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产冬小麦不同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群体光合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德昌  徐恒永 《麦类作物》1998,18(2):24-26,34
用Li-6200光合测定仪对高产冬小麦两种不同分蘖成类型穗类型的6个品种群体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类型小麦群体光速速率变化基本 全生育期内各体光速速率变化呈单峰型曲线,至挑旗达最大值。小麦生长前、中期群体大小是决定光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开花期以后群体大小的影响逐渐变小,灌浆后期落黄好的品种群体光速率高,反之则较低,小麦各体光合速率与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证明建立  相似文献   

2.
麦油两熟制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期为25~30d的麦油两熟制双高产复合群体中,小麦基本苗是复合群体的主体,对麦油两作产量效应显著;花生密度对花生产量作用明显,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在小麦90~270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每增加15万苗,花生平均减产18kg/hm2;小麦花生两熟制一体化栽培高产复合群体指标为:小麦基本苗165~195万/hm2,花生13.5~16.5万穴/hm2。高效复合群体最优组合为:小麦基本苗120万/hm2,花生播15万穴/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落黄类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及叶片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不同落黄类型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落黄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和穗、茎、叶对籽粒灌浆的贡献。结果表明,早衰落黄型、灰白落黄型、全身落黄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和旗叶光合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早衰落黄型和灰白落黄型品种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衰减发生早,下降速度快,旗叶光合速率低,籽粒物质积累在灌浆前中期多而后期较少;全身落黄型品种叶绿素含量衰减发生晚,下降速度缓慢,旗叶光合速率高,穗、茎、叶对籽粒灌浆的贡献率较大,籽粒平均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指数较高。因此认为,全身落黄型是小麦高产育种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个常规小麦陕160、陕229、西农1376和三个杂种小麦95F10、95F9302、95F9303在75万·hm-2~225万·hm2三个密度水平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绿叶面积和光合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于品种对产量的效应,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绿叶面积较大,叶功能期较长是杂种小麦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在干物质分配率方面比较,灌浆前期,常规小麦西农1376在籽粒中的分配率大于杂种小麦,但在灌浆后二者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粒重是籽粒产量的一个构成部分,籽粒灌浆延续期是成熟度的构成因素,两者都是应用植物育种中重要的性状,并都依赖于籽粒灌浆过程。描述籽粒灌浆过程有2点曲线法和多点曲线法。依籽粒灌浆期间对粒重重复测定为基础的多点曲线法较依花期、熟期和最终粒重记载为基础的曲线法需用大量的劳力和试验室资源,为了评价这两种测定籽粒灌浆方法的特点,作者于1989和1990年在加拿大Saskatoon,SK灌溉和旱地上试验种植了11个春小麦品种,对最终粒重、50%灌浆所需时间、相对籽粒生长率用从花期至成熟每周两次测定粒重进行适于罗谛斯基曲线拟合估计;对籽粒灌浆延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收获粒重/延续期)用花期和成熟期资料估计。结果表明,相对籽粒生长率与平均灌浆速率无关(r=-0.01),并较平均灌浆速率与收获粒重(r=0.93,P<0.01)的相关性小。估计的50%灌浆时间与观察的灌浆延续期在品种方面的差异更为一致,对环境影响也较小。与两点曲线法相比,罗谛斯基曲线在籽粒灌浆速率和延续期方面提供了更好的遗传差异估计。  相似文献   

6.
蓖麻不同种植密度对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试验表明,蓖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群体产量有一定影响。2000~2100kg/hm2的蓖麻高产群体指标以密度33000~43700株/hm2,灌浆成熟期株高230~240cm,花果期叶面积系数2.0~2.5,开花期净同化率7.9~8.4g/m2·d为宜。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 4~24 d,成穗数增加 62.70~98.25 万/hm 2,穗粒数增加 2.1~4.1 粒,千粒重降低2.0~3.1 g,增产 248.4~1 913.4 kg/hm 2,增产幅度为 4.1% ~40.8% 。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睿  李素绵 《麦类作物》1999,19(2):45-4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4 ̄24d,成穗数增加62.70 ̄98.25万/hm^2,穗粒数增加2.1 ̄4.1粒,千粒重降低2.0 ̄3.1g,增产248.4 ̄1913.4kg/hm^2,增产幅度为4.1% ̄40.8%。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弱光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弱光对小麦光合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处理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色素含量(除叶绿素b)显著降低,灌浆中期弱光处理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因素,而前期、后期弱光处理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弱光对旗叶叶绿素a的影响大于叶绿素b。弱光胁迫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粒重,且产量和粒重对不同灌浆时期弱光胁迫的响应不同。灌浆中期弱光胁迫对小麦产量及粒重的形成影响最大,其中弱光胁迫对小穗下位籽粒粒重的影响大于上位籽粒粒重。弱光处理后籽粒粒重的降低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而灌浆持续期长短对其影响较小。弱光胁迫下小麦光合同化产物不能满足灌浆需求,是导致其产量及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适期晚播对弱春性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旱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晩播籽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灌浆期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晚播与适播处理差异不大,但均明显高于早播,平均高出12.7%;郑麦9023和偃展4110旗叶叶绿素含量晩播高于适播和早播,尤其花后14 d后差异达显著水平;旗叶净光合速率晚播处理中郑麦9023一直较高,偃展4110在花后21 d后明显高于适播和早播,豫麦50花后0~7 d较高。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晩播处理也占明显的优势。因此,适期晩播能维持弱春性小麦品种灌浆期较好的光合性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给外源脱落酸(AB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耐旱型品种山农20和水分敏感型品种辐287为材料,研究外源ABA对花后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吸收光能性能指数(PI_(abs))及被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φ_0),尤其在灌浆后期,PI_(abs)及φ_0降幅均达到50%以上,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显著下降和冠层温度显著升高。同时,干旱处理下两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呈现降低趋势。两品种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降低,辐287降幅大于山农20。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显著降低。干旱条件下喷施ABA可以显著提高PI_(abs)值、φ_0值、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延缓叶绿素降解,诱导气孔适当关闭,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冠层温差。同时ABA处理提高了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延长了生长活跃期,降低穗叶温差,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升高,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提高。这说明耐旱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同化力强,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增重,实现产量提高;外源喷施ABA可以提高灌浆期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的光合性能,显著降低穗叶温差,优化同化物分配比例,最终实现小麦的抗旱稳产。  相似文献   

12.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生理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和密度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以矮抗58和周麦22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植株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能显著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使植株在灌浆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花后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对氮肥和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周麦22号的平均籽粒产量高于矮抗58.在本研究条件下,矮抗58籽粒产量在375万基本苗·hm-2和360 kg·hm-2施氮量处理组合下最高;周麦22号籽粒产量在225万基本苗·hm-2扣240 kg·hm 2施氮量处理组合下最高.  相似文献   

13.
多穗型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群体质量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以钱江2号为代表的多穗型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揭示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穗型小麦品种取得5.25t/公顷的产量水平,其阶段叶面积系数为:年内1以上,拔节期为3以上,孕穗期为6左右,齐穗期不低于5,开花灌浆期稳定在4.5左右。且具有相应的干物质增长系数。其适宜群林结构为:基本苗195万/ha。年内苗675-750万/ha,最高苗控制在825-900万/ha之间,争取达到基本苗以19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花后弱光照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差异,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非糯小麦品种轮选987和糯小麦品种农大糯50222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于灌浆前期(花后1~10 d)、中期(花后11~20 d)和后期(花后21~30 d)进行遮去60%的光合有效辐射处理,研究花后弱光胁迫时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遮光处理(对照)相比,灌浆中期和后期遮光造成轮选987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降低,而农大糯50222在籽粒灌浆的前期和中期遮光后均显著降低.花后不同阶段遮光处理均造成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发生变化,此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轮选987表现为籽粒灌浆前中期遮光后转运量均显著降低,后期遮光后增加,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则表现为前期遮光降低,中后期遮光提高,尤其是后期遮光提高幅度更大.农大糯50222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在遮光后均增加,以中期遮光后增加最多,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前中期遮光下均增大,以中期遮光最明显,后期遮光下贡献率下降.花后不同阶段遮光改变了小麦的灌浆进程.随遮光时间的推迟,轮选987籽粒灌浆的渐增期和快增期缩短.籽粒灌浆中期遮光延长了农大糯50222灌浆的快增期.灌浆中期遮光致使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下降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大米小麦旱高粱品质与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梅 《杂粮作物》1998,18(6):32-34
对“大米小麦旱高粱”的生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内在品质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植株较矮(140cm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高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在同等条件下,平均单产9241.5kg/hm^2,比对照品种-本地红高粱单间4338.0kg/hm^2增产4903.5kg/hm^2,增产率为117.1%,籽粒的蛋白质,脂肪,还原糖,非还原糖,淀粉,维生素B1等指标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6.
黄淮麦区水、旱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黄淮麦区水、旱两大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选用目前该麦区推广的12个水地品种和6个旱地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其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拟合,分析灌浆参数的变异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淮麦区的水、旱两大生态类型小麦在灌浆参数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水地品种的平均灌浆时间比旱地品种长2.2 d,不同阶段的灌浆时间也相对较长,但不同阶段的灌浆速率均小于旱地品种.旱地品种的千粒重比水地品种高出2.07 g,而两大类型品种粒重受灌浆速率的影响大于灌浆时间的影响.在灌浆参数中,R(平均灌浆速率)、R_3(缓增期灌浆速率)、R_(max)(最大灌浆速率) 、T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与水地品种粒重显著相关,而R、R_2(快增期灌浆速率)、T_2(快增期时间)与旱地品种粒重显著相关.因此,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籽粒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及其出现的时间可作为水地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旱地育种者在注重平均灌浆速率的同时增加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时间,可保证籽粒干物质迅速积累,从而躲过后期干旱、干热风等危害,保证小麦粒重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17.
《麦类作物》2008,28(1):107-112
为给垄作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采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垄作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垄作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及产量。在施氮量(纯氮)为每公顷250kg左右时,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最高,产量也最高。在氮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33%播种前基施,67%拔节期追施,小麦后期光合速率和产量最高。垄作小麦在开花期光合速率略低于平作小麦,但自灌浆开始旗叶光合速率一直高于传统平作小麦,且差异显著。虽然垄作小麦的公顷穗数显著小于平作小麦,但是前者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却都显著大于后者,因而垄作小麦的产量也显著高于平作小麦。在较高肥力条件下,小麦采用垄作栽培方式,氮肥总用量250kg/ha左右,基追比为1: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不同大豆品系(种)鼓粒期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系(种)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大豆籽粒产量与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668),而与叶片转化酶活性之间表现负相关,但不显著(r=-0.1733)。本研究筛选出两个高光效高产大豆品系9702和9208-5,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比早熟18号高光效对照品种分别提高11.29%和19.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3.49%和26.25%。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豫麦34、中筋小麦品种豫麦18以及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采用10、15和20 kg/667m2三种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郑麦9023和豫麦18的各项灌浆参数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kg/667m2;豫麦34籽粒灌浆持续期、理论最大粒重、最大灌浆出现时间、有效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 kg/667m2,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表现为20 kg/667m2最大,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豫麦50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以20 kg/667m2最长,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最大籽粒灌浆出现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粒重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以15 kg/667m2最高(早),20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低(晚);而理论最大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则表现为10 kg/667m2>15 kg/667m2>20 kg/667m2。同时,郑麦9023、豫麦18和豫麦34粒重与各灌浆参数均呈正相关,郑麦9023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与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豫麦18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平均灌浆速率之间达显著水平;豫麦34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豫麦50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呈负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差异均不显著。豫麦18和豫麦34在15 kg/667m2下产量最高,且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郑麦9023和豫麦50在20 kg/667m2下产量最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钾配比对冬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我们在含钾丰富的豫西褐土区进行了小麦氮钾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氮钾配合使用,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系数和植株抗逆性,增加植株的干物重和籽粒千粒重;与单施氮肥相比,平均增产11.8%;氮钾产量模型为:y=239.87+16.627x1+13.527x2-0.55766x21-0.8209x22+0.1042x1x2;氮钾合理施肥量分别为210、124.1kg/hm2,最佳配比为1.69∶1,联应系数为1.07,施肥利润为3123.75元/hm2,每公斤N可增产小麦6.5~5.8kg,每公斤K2O可增产小麦1.6~11.1kg,每公斤养分增产小麦8.58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