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选取平均体质量(416.1±0.73)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低密度组D_1(12.0 kg/m~3±0.03 kg/m~3)、中密度组D_2(15.0 kg/m~3±0.02 kg/m~3)和高密度组D_3(18.0 kg/m~3±0.03 kg/m~3),研究养殖密度对黄姑鱼代谢和血清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养殖密度组黄姑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分别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D_1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略优于D_2、D_3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养殖密度增加而略有增大;溶菌酶(LZM)、免疫球蛋白M(Ig M)和补体C3等血清免疫指标稍有变化,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D_2、D_3较高养殖密度组的补体C4与D_1低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试验设置的养殖密度不会引起黄姑鱼血清代谢酶和免疫指标显著差异,不会出现密度胁迫。  相似文献   

2.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3.
17℃是孵化场中用以加速生长的典型温度,我们的目的就是确定这一温度下大西洋鲑鱼的最佳养殖密度。我们将5.8g(平均体重)的幼鲑养殖了80天,最终的养殖密度达到14~55kg/m~2(单位水底面积的养殖量)或80—310kg/m~3(单位体积的养殖量)。在最终养殖密度达26kg/m~2(146kg/m~3)时,鱼体重的增加略为降低,但是死亡率、饵料转化、以及体长的增加不受影响。在17.5℃的水温中,大西洋鲑常以14kg/m~2(80kg/m~3)的密度饲育,在此密度时,对其生长和健康无不良影响,但最终养殖密度不应超过26kg/m~2。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19.1~23.2℃下,将平均湿体质量为(19.9±3.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2kg/m~3(D1)、3kg/m~3(D2)、4kg/m~3(D3)和5kg/m~3(D4)kg/m~3的密度饲养在水库中长2.0m×宽2.0m×高2.0m的网箱中,投喂基础饲料;再按D2组的密度饲养上述规格黄颡鱼幼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K组,对照组)和添加10mg/kg(G1)、30mg/kg(G2)、60mg/kg(G3)和(G4)100mg/kg饲料抗菌肽(水溶)的饲料,研究养殖密度和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抗菌肽(水溶)用海藻酸钠(剂量250mL,0.5%)包埋,自然风干。70d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末体质量、末体长、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K)随养殖密度增高而下降,饲料系数则上升;D1组黄颡鱼幼鱼末体长、末体质量、日增重率(DBW)、K、存活率(SR)显著高于D3和D4组(P0.05),但D1和D2组的鱼体K、饲料系数(FC)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30mg/kg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DBW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当添加量为30mg/kg时,SGR最高;当添加量为100mg/kg时,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证明,黄颡鱼网箱养殖适宜放养密度为3~4kg/m~3,饲料中抗菌肽添加量不超过60mg/kg能促进鱼的生长。添加抗菌肽10mg/kg组鱼的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60mg/kg、90mg/kg以及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30~60mg/kg时,DBW、SGR、K出现差异显著(P0.05),60mg/kg时DBW、SGR和K达到最高,高于其余各组,饲料系数FC下降。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15日至9月14日在山东省东平县城关镇渔场进行了投喂配合饲料池塘养殖乌鳢试验。每667m~2放乌鳢鱼种2750尾,平均规格156g/尾,经过3个月的饲养,每667m~2获商品鱼1848kg,平均规格0.87kg/尾,每667m~2效益3914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究膨化沉性饲料在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养殖中的合理应用,在盐度7~10、水温22.6~29.4℃条件下,于室内水泥池开展了为期62 d的膨化沉性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的对比试验,比较2种饲料对鱼体生长和养殖系统氮(N)、磷(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饲料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净产量、成活率、比肠长、肥满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膨化沉性饲料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粉状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P0.05)。(2)饲料是养殖系统中N、P的主要输入源,分别占总输入的67.7%~72.9%和76.4%~82.6%,其次为水体和养殖生物;养殖试验中膨化沉性饲料组投入的N、P量(51.46、9.64 g/m~2)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65.97、14.18 g/m~2)(P0.05)。(3)废水(换水+终末水体)为N、P的主要输出源,分别占输入总量的61.7%~62.8%和45.2%~51.7%,其次为鱼体固定和吸污输出;膨化沉性饲料组经废水输出的P(5.71 g/m~2)和经吸污输出的N、P量(4.18、3.48 g/m~2)均低于粉状饲料组(8.88、6.11、4.50 g/m~2)(P0.05);被鱼体固定的N、P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膨化沉性饲料组N、P的利用率分别为18.0%和16.5%,较粉状饲料组分别高42.9%和139.1%;水体N、P负荷量分别为70.55、15.35 kg/t,较粉状饲料组分别低32.9%和44.1%。研究表明,采用膨化沉性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能提高饲料中N、P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系统的N、P排放。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台湾泥鳅在江西省赣中山区池塘中的养殖特性,开展了山区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放养规格为4~5 cm苗种,密度为80000尾/667m~2,经117 d的人工养殖,平均规格为12.16±2.17 g,产量为1072 kg/667m~2,成活率为82.6%,利润为7730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 cm苗种,密度为120000尾/667m~2,经127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1.78±2.43 g,产量为1193.5 kg/667m~2,成活率为76.7%,利润为7253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cm,密度为150000尾/667m~2,经115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0.25±1.95 g,产量为1202.7 kg/667m~2,成活率为78.7%,利润为7043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国北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成本及其构成,依据典型的北方循环水养殖工艺和设施配套以及养殖企业的经验数据和费用支出情况,分别测算了养殖单产为30 kg/m~2、40 kg/m~2和存活率为60%、70%、80%时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成本及其构成。养殖单产和存活率能显著影响养殖成本,养殖单产30 kg/m~2、存活率60%时的养殖成本为55.80元/kg,单产40 kg/m~2、存活率80%时的养殖成本为45.07元/kg。苗种、饲料、人工、水电、折旧费用是构成养殖主要成本,占总费用的88%~90%。提高存活率可以显著减少单位苗种成本,存活率从60%提高到80%,苗种成本由12.5元/kg降低到9.385元/kg。而提高单位产量可以减少人工、水电、折旧、管理、防疫、液氧等分摊成本,单位产量从30 kg/m~2提高到40 kg/m~2,总分摊成本从29.9元/kg降低到22.48元/kg。本研究可为中国北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西藏亚东鲑为研究对象,对亚东鲑亚成鱼(60~80 g)进行不同密度的养殖实验,设置5 kg/m~3(D1)、10 kg/m~3(D2)、15 kg/m~3(D3)、20 kg/m~3(D4)、25 kg/m~3(D5)等共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30 d。试验结果表明:5个密度组的试验鱼成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个体生长速度呈现随密度增大而先稳定后显著减小的趋势,其中10 kg/m~3密度组生长速度最快,达到(1.16±0.04)g/d;总增重量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20 kg/m~3密度组总增重量最大,达到(1 037.99±11.45)g,可能是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数量基数增大抵消了个体生长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11.
在稳定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条件下,开展了凡纳滨对虾三段式高密度养殖模式研究。本研究将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粗养殖,放置120万尾凡纳滨对虾P5虾苗,养殖水体96.8 m~3,养殖密度为1.24万尾/m~3水体,经过3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0.28 g/尾,单产为3.4 kg/m~3;第二阶段为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段养殖,养殖水体338 m~3,养殖密度为3 447尾/m~3,经过30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3.89 g/尾,单产为8.3 kg/m~3;第三阶段为RAS养成阶段,养殖水体676 m~3,养殖密度为1 062尾/m~3,经过4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13.46 g/尾,单产为13.3 kg/m~3。RAS养殖期间养殖水体溶氧(DO)、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和弧菌总数均控制在良好的范围,为养殖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水质保障。总体上,凡纳滨对虾三段式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循环水系统的负载和使用效率,减少了系统的运行成本。本研究为国内凡纳滨对虾的循环水养殖方式与管理提供了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年均水温8℃的高寒地区进行了生产性山女鳟养殖试验。发眼卵至12、22月龄鱼育成率分别为70.7%和56.4%,平均体重分别为41.58 g和213.0 g,单产分别为9.2 kg/m~2和18.8 kg/m~2。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种春季强化培育的放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红   《河北渔业》2002,(5):43-44
通过对我场2002年罗非鱼种春季强化培育的几种养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为期55~102d的养殖期内,以每667m~2放养鱼种1500~2000kg,放养规格35~40g的养殖模式的效果为最优,在此养殖模式下,各养殖指标分别为:耗电量1.0~1.6kw·h/kg,饵料系数1.5~1.8,每667m~2净产2500kg以上,日增重率0.53g/d。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欧洲鳗(A.anguilla)在我国南方地区流水开放式生态条件下,其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规律,鱼类的生长与大小分化的特点,营养需求与摄食习性特点,适宜的养殖密度及分选时间,盛夏高温期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养殖成活率86.6%,饲料效率为71.1%,净增倍数15.4,日增长量为:0.30g/尾·日,平均水体单产为:18.9kg/m~3,最高达25.7kg/m~3.  相似文献   

15.
正吉林省在主养鲫鱼的稻田里搭养了偏冷水性的柳根鱼,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果。在约10000m~2的稻田中央挖500m~2的渔涵,四周及中央挖0.6m宽的"田"字形鱼沟,放养体重150g/尾的彭泽鲫鱼种1000尾,体长10cm左右的柳根鱼鱼种3000尾,共投喂饲料500kg,共产稻谷7500kg,产出平均体重510g/尾的彭泽鲫商品鱼500kg,平均体重78g/尾的柳根鱼商品鱼150kg。在稻谷产量与未养鱼时产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鲫鱼和柳根鱼总共增收15000元。  相似文献   

16.
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水泥池养殖黄鳝170d,饲料系数1.29,放养密度1.5kg/m^2,收获黄鳝6.67kg/m^2,增重倍数4.48倍;最大养殖个体250g,平均100g/尾;150m^2养殖池共收获黄鳝1000kg,产值5万元,获纯利3.48万元。  相似文献   

17.
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1.80±1.07)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分为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μ/kg(对照组和热应激1组)、300μg/kg(热应激2组)、600 μg/kg(热应激3组)吡啶甲酸铬(以Cr3+计)的试验饲料,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温(2...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在80∶20养殖模式池塘中应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效益及经济效益。试验塘两口,面积均为0.13hm2,水深为1~1.3 m,放养平均体质量242g的鲤鱼0.42kg/m3,160g鲢鱼和330g鳙鱼0.07kg/m3。处理组鲤鱼投喂添加微生态制剂Ⅰ和Ⅱ(每千克饲料各5mL的饲料,对照组鲤鱼只投喂同样颗粒饲料。40d和80d的养殖试验表明,处理组鲤鱼的平均体质量(627g)高于对照组鲤鱼(565g),质量增加量(8961.67kg/hm2)较对照组(6319.80kg/hm2)高2641.87kg/hm2,增加41.8%;处理组滤食性鲢和鳙质量增加量低于对照组。处理组池水氨氮含量低,pH值正常,溶氧量高;饲料系数(饲料成本)比对照组低7.8%;处理组鱼总产值比对照组增加了36 888.90元/h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冷山泉水养殖斑点鳟鲑,在养殖水温7.5℃~11.5℃、放养密度16尾(2.6kg)/m2条件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历经273d养殖,体重从165.3g增至1 890g,增重10.4倍,特定生长率(SGR)0.89%,成活率93%,饲料转化率1.1,单位面积产量27.9kg/m2,单位效益1 382元/m2,投入产出比1∶3.43。初步摸索出东北寒冷地区池塘养殖斑点鳟鲑模式,为今后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漠斑牙鲆淡水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掌握了该品种的生活习性,探索出漠斑牙鲆内陆地区淡水养殖模式,总结出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25m~2网箱总产漠斑牙鲆102.9 kg,平均单产4.12 kg/m~2,平均规格为306.25 g/尾,成活率达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