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不同钾肥用量对白花丹参产量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白花丹参,完善其栽培理论,本研究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养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白花丹参产量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下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也降低,但干物质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 kg/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肥配施对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产量及植株钾素吸收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肥施用量相同(P2O520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钾配施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氮、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表现为NK;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植株生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钾配施处理植株钾素积累量均高于单施氮肥或钾肥处理,其中氮钾配施量为N 300 kg/hm2、K2O 200 kg/hm2时植株钾素积累量最大,为372.4 kg/hm2;适宜的氮钾配施可提高植株生长前期钾素吸收速率和阶段积累量,并使生育后期阶段积累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可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钾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在施P2O5200 kg/hm2条件下,施N 300 kg/hm2,配施K2O 200 kg/hm2,即可获得较高的钾吸收利用效率,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可达12.04 t/hm2。  相似文献   

3.
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钾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贵州马铃薯高产栽培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钾肥不同施用量(0、60、120、240、360 kg/hm2)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而增加,变化动态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2出苗60 d时,施钾120、240、360 kg/hm2处理较不施钾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70 d时,施钾处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开始降低,但均高于不施钾的处理。3施用钾肥延缓了马铃薯干物质最大积累率和钾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施钾量越高延缓时间越长。4施钾量为120 kg/hm2时马铃薯增产效果最佳,产量达35 269 kg/hm2,钾肥农学效率、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高钾处理(240和360 kg/hm2)。  相似文献   

4.
钾肥运筹对春玉米农学效应和钾素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钾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90 kg/hm2,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1:1)的处理6产量最高,钾肥后移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不同钾肥用量的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有随施钾量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相同施钾量条件下,分施与一次性施用相比、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有所提高。本试验处理6(基肥:拔节肥为1:1)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钾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栽培方式和施肥处理对黄瓜产量、钾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黄瓜产量为90 631.53 kg/hm2,较自根黄瓜产量增加68.95%;嫁接栽培的钾吸收量极显著高于自根栽培,高出1.03倍,但钾利用效率极显著降低;施用钾肥可极显著提高黄瓜产量,黄瓜产量达81 903.88kg/hm2,较不施钾肥提高31.31%。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与采样分析研究了钾肥施用对绿豆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植株中钾养分积累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施钾提高了子粒和茎秆中钾的积累量,其中钾素用量为90~135 kg/hm2时养分积累量最高.施钾(K2O)45、90、135和180 kg/hm2与不施钾相比平均子粒产量分别增加40.4%、44.4%、50.1%和28.7%,荚果含钾量分别增加39.8%、80.5%、90.8%和39.2%,植株地上部钾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32.4%、39.2%、54.3%和30.7%.说明施钾能提高绿豆产量和荚果对钾素的吸收和累积.施用钾肥效应方程为y(ˇ)=838.250 0+7.597 9x-0.035 4x2(R2=0.9540),说明合理施用钾肥可以提高钾肥利用率和绿豆产量,施钾过量则出现报酬递减.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鄂东南丘陵生态区水稻-油菜轮作制中钾肥的施用对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农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为150 kg/hm2时,水稻和油菜产量均达到最高,与不施钾相比,水稻增产1 495 kg/hm2,增产率为27.4%;油菜增产159 kg/hm2,增产率为10.3%。增施钾肥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钾肥用量187.5 kg/hm2时,钾吸收量为349.1 kg/hm2,氮吸收量为205.1 kg/hm2。水稻-油菜轮作中增施钾肥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程度,且施高量钾(187.5 kg/hm2)的处理农田钾素出现少量盈余;氮素均出现盈余。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生态区水稻-油菜轮作制中钾肥的施用对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农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为187.5 kg/hm2时,水稻和油菜产量均达到最高,与不施钾相比,水稻增产3 007 kg/hm2,增产率为45.4%;油菜增产757 kg/hm2,增产率为40.4%。增施氮、钾肥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钾肥用量187.5 kg/hm2时,钾吸收量为553.3 kg/hm2,氮吸收量为279.9 kg/hm2。水稻-油菜轮作中所有处理钾素养分平衡均出现亏缺,但增施钾肥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程度;所有处理氮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盈余。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东部氮钾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氮钾养分互作效应对吉林省东部高产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钾互作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N2K2处理(施300 kg/hm2N、200 kg/hm2K2O)产量最高,为12 044.8 kg/hm2;氮钾过量配施(N300 kg/hm2,K2O200 kg/hm2)并不能提高产量。N2K2处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达301.8 kg/hm2,单施氮肥或钾肥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均明显低于氮钾互作,过量氮钾配施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呈现下降趋势。拔节期至灌浆期是植株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快速增长阶段,氮素平均阶段积累量表现为N2N3N1N0。氮素平均阶段积累量以处理N2K2最高,为65.7 kg/hm2。氮钾配比施用对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及吸收速率有积极作用,并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吸收效率、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钾量对北沙参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北沙参株高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北沙参的叶面积系数,和在生长后期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有利于北沙参根的伸长,和地上部干重、根干重的积累。因而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北沙参产量,同时显著提高其有效成分多糖、总皂甙含量,但是施钾量超过210 kg/hm2后产量不在显著增加,说明从施肥效益上应适量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钾肥用量对油葵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明确油葵钾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籽粒千粒重,降低籽粒空秕率,平均增产率为8.0%,其中钾肥用量为K135时增产量最高,增产率为12.2%。油葵籽粒产量与钾肥用量之间函数回归方程为Y=2 751.4+3.994 9 X-0.014 8 X2(r2=0.836 8),计算最佳经济钾肥量(K2O)为78.5 kg/hm2,最高产量钾肥量(K2O)为135.0 kg/hm2。施钾可明显提高油葵地上部钾素吸收量,K135最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钾肥利用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K135最高为47.8%,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施用钾肥各处理土壤钾素均表现为亏缺,其中180 kg/hm2施钾处理土壤钾素亏缺量最低,其次为135 kg/hm2处理,分别较对照降低83.7%、47.7%。K135处理利润最高,为8 555.0元/hm2。综合考虑产量、钾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地力培肥,建议当地油葵的适宜施钾肥量为78.5~13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吉杂305号和吉杂87号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钾肥处理(K0:不施钾;K1:基施钾120 kg/hm2;K2:基施钾90 kg/hm2+追施钾30 kg/hm2;K3:基施钾60 kg/hm2+追施钾60 kg/hm2),探讨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钾肥施用方式.[结果]施用钾肥可提高高梁植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淀粉含量、产量及经济系数.2个高粱品种叶面积均表现为K0<K1<K2<K3,经济系数表现为K0<K3<K2<K1,干物质积累量、籽粒淀粉含量、籽粒产量均表现为K0<K3<K1<K2.杂305号K2、K1、K3处理产量分别比K0处理显著提高15.6%、9.3%、8.9%,吉杂87号K2、K1、K3处理产量分别比K0处理显著提高12.5%、8.1%、7.8%.[结论]基施钾90 kg/hm2+追施钾30 kg/hm2为钾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择三个土壤钾素丰缺不一致的稻田,研究施用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个土壤钾素丰缺不同的稻田中,施用钾肥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施钾处理比不施钾增产4.08%~25.88%.在速效钾中低含量和高含量水平下,钾肥(K2O)的经济施用量为80 kg/hm2和45 kg/hm2;而速效钾低含量水平下,早稻的经济施钾量是100 kg/hm2,晚稻是60 kg/hm2.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收获后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吉林省水稻合理施用钾肥问题,通过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K2O)量(0,40,80,120,160 kg/hm~2)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将水稻产量(y)和施钾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14.5 kg/hm2和108.1 kg/hm~2。施钾可增加水稻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促进抽穗期水稻营养器官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其中施钾量为40~120 kg/hm~2时,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相关,当钾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时,氮、磷、钾转运量与抽穗期养分积累量呈负相关。水稻钾素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表现为随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钾素当季回收率表现为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其中施钾量为120 kg/hm~2的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除水稻返青期外,其他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水稻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钾素利用效率对施钾量的响应以及稻株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关系间的表现,在此试验条件下,钾肥用量为108~120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钾肥施用量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糜子栽培中钾肥的最佳施用量,以糜子品种赤黍1号为试材,设钾肥施用量0(不施, CK)、60、120、180、240和300 kg/hm2计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不同施钾量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赤黍1号上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其中施钾量为120 kg/hm2时产量最高;对株高、穗长和节数影响不显著,对茎粗和分蘖数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单丛穗粒重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倒伏率和倒伏角度,施钾量为120 kg/hm2时倒伏率和倒伏角度均最小。施钾量为120 kg/hm2时能够同时提高赤黍1号的籽粒产量和抗倒能力,赤黍1号栽培中理想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16.
以"红芯4号"胡萝卜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引黄罐区胡萝卜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胡萝卜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胡萝卜的产量,与对照处理比较各施钾处理的增产率在5.3%~31.3%,而钾肥利用率则随着施钾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以K225处理的施肥经济效益最大,可达3 370元/hm2。综合考虑胡萝卜的产量和品质因素,当地胡萝卜合理的推荐施钾量为150~225kg/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白芨施用不同钾肥量,确定不同施钾量对白芨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试验地力状况下,施用钾肥150 kg/hm2,对白芨品质产量的提高最为明显;根据不同肥力土壤状况,施钾量可控制在150~375 kg/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包红静  汪仁  邢月华  宫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94+22476-22394,22476
[目的]探讨钾肥的适宜用量,以指导玉米生产科学施肥。[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用量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各施钾处理比不施钾处理增产724~1464kg/hm^2,增收843~1365.TL/hm^2;施用钾肥可促进玉米对氮磷养分的吸收,但随着施钾量的增加,钾肥的增产效益和利用率降低;钾肥的效应方程为Y=6988.2571+13.40l9x—0.0334X^2(R^2=0.9635),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01kg/hm^2,经济合理施钾量为160kg/hm^2,最高产量为8321kg/hm^2,经济产量为8278kg/hm^2。[结论]在一定氮磷肥基础上,应适当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相似文献   

20.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