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1树上管理花前复剪强旺树以抬高主干为主,疏除近地面60 cm内的结果枝组,上部花多留少动剪,重在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弱树花量过大,疏除主枝上枝势强、角度小的枝组,减少花量,平衡各结果枝枝势,有利于生产优质大果。  相似文献   

2.
正春季管理是梨园周年管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疏花疏果、人工授粉、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做好此项工作,确保当年梨园有好的产量和质量,保证梨农丰产丰收至关重要。1树体管理在规范科学树形的基础上,注重春季枝组培养工作。(1)花前复剪。强旺树体以抬高主干为主,疏除近地面60厘米内的结果枝组,上部花量多留少动剪,重在解决果园通风透光问题。弱树花量过大,疏除主枝上枝势强、角度小的枝组,减少树体花量,平衡各结果枝枝  相似文献   

3.
正梨园春季管理是周年管理的开始,对确保当年梨的产量和质量,保证梨农丰产丰收至关重要。树体管理。(1)开花前复剪,调节花量。强旺树疏除主干近地面60cm以内的结果枝,树冠上部的花多留少剪。弱树花量过大,疏除主枝上枝势强、角度小的枝,减少花量。平衡各结果枝枝势,以利生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1 春季复剪 又叫花前复剪 ,主要是调整花量 ,宜在花芽萌动后到开花前 ,以花蕾期为最好。复剪次序先剪成龄树 ,后剪幼龄树 ,先剪弱树 ,后剪旺树 ,先剪开花早的品种 ,后剪开花晚的品种。对盛果期大树复剪时 ,重点放在小枝处理上 ,把生长枝与结果枝的比例调整到 2~ 3∶1。这类树的复剪 ,对花芽适量的树 ,一般不动花 ,短果枝成串的枝条留 3~ 4个花芽回缩 ,有腋花芽的 1年生枝留 3个左右花芽短截。对花芽过多的树 ,要适当疏除弱枝、弱芽 ,多留壮枝、壮芽 ,更新衰老和过密枝条 ,而骨干枝的正常枝附近 1~ 3年生枝上不留果枝 ,误留下的腋花芽和…  相似文献   

5.
正1看树龄幼树、初结果树修剪量要小,修剪程度要轻,注意培养树型和结果枝组;盛果期树要适当重剪,注意轮换结果枝组;衰老期树重剪,更新结果枝组。2看花芽量花芽量大的果树修剪量要大些,修剪程度适当加重。严格控制花芽总量和花、叶芽比例,花、叶芽比例一般为1∶20。对花芽少的小年树,要轻剪多留花芽,对没有花芽的枝和枝组要重剪更新结果枝组。3看树体强旺树要轻修剪,去直立强旺枝,留侧立枝和中庸枝,以缓和树势,进而促进花芽形成;弱树要重修剪,剪去弱枝和下垂枝,更新衰老结果枝组。  相似文献   

6.
<正>1看树龄幼树、初结果树修剪量要小,修剪程度要轻,注意培养树型和结果枝组;盛果期树要适当重剪,注意轮换结果枝组;衰老期树重剪,更新结果枝组。2看花芽量花芽量大的果树修剪量要大些,修剪程度适当加重。严格控制花芽总量和花、叶芽比例,花、叶芽比例一般为1∶20。对花芽少的小年树,要轻剪多留花芽,对没有花芽的枝和枝组要重剪更新结果枝组。3看树体强旺树要轻修剪,去直立强旺枝,留侧立枝和中庸枝,以缓和树势,进而促进花芽形成;弱树要重修剪,剪去弱枝和下垂枝,更新衰老结果枝组。  相似文献   

7.
<正>当结果枝组出现发枝力弱,发生细弱枝、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或结果部位开始外移时,是需要更新的标志。小枝组衰弱时,可以采取缩剪,使其紧靠骨干枝,以保持生长势,或是自基部疏除。膛内大、中枝组出现过高或上强下弱现象时,可轻度缩剪,降低高度,并以果枝当头限制其扩展。盛果期结果枝修剪的重点是适度短截,过密时疏除,以保持冠内通风透光。结果枝结果后成枝力减弱,需及时更新。弱树弱枝  相似文献   

8.
1花前复剪1)时间。从花芽萌动到花蕾膨大(3月下旬至4月上旬)。2)方法与要点。剪除残次花、多余花。每20~25cm空间留1.5个花芽,疏除密枝、弱枝、长枝上的多余花芽,保留饱满的优质花芽。短果枝成串的枝留2~3个花芽回缩,腋花芽1年生枝留3个花短截,果枝群注意经常疏除瘪花、下垂花、密集弱花芽,每667m2保留花芽数为5万~6万个,单株保留花芽数一般为2500~3000个,密植树留花芽1500~2000个,稀植树2500~3000个。2人工授粉1)人工点授。将花粉(自采鸭梨、砀山酥梨等鲜花制成粉,或从市场购买)与滑石粉或淀粉按1∶5比例装入小瓶备用,现配现用。在香…  相似文献   

9.
<正>1花前复剪时间从芽萌发前能辨别出花芽、叶芽后开始,到现蕾为止,这是花前复剪的最适期。复剪过早,分不清花芽和叶芽;过晚,会过多消耗树体贮藏养分,影响树势。2花前复剪的原则花前复剪的方法因树龄和树势而不同。对幼树和旺树,可适当多留一些辅养枝的上的花芽,这样既可增加早期产量,又可加速扩大树冠;对盛果期大树,应按花、叶芽的适宜比例进行调整,做到合理负载,对枝组应进行细致修剪,在1个枝组内,使其既有果枝,又有预备枝,以确保年年丰产。  相似文献   

10.
<正>1花前复剪对于大年苹果树,应认真抓好花前复剪工作。重点是清理过多过乱的枝组,保留生长势中庸、花芽饱满的枝组,使小型结果枝之间距离20cm左右,且均匀分布枝轴两侧。过长的串花枝适度回缩。树势较衰弱的,可多保留一些背斜侧或背上的枝组,小枝组的带头枝也应该抬高角度,以促进生长势,复壮树势。如果春天气温不稳定,考虑霜冻对坐果率的影响,花前复剪的程度不应过重。2刻芽对苹果幼树尤其是长枝型品种,刻芽促萌是促进成  相似文献   

11.
1不同树龄采用不同的修剪手法 幼龄树修剪采用轻剪长放,拉平直立枝,保留中短枝,除过密枝进行疏剪外,一般不进行疏除。盛果期树修剪应做到对旺树要控制旺长,多留花芽、斜生枝,疏除直立枝,少短截,以果压树势,使其趋向中庸;对弱树采用重剪,中截强枝,疏除弱枝,对部分中短果枝采用短截,琉去部分花芽,变果枝为营养枝,对树势稳定的树,重点是对结果枝组的修剪并注意调整结果枝与营养枝的比例,防止大小年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月份:四月(清明、谷雨)物候期:显蕾花序分离开花新梢旺长坐果管理要点:花前复剪、花期防冻,促进坐果、合理留果和防治病虫等1花前复剪(1)抹芽。即抹除背上、剪锯口等不需要成枝处的萌芽,减少树体养分的无效消耗。(2)花芽萌动后(能够认准花芽时为准),及时疏除  相似文献   

13.
1)花前复剪。当花芽膨大到能准确识别时应立即进行复剪。大年树复剪时可将一部分中、长果枝轻短截或破顶花芽,以花换花。串花枝可根据其承受能力适度回缩,一般留2~4个花芽。小年树以中、短截促发新枝为目的进行复剪。过密的无花枝和枝组应疏除。  相似文献   

14.
1搞好花前复剪目的一是减少树体营养消耗,促进枝势以及开花坐果,二是大大减少疏花疏果的工作量,提高坐果率。花前复剪的原则:对花芽过多的果树,适当剪掉一部分不充实的花芽,重剪弱枝,多留壮枝  相似文献   

15.
1改迟疏、晚定为早疏、早定 1.1花前复剪 “大年”园,花多树于发芽前后(4月),能准确识别花、叶芽时,应赶快复剪。主要是对串花枝适度回缩,长、中、弱果枝破顶,以减少多余花量,增加预备枝量,达到以花换花和适宜的枝果比及叶果比。 1.2疏花蕾疏芽比疏蕾好,疏蕾比疏花好,疏花比疏果好。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树体营养,可以将疏花工作提前到花序分离期,根据树体状况(树势、树龄、品种特性、物候期),先疏花序,后疏花蕾,并注意保留莲坐叶和留有一定余地。  相似文献   

16.
<正>1修剪1.1冬剪1.1.1改接后第1年的冬剪缓势修剪,结合拉枝。串花枝轻短截,促发中短枝,拉枝后背上徒长枝全部疏除。1.1.2改接后的第2年的冬剪在促冠的基础上调整树冠结构,解决光照问题,直立挡光的枝疏除或回缩,结果长枝以回缩为主。1.1.3改接第3年及以后的冬剪放、缩、截三结合,调整结果枝比例,平衡树体结构,树势保持中等偏壮,大枝分布合理,树冠自然透光率20%以上,结果枝占  相似文献   

17.
1采后修剪1.1常规修剪法疏除细弱枝、病虫枝、枯死枝、下垂枝、过密枝和外围过旺枝,打开光路。把原来由4-6个结果枝组成的枝缩成2-4个枝,对组内旺枝留2-4芽短截,促发新枝,培养新枝组。树冠下部大型结果枝组结果后若下垂,要对其支撑,使其恢复长势。密植往往出现上强下弱现象,因此要重剪上部旺枝。  相似文献   

18.
<正>1花前复剪复剪一般在萌芽后到开花前进行,是冬季修剪的继续和补充,也是冬剪后更细致的修剪。复剪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冬季漏剪的病虫枝、干枯枝、密生枝和细弱枝等予以疏除或回缩。二是对大年树花量进行调整。成花多的大年树,冬剪时留花量往往偏多,当发芽后能准确识别出花芽时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对串花枝进行回缩,使留花量与枝条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时 期物候期作业项目及技术要求1 1月~萌芽前 休眠期1 )冬季修剪。采用自然开心形、Y字形、主干形 (有中干宝塔形 )等树形。幼树和强旺树应以疏为主 ,少截长留 ,骨干枝上每 2 0~ 2 5cm保留一个健壮的结果枝 ,结果枝长度按其长势剪留 40~ 70cm ,过弱、过旺者均疏除。偏弱树和老树仍沿用传统剪法。2 )剪锯口保护。直径在 1cm以上的剪、锯口须及时涂抹油漆保护伤口。3)喷石灰液。 1月下旬~ 2月上旬花芽性器官发育始期 ,先用少量水将生石灰消解成糊状 ,过滤后加以稀释 ,细致喷布于树体上各个部分 ,可减轻花芽冻害。3月上旬~下旬花…  相似文献   

20.
1 轻剪缓放,开大角   对中心干和主枝上的1年生枝和结果枝组要多留(20 cm留1个),只对强旺枝和过大枝疏除,连年轻剪缓放(不短截);主枝开角80~90°,主枝上的结果枝要垂直于主枝.这是苹果树冬剪的基本方法,有利于缓和长势,积累枝条养分,促进花芽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