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蔡东联 《新农村》2008,(11):30-30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故称“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侵犯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口干、鼻干、咽干,甚至咽喉肿痛、痰中带血、大便秘结等。要减轻或防止秋燥,我们应该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多喝一些汤水。下面介绍几个煲汤。  相似文献   

3.
秋天最有利于去旧更新,调养生机,稍加滋补,可祛病延年。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下面介绍几个秋季养生食疗方。一、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天气候较干燥,人体需要补充水分,但喝白开水并不能解决秋燥带来的缺水问题。古人对付秋燥早有良方,即  相似文献   

4.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并变得干燥。专业人士提醒,秋季应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和煎炸油腻饮食,宜多吃些有滋润功效的食物,适当进补。夏季气候炎热,身体能量消耗大,入秋后,由于夏季体能的大量消耗和气温、湿度不断下降等原因,人们容易出现口舌、咽喉、皮肤干燥等情况,这就是俗话说的“秋燥”。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7,(10)
<正>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易患"秋燥症",即口干舌燥、唇角干裂、肝火旺盛等。因此,秋季宜喝些清热润肺的茶饮,如菊花茶等,也可尝试自制茶饮,在消除秋燥的同时,还有保健功效。以下几种健康茶饮的制作简单易行,可供参考。秋菊参芪茶杭白菊、西洋参各2克,黄芪1克,绿茶少许。先将绿茶冲泡好,然后将西洋参、黄芪、杭白菊放入热茶中,闷泡10分钟后即成。  相似文献   

6.
正深秋时节温差较大,容易感冒。又因天气干燥,秋季感冒时易出现头痛、口鼻发干、咽喉燥痛、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甚至痰中带血等症状。在选用治疗秋燥感冒药物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过于辛温燥烈之品如麻黄、生姜等不能使用,治疗的关键在于清润并用,清能散火、润能治燥,其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就是  相似文献   

7.
立秋过后,早晚愈见凉爽。燥是秋季的主气,人们常说秋燥,自古有‘燥易伤肺’之说。所以进入立秋后很多人容易出现肺部疾病,因此,肺部的养生保健就显得相当重要。吉林大学医大二院中医科大夫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8.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燥有2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分类秋燥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2种类型。①凉燥。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②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进入秋季以后,温差较大,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早晚及夜间则相对较低,气候也逐渐干燥。受凉后,容易出现咽干、鼻塞、咳嗽、声哑、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而一场秋雨一场凉。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处于衰退阶段,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经受不了气温的突然变化,出现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病的复发。因此入秋以后,老年人搞好自我保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秋天是个干燥的季节,入秋以来肛肠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中医专家提醒,每天一杯槐花茶可以有效防止秋燥痔疮。秋季气候干燥,加上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过度劳累就容易造成便秘、肛裂等等,进而可能引起感染造成肛周脓肿,像痔疮之  相似文献   

11.
正在秋季,人们素有"贴秋膘"的习俗。说到"贴秋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肉,然而,不同的肉会有不同的营养。那么,在秋季进补该吃什么肉呢?去秋燥的肉——鸭肉燥热的夏、秋季节最适合吃鸭肉。尤其是当年的新鸭养到秋季,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肉。不仅如此,鸭肉的脂肪也十分健康,其中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E,并且鸭肉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十分有易  相似文献   

12.
陈秀梅 《新农村》2013,(10):40-40
秋季气候干燥,而人体的肺喜润恶燥,与秋燥之气相违,所以每到秋天,诸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肺部慢性疾病往往较易复发。因此,秋季保健应以养肺为先。1.起居:早睡早起,坚持冷水锻炼到了秋天,应该"早卧以避风寒,早起以领略秋爽"。中医认为,早睡早起,养神宁志,闻鸡起舞,坚持早练,使肺气清,外邪则不易侵入。适当  相似文献   

13.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雨水减少,气候开始由潮湿转为干燥。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常感到口腔、鼻腔干燥,流鼻血或嘴唇干裂出血;有的人旧病复发或加重,引起干咳或少量粘液痰;有的人会感到胃痛、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秋燥症"。因此,现将秋燥养生三注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秋来话秋燥     
秋天,天高云淡,气候干燥,而且由于地面水分迅速蒸发,空气湿度下降,大气压给人的负荷降低,人们往往感到心情舒畅。但地面水分大量蒸发的同时,人体表面的水分也迅速蒸发,使人体水分丢失过多,中医称为阴津受损,造成局部抗病力下降而引起种种病症。这种在秋季出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就是“秋燥”,其主要表现有:大便秘结、眼睛干涩、鼻干咽燥、舌干唇裂、皮肤干燥、毛发枯焦、咳嗽等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脱发和咳嗽。  相似文献   

15.
秋燥饮食解     
正入秋以来,不少人感到口干舌燥,有的还患上"秋燥病",鼻腔干燥,一碰就出血。医生认为,这是因为干燥的天气加速了人体水分流失,而引起的鼻腔黏膜糜烂、出血。这种天气还会引起唇炎、皮肤湿疹、便秘等"秋燥病"。为避免秋燥,可吃些防秋燥的食物。  相似文献   

16.
正《黄帝内经》说:"肺者,气之本。"秋季是养肺的季节。1.肺怕燥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通。秋天气候干燥,易耗伤津液,故秋季常见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等症。秋季养生应固护肺阴,少吃辛辣之品,以免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应多食蜂蜜、银耳、甘蔗、梨、百合、芝麻、藕、杏仁、豆浆等以润肺养阴。2.肺怕寒肺位于胸腔,经络与喉、鼻相连。寒邪最易经口鼻犯肺,使肺气不得发散,津液凝结,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秋季后,很多人开始进补。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要跟风进补,饮食应坚持以清淡为主,尽量别吃辛辣、高盐食物,避免三餐过饱。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喝1500~2000毫升白开水,抵抗秋燥。心衰患者则要限制饮水量,以免饮水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8.
何明 《农家科技》2011,(9):50-51
<正>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人体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气的夹击,易伤肺气,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预防秋燥可多吃蔬菜,多喝水,适当到户外活动。此外,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人们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医学认为,"燥"主秋令,秋燥即是中医理论中的燥邪。燥邪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对于秋季如何养肺的问题,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孟泳说,日常生活中多做以下七件事,对养肺大有裨益。1.常笑宣肺。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部扩张,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2.深呼吸清肺。适度的深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科技》2014,(9):72-73
<正>秋分节气,阴阳、昼夜等长,又平分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秋燥将越来越明显。秋分养生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淮山、柿子、芝麻、蜂蜜等是此时调养佐餐的胜品,但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秋分药膳则要善用百合,如百合莲子羹、百合莲子瘦肉汤、银耳百合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