、弃渣场等煤矿区废弃地,应采用复垦成套工艺技术,减少水土流失的场所,同时严格控制弃土弃渣的堆放,避开水流路线,修建拦挡设施。边坡开挖要采取顶部排水及底部支护。  相似文献   

15.
湘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南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壤的水土流失面积达7165万hm2,占区内红壤总面积的358%,其中流失较严重的面积约占红壤水土流失面积的37%。在此基础上,对引起红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第三次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和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状况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4个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结合水利部开展的第一、二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15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和主要河流多年来土壤流失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不论是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水蚀严重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风蚀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强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2957km2,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47.42%。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19.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 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 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市为例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与特点 ,针对采石取土、修路、开发区建设和坡耕地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 ,提出了三角洲地区的一般治理措施 ,并对其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评价。这将有助于推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