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树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的林分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树种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带状割灌营造的华山松林模式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以及树种多样性等各方面优于其它模式,林分更易形成异龄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改造模式;带状割灌改造较全面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增加林木个体分布的随机性和混交程度;其它改造模式的林分状态并不完全表现为人工纯林的特征,在今后的经营中,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促使现有林趋向进展演替,实现人工林自然化.  相似文献   

2.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样方法,研究了小陇山林区5种典型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密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情况总体良好,小于50 cm高度级幼苗数量相对较少,大于50 cm高度级幼苗的存活率较高;5种改造模式天然更新树种以锐齿栎为主,其中,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3)更新幼苗物种丰富度最高,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模式2)天然更新树种丰富度最小;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模式4和模式5)和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模式1)的更新树种多样性较高,各树种分配均匀,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低;改造树种华山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日本落叶松强,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华山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秦岭松栎林带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秦岭脱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林(包括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贮量达29.2500-390.1739t.hm^-2,其大小为锐齿栎林>华山松>油松林,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93.10%-99.39%,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0.57%-3.00%和0.10%-1.99%;3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木材蓄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20.483t.hm^-2,129.384m^3.hm^-2和1226.9kg.hm^-2,锐齿栎林>油松林>华山松林。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553t.hm^-2和53.1kg.hm^-2,锐齿栎林最大,华山松林最小。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量平均值分别为17.475t.hm^-2和502.5kg.hm^-2,3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积累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和平均归还率分别为33.4、147.2和264.3,195.6、66.9和84.1,138.8、80.4和180.2kg.hm^-2和0.585、0454和0.318,3林分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锐齿栎林干和皮中Ca和Mg含量远远高于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锐齿栎林多代连作势必导致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特别是Ca和Mg,会破坏土壤原有离子动态平衡,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地生产潜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直径分布、林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标,对小陇山百花林场王安沟经营区锐齿栎天然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十分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群落中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结构特征为复层异龄林;在水平结构方面群落中,林木个体分布的角尺度均值为0.489,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为0.598,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林木比例高达78.6%;群落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白桦>湖北花楸>漆树>锐齿栎>三桠乌药>华山松>少脉椴>鹅耳枥>青榨槭>膀胱果;在垂直结构方面,群落的平均林层数为2.3层,垂直结构复杂,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小陇山3个类型锐齿栎天然林的直径分布和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王安沟100多年未经人为干扰的锐齿栎天然林和响潭沟皆伐迹地上经近40年封山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均表现为异龄林的直径分布特征,但从q值来看,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直径分布较响潭沟次生林更加合理,白营西沟择伐林的直径分布虽然表现为小径木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各径阶间的变幅平缓,有明显人为干扰的痕迹;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和白营西沟次生林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分别为0.489和0.487,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响潭沟次生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20,其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表现出轻微的团状分布,群落还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3个林分中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最高,响潭沟次之,白营西沟最低,混交度分别为0.598,0.542和0.451;白桦、华山松在不同的林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从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响潭沟次生林到白营西沟择伐林表现出大小比数依次降低的趋势,而锐齿栎、漆树等树种则在3个林分中所处的地位一致;人为干扰对白营西沟次生林的结构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样地和样方法调查了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3个实施不同经营措施的锐齿栎天然林林分特征和物种组成,运用4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调查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类型锐齿天然林的灌木层相对于其乔木层和草本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高;长期封育后的锐齿栎天然林群落在3种天然林类型中物种组成最丰富,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值在3个林分中最高;近自然技术单株经营后的锐齿栎天然林各层次的物种组成相对较少,多样性较低,但其林分中保留的乔木树种个体较大;结构优化抚育后的锐齿栎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抚育经营措施对林分的影响与抚育经营强度密切相关,适当的抚育经营强度能够促进林分多样性提高,否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经营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陇山不同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树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维持物种多样性是目前森林经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本文运用点抽样方法研究了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的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树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林分的树种较全面清理割灌模式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较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较高,林分内各树种分配较为均匀,带状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在3种全面清理割灌改造模式中,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虽然树种数与其它2种相同,但林分内树种分配均匀性差,集中性高。不同的改造模式对林分树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这对提高和保持改造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锐齿栎—落叶松林、锐齿栎阔叶混交林、锐齿栎—华山松林、栓皮栎林、栎类阔叶混交林和锐齿栎—油松林等6种不同的林分类型中设置20 m×30 m的标准地,对林木混交指数与钝鞘中脉叶蜂虫口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分中的同一种寄主植物上,钝鞘中脉叶蜂的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在同一林分中的不同种寄主植物上,其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也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如果把同一林分中的多种寄主看作同一种“寄主植物”进行分析,则虫口密度随寄主混交度的变化还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表明在成虫的活动范围内,钝鞘中脉叶蜂的虫口密度与寄主植物的混交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小陇山2种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林分综合指数和距离分析方法,探讨小陇山林区2种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油松天然林混交度为0.397,树种隔离程度较低,锐齿栎天然林混交度为0.797,混交良好,油松、锐齿栎天然林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507、0.485,林分均处于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11、0.508,林木分布格局均属随机分布。(2)油松、锐齿栎天然林中相同混交程度或优劣程度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相同混交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大致相等。区别在于油松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大多与同种相邻,而锐齿栎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林木大多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3)油松、锐齿栎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分别为0.526、0.739,林分空间结构距离(FSSD)分别为0.788、0.576,锐齿栎林空间结构明显优于油松林。FSSIFSSD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FSSD=-1.481 5×FSSI+1.625 7,R2=0.990 6(P < 0.01),二者在表述林分空间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二元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距离分别是从林木水平和样地水平研究林分空间结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为小陇山林区林分微观结构分析和精细的结构调整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锐齿栎天然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每木定位监测样地重复观测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王安沟营林区内的锐齿栎天然林进行研究,从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构、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次调查群落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的重要值排序变化不大,有2个稀少种退出群落,死亡林木40株,死亡率8.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树种空间多样性下降,优势树种的集中性变大,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下降。林分径级结构由典型的反"J"型分布变化为左偏的单峰状曲线;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林木分布格局仍为随机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林木个体增加,垂直结构更趋复杂;树种隔离程度下降,建群种锐齿栎的优势度增强,膀胱果、白桦和青榨槭种群的优势度下降。[结论]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6年间仅发生了一些微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以中山市生态风景林为研究对象,从22个林地特征指标中筛选出20个敏感性指标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自然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林分的自然度较高的是天然林,其次是经过改造的林分,较低的是人工纯林;中山市生态风景林中不存在近天然(自然度值0.8~1.0)的林分,只有半天然林(自然度值0.6~0.8)、远天然林(自然度值0.4~0.6)、近人工林(自然度值0.2~0.4)和人工林(自然度值0~0.2)这4类林分。在今后的林分经营中,应根据不同的林分自然度制定不同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风景林经营技术及经营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搜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城市风景林经营的研究现状、经营原则及城市风景林经营技术,包括造林树种的选择、林分空间配置、抚育采伐及林分更新技术等.并构建了一种由专家打分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而成的城市风景林经营效益评价机制,用以监督城市风景林经营管理,评价其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分改造与森林环境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分改造就是根据当地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通过人工手段对现有生态功能经济效益较差的森林进行改造,从而促进森林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或按设计目标形成某种植物群落的一种造林方法.林分改造是对于现有林分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文章从林分改造的原则和方法、树种选择、林分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林分改造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林分改造对森林环境的优化作用及林分改造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综述了林分改造的相关研究,并对林分改造的技术措施做了较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dynamic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Dipterocarpus forest in Manipur, Northeast India. Two forest stands (stand I and II) were earmarked randomly in the study si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biomass in the different girth classes of tree species by harvest method. The total biomass was 22.50 t·ha-1 and 18.27 t·ha-1 in forest stand I and II respectively. Annual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varied from 8.86 to 10.43 t·ha-1 respectively in two forest stands (stand I and II).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values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biomass accumulation ratio indicate that the forest is at succession stage with high productiv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优良乡土阔叶树种选择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内的1块林分改造试验林和1块新造林的树种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的差异,以此为羊台山地区林分改造和新造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改造试验林中选出14个树种,其林木生长较佳;新造林中紫荆、深山含笑、黄花风铃木、降香黄檀、阴香、土沉香和假苹婆7个树种表现优良。选出的21个树种按用途分为9种乡土生态阔叶树,8种景观树种,5种特色外来树种及4种珍贵树种。在羊台山进行森林公园林分改造或新造林时,树种选择应以乡土阔叶树为骨干,适当搭配景观树种,引进少量的珍贵树种和有特色的外来树种,这对于提升林分质量,改善森林景观,提升森林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类似森林公园的林分改造和造林树种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  相似文献   

17.
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森林自然度评价体系,运用等间距法将城市森林自然度综合指数分为5个等级,基于森林自然度对石家庄市5个行政区以及周边接壤区县森林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5个行政区和井陉矿区的自然度等级为5,评价结果为人工森林群落;正定县、栾城县、藁城市的自然度等级为4,评价结果为半人工森林群落;鹿泉市的自然度等级为3,评价结果为远天然森林群落;井陉县的自然度等级为2,评价结果为半天然森林群落;石家庄市森林状况自然度等级总体偏低。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长白山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标树抚育采伐前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的变化,探索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森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6块面积1 hm~2的样地,首先遵循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原理进行林木分类,选定目标树,伐除干扰树;再结合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原理,计算并分析抚育采伐前后目标树空间结构参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目标树抚育采伐后(1)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内的树种隔离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林木透光条件有所改善;目标树的竞争压力得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得到优化。(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进一步提高,林分空间结构水平稳中有升。[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目标树抚育采伐措施能兼顾改善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空间结构状况,在实现优化目标树空间结构的同时,保证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稳定。从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来看:所有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状况均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How to quantify forest management intensity in Central European fores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isting approach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forest management intensity lack a widely accepted, purely quantitative measure for ranking a set of forest stands along a gradient of management intensity. We have developed a silvicultural management intensity indicator (SMI) which combine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 given stand: tree species, stand age and aboveground, living and dead wooden biomass. Data on these three factors are used as input to represent the risk of stand loss, which is a func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stand age, and stand density, which is a function of the silvicultural regime, stand age and tree species. Consequently, the indicator consists of a risk component (SMIr) and a density component (SMId). We used SMI to rank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main Central European tree species: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Karst.] L.), European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and oak (Quercus robur L. and Quercus petraea L.). By analysing SMI over their whole rotation period, we found the following ranking of management intensity: oak<beech<pine?spruce. Additionally, we quantified the SMI of actual research plots of the German Biodiversity exploratories, which represent unmanaged and managed forest stands including conifer forests cultivated outside their natural range. SMI not only successfully separate managed from unmanaged forest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variability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stand properties across the entire sample and within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groups. We suggest using SMI to quantify silvicultual management intensity of stands differing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ge, silvicultural system (even-aged vs. uneven-aged), thinning grade and stages of stand conversion from one stand type into another. Using SMI may facilitate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forest management intensity on biodiversity in temperate for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