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玉米不同群体的受光态势和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对两个不同基因型品种在45000、60000、75000、90000和105000株/hm25个密度下,对叶面积系数和受光态势及光合特性的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净同化率减少,作物生长率增加,但超过适宜叶面积系数后,作物生长率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大而减少。叶面积系数与产量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变化,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成熟期地面透光率与子粒产量的关系可用y=ax2+bx+c来表示。随着密度的增加,单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超过合理范围后,各指标变化幅度增加。群体光合势最高阶段主要在大口期至吐丝25d和吐丝25d至成熟期,在吐丝25d以前,随密度的增加群体光合势增强;在吐丝25d后,群体光合势在适宜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密度过大时光合势下降。合理密度下,群体整个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变化平稳,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较高,生育后期光能截获量大,群体内透光率适宜。  相似文献   

2.
玉米新品种陕单8806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陕单8806玉米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单8806玉米具有早熟、丰产、保绿性好的特点,其在关中夏玉米区种植的适宜密度为6.32万株/hm2左右,适宜叶面积指数为5.91,全生育期总光合势336.12万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5.04g/穴m2·d雪,作物生长率应为150.87kg/穴hm2·d雪,产量可达到8223.0kg/hm2。  相似文献   

3.
水稻灌浆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氮素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以中粳稻武育粳3 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 为材料, 采用不同密度、施肥等栽培措施, 形成成穗率不同的群体, 研究水稻抽穗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水稻高产群体抽穗期叶面积指数(LAI) 适宜, 有效叶面积率高, 高效叶面积率为75%~80% , 灌浆期光合势在2. 10×10 6 m2·d 以上, 势粒比在47 cm2·d 粒以上。势粒比(光合势与总颖花量的比值) 能反映抽穗后群体源库发展动态的优劣, 是经济产量形成期源库质量的较好表述。本试验条件下, 通过穗肥等措施,在抽穗期适宜叶面积基础上, 降低抽穗后叶面积下降速率, 提高光合势和势粒比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上升趋势,处理间光合势在鼓粒期差异最大,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后;提高鼓粒期群体的光合势,增加鼓粒期间的物质生产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以4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5547.81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4663.1kg/hm2.  相似文献   

6.
低温冷凉地区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生长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传永  董志强  赵明  张宾  朱平 《玉米科学》2007,15(3):075-079
以“三合模式”为基础,从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3方面对东北雨养玉米产区产量水平高于1.5×104kg/hm2的不同密度玉米群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雨养地区玉米要获得高于1.5×104kg/hm2的产量,须选择耐密性品种,密度介于80000~87000株/hm2,叶片光能持续期长,吐丝后光合势大于2.87×106m2/(d·hm2),叶面积比率与叶面积维持在合理水平,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大于5.21g/(m2·d),营养生长时期相对生长率迅速,吐丝到灌浆期相对生长率稳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16192.48kg/hm2,转化率大于83.6%,经济系数维持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条件下陕单972的品种比较试验、密度定额试验和示范推广等表明,陕单972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植株叶片上挺,叶向值大,株型紧凑,产量表现突出,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保证一定总粒数,增加吐丝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维持一定库源比值和成粒率是陕单972高产的关键,根据试验研究总结出陕单972产量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生理指标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株型玉米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受光态势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和平展型玉米陕单9号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和群体透光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紧凑型玉米能利用其株型结构上的特点,使群体内透光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变小,从而使叶面积系数的增产效应未受到较大的影响即品种的耐密性好。同时发现了玉米产量与大喇叭日期和吐丝期群体内透光率的关系可用y=(a+bx)/x2来表示,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9.
紧凑型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不同群体的冠层特征、群体的库源关系和群体生理参数与产量形成的研究,明确了紧凑型玉米要进一步获得高产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紧凑型玉米耐密特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库容量,争取冠层的早形成,提高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其次在扩大群体库容量的基础上,延长功能叶片的有效期,维持和提高叶片较强的光合效率,特别是吐丝后的净同化率,增强源的供应能力,保持一定的库源比值。  相似文献   

10.
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对3个综合性状突出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水平下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适宜的高产栽培密度不同,陕单8806和郑单958在6万~7.5万株/hm2,不能低于6万株/hm2,京科519在6万株/hm2左右,不能高于7.5万株/hm2。这3个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区的高产栽培群体性状指标为LAI在5.5左右,GAR在14.0 g/m2.d以上,吐丝期全株的光能截获量在92%以上,穗位以下叶的光能截获量不低于14%。  相似文献   

11.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穴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雪、3个密度穴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雪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行距,再次为品种;在试验实施的密度、行距、品种各因素处理中,玉米杂交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玉米营养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12.
达龙珠 《玉米科学》2011,19(5):91-9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高油玉米HE-2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HE-2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各荧光参数等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子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时,高油玉米产量较高,最高为6 679.80kg/hm2。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明  王刚  蒋慧亮  王成伟  刘钢 《玉米科学》2006,14(6):017-022
本试验采用4个品种(四单19、本玉9号、DH808、DH3149),2种密度(52500株/hm2、75000株/hm2),并在吐丝期分别进行减源限库处理,研究源库限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源处理降低了单株叶面积,也降低了单株干物重。限库处理因库容减少,使得干物质略有增加,但不同品种对源库处理反应不一致。限库处理导致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减源处理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减源限库处理导致平展型玉米子粒的脂肪含量增加,而紧凑型品种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减源处理导致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限库处理的影响相反,导致淀粉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
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梯度,分别于6叶期和9叶期叶面喷施膦酸胆碱合剂(ECK)和聚糠萘合剂(PKN),研究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株高、穗位高上升,透光率降低,冠层结构恶化.双重化控显著降低了高密度下(7.5万~10.5万株/hm2)LAI、穗下叶面积百分比,增加了MTA,提高了下层的通风透光性;缩短了穗下节间长,拉伸穗上节间长,改善了中上部的冠层结构;改善了玉米的穗部性状,显著提高了高密度下的玉米产量,京单28和先玉335产量增幅分别为9.76%~13.00%和10.95%~12.08%.研究表明,双重化控使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通风透光增强,使高密条件下植株个体维持较高的光合生理活性,产量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17.
以郑单958、浚单20为试验材料,设定60 000株/hm2、75 000株/hm2两个密度,研究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光合作用等,探讨喷施Cabrio和Opera试剂对夏玉米植株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药剂Cabrio和Opera后玉米产量增加,浚单20较对照分别增产6.7%和4.0%;郑单958较对照分别增产5.3%和4.2%。喷施药剂Cabrio和Opera的处理生育后期下部叶片衰老缓慢,吐丝期至成熟期LAI下降幅度较小,单株干物重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增强,光合性能增强,光合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沈爆3号在不同密度下的冠层结构和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6个密度下研究沈爆3号的冠层结构、生理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比5.25万、6.00万、6.75万、7.50万、9.00万株/hm2增产21.96%、22.75%、11.50%、10.64%、7.9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密度下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粒重、秃尖变化较小,单株产量维持较高水平。在9.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6.55),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较快,但密度在6.75万~9.00万株/hm2差异不大,高密度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密度之间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存在微小差异,较低密度下最高叶绿素含量的出现时间较迟,而高密度下较早。增加密度使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较低密度下增密时下降幅度较大,3个高密度间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