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标准地调查 ,研究 2 9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杉木纯林 (对照 )群落区系特征 ,结果表明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植物属和种组成数量 (10 2属、138种 )均大大超过杉木纯林群落 (87属、10 8种 ) ,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更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其区系特征与杉木纯林相比有较大不同 ,群落间的相似性较小。栽杉留阔模式群落乔木层中落叶阔叶树种具有较大的重要值。栽杉留阔模式群落草本层以阳性种类为主 ,未发现观音座莲 ,而观音座莲是杉木纯林的指示植物。 2个群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都是以热带成分为主 ,栽杉留阔模式群落属的热带分布比例小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石灰岩区水保林林分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乔灌、灌木、灌草三类水土保持林林地上现存 19种林分模式调查 ,并通过典型林分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生物量比较研究 ,得出乔灌、灌木、灌草三种类型林地上现存林分模式应是针阔、乔灌、灌草混交林分  相似文献   

3.
以平潭岛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灌草丛、针叶林、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探讨平潭岛与邻近海岛和大陆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4种群落类型共有53科89属104种植物,群落类型间及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从灌草丛到针阔混交林阶段呈上升趋势,阔叶林阶段呈下降趋势。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乔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草丛;草本层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单因素方差分析,乔木层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在针阔混交林与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平潭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普陀山岛和大陆。  相似文献   

4.
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健康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健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中土壤物理性质较好,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上层明显高于下层,且各养分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进一步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种植被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主成分得分,针叶林为-8.309,针阔混交林为6.876,阔叶林为1.433。各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表明针阔混交林能够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建议在徐州石灰岩山地上应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恢复模式,从而提高该地区土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透光抚育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张广才岭不同坡位立地上“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的影响,指出透光抚育是调节“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结构及其种间关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的"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评价了不同抚育强度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的郁闭度由大到小,重要值增大(0.300~0.708),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上升;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各群落总体上均呈现出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趋势,但以中、低郁闭度群落演替趋势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和博山区两处代表性的石灰岩山地植被于2001年和2005年进行2次调查,从群落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方面对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的现状进行了生态学分析,并将2001年作为有人为干扰情况下的植被现状,人工封育5a后的2005年作为经过人工封育的自然恢复现状,对石灰岩山地植被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的现状相对较差,群落的层次性不明显,灌草层的优势种为黄荆和结缕草,经过人工封育,灌草层的优势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两地的植被还处于演变过程中,但没有达到演替的程度,沂源样地的情况和演变程度均要强于博山;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不一致,经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可以得出两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有所上升;物种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三者之间2001年相关关系不显著,但2005年相关关系显著,并且有从无直线相关到有直线相关,从直线相关到对数相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结合泗水县石灰岩山地的现状,对石灰岩山地营造混交林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2m×3m密度、阔阔混交林选择2m×4m密度造林最为适宜;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选择2年生苗木造林最为适宜;整地方式选择鱼鳞坑整地造林、规格为40cm×40cm×30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 ,规范退耕还林活动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优化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 ,总结推广了退耕还林十佳种植模式。1 针阔混交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针叶树与阔叶树带状或块状混交 ,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针阔混交林 ,使得林分结构更复杂 ,生态功能更完备 ,生态群落更稳定 ,防护作用更显著 ,生物产量与经济效益更高。该模式适宜的立地条件是 :高山、远山、石质裸岩山地不便种植经济林树种但可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山地。适宜种植的针叶树种有 :油松、侧柏 ,阔叶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透光抚育对各坡位立地上的“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指出弱、中强度透光抚育有利于维持红松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刘汝成 《绿色科技》2021,(5):186-187
为研究树木配置模式对树木细根形态的影响。试验场地选择在某城市森林,其中共包含4种树木配置模式,分别为:针+灌+草、灌+草、针+阔+草以及阔+灌+草,选择20.0~40.0 cm区段的细根同样作为此次实验的材料,记录了不同树木配置模式下树木细根形态。结果表明:树木配置模式对树木细根形态的影响显著。采用针+灌+草的树木配置模式下,树木细根的生物量最多,树木细根形态更方面指数均为最好,明显优于其他3种树木配置模式,具有实际市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形,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380个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中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4种主要森林群落的典型样地调查,对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的下木层物种数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但下木层各指数在各林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杉木林下草本层物种数指数最高,松林草本层各项指数都最低。从时间格局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指数随年龄变化各不相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物种数在幼龄-中龄-近熟阶段趋势一致,均为先大幅增加然后略有下降,两种针叶林型的物种数都相对稳定;4种主要群落类型的乔木层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再增加,且显著高于同年龄级的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随时间各异,但都极显著高于同年龄级针叶林的指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指数高,是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的理想群落与目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
在地处长白植物区系温性低山混交林区的勃列县通天二林场,进行了次生林复合经营的试验,结合建国40余年的次生林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即: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次生林经营模式为“育林型栽针保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恢复顶极森林群落的木材经营型的“动态经营体系式的栽针保阔”;80年代以来发展到恢复多功能的复合森林生态系统的拓效应带或成效应岛的果、药、菜、菌多层次配置为主体的复合经营,确立了以生产材、药、果、菌等的高效。稳定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合经营技术,其实现途径是:调整次生林结构,建立效应带或效应岛;种植经济植物,完善林床植被;建立生态果园、药园、庭院,合理利用森林斑块,进而对此复合经营的生产模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春夏季鸟类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4~7月对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生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个鸟类群落中,针阔混交林中鸟类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优势种最多;针阔混交林、农田和岗坡灌丛群落鸟类多样指数较大,阔叶林、库塘、岗坡灌丛鸟类群落的均匀性指数较大;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鸟类群落极相似。鸟类群落的空间配置上的差异和生境特征以及植被类型相关,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6.
栽松留阔模式思茅松的生长及抗松梢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种不同的留阔抚育方法与常规抚育进行比较,研究各种抚育对思茅松生长及抗松梢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松留阔模式对思茅松高、径、冠幅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不大,并且能够保持较多的物种,能有效阻挡松梢螟的侵入,减少松梢螟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许平 《山西林业科技》2011,40(1):21-22,25
简要介绍了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区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特点进行了调研。发现在恒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植物84科,56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珍稀植物10种以上,还有多种省级野生保护植物;根据建群植物的生活型和群落外貌特征,将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分为针叶林群落、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灌丛、灌草丛、草丛、草甸7种。  相似文献   

18.
对马尾松林进行伐除松木铣山留阔封育、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封育2种阔叶化改造模式对比试验,在改造次年和第6年分别测定阔叶树生长量、林分质量,结果表明,伐除部分松木铣山留阔通过5a封育,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其年均生长量最大,林分单位蓄积量较大,阔叶林生长快,林分质量好,是仙居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9.
剑河县南哨林区福建柏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2年先后3次对剑河县残存的福建柏林进行了分布现状、生境、群落以及群落更新方面进行了调查,该林分为常绿针阔混交林,福建柏、枫香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两种类型。调查表明本区残存的福建柏以树龄古老、树体高大为国内罕见,文内提出了保护和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皖东、皖南、皖北的典型石灰岩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更新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徽省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结果表明青檀、榉树、朴树、琅琊榆、醉翁榆等榆科树种为皖东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的最适树种;麻栎、枫香、黄连木、马尾松、湿地松、侧柏、刺柏、青檀为皖南石灰岩山地造林宜选树种;栓皮栎、板栗、麻栎、青檀、侧柏、杜梨、泡桐等树种为皖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该研究将为加速北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绿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