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作为预防水土流失的首要手段,在园林边坡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白云山风景区的33个园林边坡的地被植物进行调查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以生态性、适应性及观赏价值3个准则层及10个指标因子的评价模型,对边坡地被植物进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应用频率较高的18种边坡地被植物可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有3种,Ⅱ级有11种,Ⅲ级有4种,鹅掌藤Heptapleurum arboricol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假连翘Duranta erecta等是边坡植物材料的优良选择。最后提出优先考虑植物的护坡能力,提高乡土植物比例,丰富植物层次等坡地植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2.
范钟琪 《广东园林》2021,43(6):13-16
寺庙园林历史底蕴深厚 , 文化内涵丰富,园内的植物更是其独特内涵的体现。以唐代岭南佛教中心桂林的寺庙园林为例 ,研究其中植物景观的种类特点与配置结构。结果发现:11 处寺庙园林共有园林植物 75 种,隶属 52 科 67 属,其中桑科榕属 Ficus植物和天门冬科植物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有些园林植物 ( 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樟Cinnamomum camphora 等)既蕴含佛教内涵又体现了壮族文化。总体而言,桂林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山水特征,也包含着壮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蒲苇”是指“蒲”和“苇”两大类条形长叶的草本植物。按照现代植物分类学,“蒲”很可能是指香蒲科香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其种类较多,但多指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从古至今,无论从食用到药用价值,从工业到生态价值,“蒲”和“苇”都产生了许多衍生效益,从典籍记载、诗词书画、神话传说、传统民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蒲”和“苇”在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两者在营建现代园林水体和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方法对广州6个湿地公园自生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物种构成、重要值与园林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滨水绿地自生植物共42科72属77种,其中菊科、禾本科、伞形科为优势科;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优势物种有芦竹Arundo donax、南美天胡荽Hydrocotyle verticill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水竹芋Thalia dealbata;观赏特性以观花类为主,色彩鲜艳且富有趣味性。推荐具有园林应用潜力的15种自生植物,配置要求适地种植和有空间层次。  相似文献   

5.
以5种边坡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变化,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值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5种植物的抗旱性表现从强到弱依次为软枝黄蝉Allamanda cathartica、长隔木Hamelia patens、粉花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Nanum’、地果Ficus tikoua、冬红Holmskioldia sanguinea。建议以5种植物的抗旱性、生长特性和景观价值为依据,进行边坡绿化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6.
古树承载着乡愁,是美丽乡村的独特资源。广东省乡村古树资源丰富,数量占全省古树的87.22%。对广东省乡村古树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乡村古树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集中、分布不均等特点,共有70 101株,隶属于82科256属517种,各个树种之间的数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4的树种分别是榕树 Ficus microcarpa、荔枝 Litchi chinensis、樟 Cinnamomum camphora和龙眼 Dimocarpuslongan,共占43.54%;乡村古树树龄分布不均,其中三级古树占92.68%,多为荔枝、龙眼等经济树种;各地级市乡村古树的数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各个地级市中正常株、衰弱株、濒危株的占比存在明显差异;乡村古树权属主要为集体所有,分布特点表现为文化树种和景观树种主要为散生,经济树种主要为群生。大部分古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利用新技术和创新古树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南方滨海城市,无论街道、庭院以及室内均可以见到棕榈植物,阳光、海浪、棕榈构成的自然景色,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棕榈植物以其繁多的种类 (全世界约 200属 3000多种 ),优美的树形,顽强的生命力,便于管理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绿化中。   一、棕榈植物在街道绿化的应用 o Main Li  棕榈植物中的乔木,树干挺直,树形高大,叶聚生顶部而散生,无须整形宛如罗伞,是作为行道树的特色树种,如大王椰、假槟榔、蒲葵、椰子、海枣、丝葵等,均可一行或几行列植于道路两旁、分车带或中央绿带上,宛如一列列夹道欢迎的卫士。挺拔粗壮…  相似文献   

8.
棕榈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间为藤本。全世界已经发现有220多属,近300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约有20多属,近100种。常见的有棕榈、槟榔、椰子、省藤、油棕、蒲葵等。棕榈植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干形简练、树体高大不分枝、树冠自然整形不用人为修剪,叶片特大时空感强,具独立观赏价值,并极富感染力,这是多数双子叶植物难以具备的优势。双子叶植物必须通过修剪方可体现个体的整形美和群体的韵律美,但不能保留原来的自然美,其叶片的感染力更难与棕榈植物相提并论。即使是具有一定程度自然整形的松柏类植物,但叶片狭小,无独立观…  相似文献   

9.
对深圳市2021年新建的29个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建公园中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达 345 种,隶属于91 科 251 属。其中,应用频度最高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分别为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与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与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翠芦莉Ruellia simplex和非洲凌霄Podranea ricasoliana。对公园中山石、水体、建筑、园路和广场5种景观空间中的典型植物群落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植物配置与应用的特点。与已有深圳市优秀成熟公园的植物群落相比,新建公园的观花率上升,植物种类与色彩增加,绿化管养趋于精细化、园艺技术提升等,但存在“重观赏效果,轻功能考量”的问题。最后提出公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如增加林荫树和乡土植物,注重场所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10.
睡莲 Nymphaea spp. 是园林水景营造中十分优秀的植物 料。介绍了水景园、睡莲专类园、盆栽 3 种睡莲的园林应用形式及各形式的应用要点,结合三潭印月的睡莲应用实例探讨其园林配置手法强调了在水面布局上需要留白以便形成倒影;阐述了不同类型睡莲的搭配,推荐了基底与重点种植、单纯片区种植 2 种种植形式,以及睡莲片区之间以不同花期、色系、开花时间的品种进行搭配的方式;还阐述了睡莲与其他植物的搭配,列举了常用搭配植物及其配置手法。最后对睡莲在园林中进一步推广提出 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笑恒  白丹 《广东园林》2021,43(2):42-45
殷墟为晚商时期的都城遗址,已考古发掘出大量的宫殿、陵墓、手工业作坊、路网及水网等遗迹,很多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对我国近20年来有关晚商殷墟池苑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晚商时期殷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具备营造园林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再结合建筑、水体等池苑构成要素及池苑功能方面的文献资料得出以下推论:晚商殷墟池苑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形成园林概念的初期,园中植被以粮食作物为主,且物种较单一,尚不具备观赏性质。降及西周,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受统治者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已开始用多种经济植被代替粮食作物,并利用布局方式美化园囿景色。春秋至秦汉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一统王朝的逐步建立,植被在不同阶层人们的园囿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差异极大。平民阶层的园囿之中仍以经济作物为主,并逐渐植以观赏性植被;贵胄之家则多以自然奇观为蓝本,融入道家与儒家的文化思想建筑园林,并在此基础之上选种植被。此外,从考古以及文献等资料中不难看出,帝王苑囿中的植被凸显出秦汉时期统治阶层大一统思想与神仙思想的盛行。  相似文献   

13.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和文学史上的瑰宝,描绘了楚国的人居环境和园林场景。基于“言-象-意”关系和意境心理发生机制,研究《楚辞》中的园林意境及其承载的思想内涵,分别对“大内御苑”“离宫苑囿”“贵族宅园”3类园林的场景意境解译,反映楚国园林“天人合一”,人本主义、浪漫主义、仙境的人居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14.
钱泳履园位于常熟市翁家庄,此园以水为胜,树木繁茂,是一处简远雅致的文人园林,在私家园林日渐流俗的清代中后期独树一帜,成为研究清代江南园林的重要案例.履园现已消失,通过解读分析履园的园铭和园图题咏,探析其山水环境及景观元素,从水系、植物、建筑3个方面复原履园的基本面貌,再现其邻溪而建、植被丰富、朴雅清逸的景观特征.并以《...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风俗孕育了这里悠久的花事生活习俗与传统。广府文人作为花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花事活动融入园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影响了园林营建。运用图像学图文互证方法,对清代广府文人画作中描绘的花事活动内容与园林空间、园居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像中主要包含了种花、赏花、插花、采花、绘花5种活动,这些活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人情趣和广府地方生活风俗,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园林中的花事活动也与广府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构筑形态和植物种植方式互相影响,反映出岭南园林空间营造特色与园居活动、文化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仪征朴园是清代嘉庆时期大盐商巴光诰所建的宅园,位于仪征县城正北方向,在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然于咸丰时期被焚毁,现存关于景致文献资料寥寥。对巴光诰刊行的诗文集《朴园题赠集》和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剖析,提取朴园的建筑定位、园路结构和植物搭配等信息,并加以归纳整合。通过对游记《朴园记》进行全面解读,以此为蓝本,复原朴园基本面貌,从该园的山体、水体、建筑、植物4个要素分析景观特征,探究园林层次性与建筑功能性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历史公园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其发展是城市园林历程的写照。八一公园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通过史料搜集、复原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园变迁过程,将其分为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4个阶段,指出公园发展受城水互动、政治教化、社会探索、生态实践4个因素推动,呈现古典园林风格到中西融合的风格转变,再到古典园林风格回归的变迁特征。最后总结了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发展动因共性和变迁特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焦丽  董靓 《广东园林》2020,42(1):45-49
以纪念女性为主的园林是中国历史园林的特殊类型,理清其营建的动因和经验,是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补充。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公园,其兴建、发展、造景等方面与薛涛的人生经历、个性品行紧密结合。基于历史文献梳理和园林空间分析,剖析了望江楼公园的发展变迁历程,归纳了针对薛涛的园林景观的纪念性造景手法,从遗迹、植物、建筑、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