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应用GPS技术对滑坡体进行监测,监测的特定环境使得GPS监测数据中的非模型误差呈现一定的特征。针对滑坡环境下GPS基线向量较短、系统性误差周期性强的特征,讨论应用经验模态分解对GPS滑坡监测数据去噪。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预测系统建立滑坡变形预测模型,用实测数据比较一般观测数据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的去噪观测数据建立模型的预测精度。应用云南某滑坡体的监测数据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朱进守  曹建文  苑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89-1990,1993
西藏隆子县境内古滑坡分布广泛,近年来有复活的趋势。在分析一典型古滑坡——当来木古滑体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体的复活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古滑体的变形破坏及其疏松的物质组成是滑体复活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对古滑体的认识不足,修建民房时未对古滑体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过度的坡后加载为古滑体的复活埋下隐患;再次是水对滑体的积极诱发作用,致使滑体产生推压变形破坏,从而激发了古滑体的复活。  相似文献   

3.
针对鄂西复杂地质,对滑带特征和滑坡变形破坏进行了分析.滑坡的形成受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结构类型的控制,同时还受降雨、水流冲刷作用强度、地震及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鄂西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地势起伏大、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油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基于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区域构造地貌以及降雨特征,对管道途经区域的滑坡变形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对沿线低地层倾角典型坡体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发育的滑坡类别主要为土质滑坡与顺层岩质滑坡,地貌倾角变化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降雨作用等是触发滑坡事故的主要诱因;低地层倾角的坡体变形演化模式以蠕滑-拉裂与蠕滑-拉裂-崩塌模式为主。加强管道沿线的滑坡监测与预警,可为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图12,表3,参29)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介绍了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技术及形变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7.
造林土质边坡容易发生浅层平面滑坡。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综合考虑土质边坡上林木根系的力学加固土壤作用和水文增加基质吸力效应,以及林木附加自重对边坡稳定的负面效应,建立了一个用来评价造林土质边坡浅层平面滑坡的分析模型。所有模型参数中土壤内摩擦角和边坡坡度的微弱变化能引起边坡安全系数较大浮动,而林木附加自重的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小。造林土质边坡浅层滑坡分析模型中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力学加固作用采用了修正的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的简单力学增强模型,相比以往类似边坡稳定性模型,分析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边坡稳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滑坡监测方面,三维激光扫描普通监测方法的精度无法达到仪器精度的级别.为提高三维扫描监测方法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桩点的新型监测方法.以室内试验和金坪子滑坡Ⅱ区前缘为研究对象,在"面式监测"区域布置目标靶体,在固定桩点上不同时间序列下进行扫描,采用迭代临近点算法(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配准每期扫描数据和重心法对目标靶体点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后三维扫描仪位置移动引起的误差减小了,验证了固定桩点方法的可行性.固定桩点方法不仅提高了监测精度,而且仅依靠三维激光扫描仪即可进行滑坡监测,提高了现场监测效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特殊的地质结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日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因此,日本非常重视对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报研究,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笔者主要对日本在泥石流、滑坡、崩塌的监测、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及最新的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云南瑞丽市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以滑坡为主、共109个.影响滑坡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诱发因素.自然因素指滑坡的坡度、滑体岩性、滑床岩性等在自然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属性.诱发因素是指引发滑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地震、坡脚侵蚀、坡脚开挖等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统计表明,4~14°发育的滑坡较少,15 ~40°发育的滑坡较多;滑体岩性为含砾粉土和粉质粘土;滑床岩性以片麻岩、含砾粉土、泥岩为主,砂砾粉土次之,碎石土、粉质粘土、砂岩较少.诱发因素以降雨为主,坡脚侵蚀、地震、坡脚开挖次之.最后结合影响因素给出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0-2015年我国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多,损失大,共发生地质灾害373 469处,造成人员伤亡47 353人,直接经济损失7 330 120万元;研究时段内2006年为灾害高发年,总数高出平均值4.4倍,2013年直接经济损失最大,是平均值的2.3倍;滑坡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但集中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区,多发于夏季;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卢氏县地质灾害滑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卢氏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区划,对滑坡个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降水对不同滑坡危险等级区域的影响不同。根据前期不同量级降水诱发的滑坡发生概率,拟合出不同地质易发分区的前期降水对滑坡的贡献率指数方程和山体滑坡有效降水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卢氏县不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灾害区内山体滑坡预报指标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合在高纬寒地黑河市种植的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13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绥育117349、龙生02015、龙盾311-1496、育龙11709、田友9865、庆09-686、龙盾08-111、龙交13S6、龙丰12393、龙育06087这10个水稻品种较适应黑河市气候条件。[结论]该研究可为高纬寒地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滑坡勘查中应用较广泛。安徽省全椒县黄洼组滑坡属于典型的牵引式滑坡。通过布置2条不同方向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线,查明了滑坡体的形态特征。经过钻探验证,高密度电阻率法推断解释成果与钻探成果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后期的治理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2017毕拉河林业局(岛状冻土区)与2018汗马保护区(永久冻土区)火烧迹地为对象,通过对比不同火烧程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未火烧对照)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质量分数,下同)的变化特征,揭示林火干扰对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毕拉河岛状冻土区火干扰会显著增加0~10 cm土壤层有机碳含量(P<0.05);在汗马永久冻土区轻度和中度火干扰会显著增加0~20 cm土壤层有机碳含量(P<0.05)。2)在大兴安岭冻土区土壤ROC(有机碳)含量与SOC(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3)在毕拉河岛状冻土区火干扰会降低0~20 cm土壤层ROC/SOC的值,且火烧程度越小ROC/SOC的值越小。在汗马永久冻土区轻度火干扰会增加0~30 cm土壤层ROC/SOC的值,而中度和重度火干扰会降低0~20 cm土壤层ROC/SOC的值。  相似文献   

17.
原始云冷杉、红松林树木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L,5 g/(m2·a))、中氮(TM,10 g/(m2·a))、高氮(T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出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臭冷杉和红松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而受到抑制,其中臭冷杉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甚至死亡;花楷槭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响应,可能与该树种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同时还发现,各处理、各树种的胸径大小与径生长量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树种年龄及其所处的生态位相关。研究表明,氮沉降改变树木生长速率和死亡率,可能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碳库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引水洞的开挖施工过程中,会使地表产生一定的变形,同时岩土压力也会对引水洞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施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该文以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引水隧洞为例,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该建筑物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报,其预报结果与后期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残差精度较为理想,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稳系数(HSCi)法和适应性参数(ai)法,结合变异系数法、产量平均数及回归系数(bi)法,对2005年辽宁省中北部地区玉米品种布局试验的11个品种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综合分析。通过高稳系数法分析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丹玉39号(CK)、沈玉17号的高稳系数值较高,通过产量平均数与适应性参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东单60号、铁单18号的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参数较小,通过产量平均数与回归系数联合分析法得出,辽单127号、沈玉17号、东单60号、丹玉39号的产量较高且回归系数较小。辽单127号和东单60号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好,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在试验地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